这本书中文叫做《困在大脑里的人》,
副标:“揭开脑死、昏迷、植物人的意识世界,一位脑神经科学家探所生与死的边界。”
它是5月刚出版的新书,一上市我就在博客来看到了,只是欲购书单实在太多,
加上只有9折,我便没有急着结帐,一直到昨天逛诚品时,意外发现竟然有79折!
马上买回家拜读~
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一口气看完,看完我只恨自己为何没有早点买!
竟然为了小小的折扣拖延至今天,这本书就算是原价都值得啊~~
本作英文书名为《Into the Gray zone》,看全书以后就觉得非常传神。
敝人因为职业的关系,照顾过非常多植物人、意识不清的人、昏迷的人,
这些人有些就跟睡美人一样,眼睛闭着一动也不动,对任何声音、痛觉刺激都毫无反应,
而另一些人虽然眼睛会睁开、手脚会胡乱挥舞,
但是却不能听懂我们的指令,与家人互动,眼神也总是空洞缥缈。
与闭锁症候群(locked in syndrone) 患者不同,植物人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沟通,
不只是医疗人员,或是他们的家人,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样的疑惑……
这些所谓植物人,究竟是什么样的状态?
他们是否有〝意识〞?他们能听到我们说话吗?他们是否感受到痛苦?
这些徘徊在生与死之间,介于清醒与昏迷之间的人,便是陷入意识的灰色地带。
引用书背的介绍就是:“他们似生非死,在泥淖里苦苦挣扎,陷入意识灰色地带,
如同浮沈混浊意识的孤岛,有如徘徊在大脑迷宫里的旅人。”
简单来说,就是困在大脑里的人。
这本书虽然是今年5月才出版中文版,不过作者实际上的研究,在1990年代就展开。
作者透过PET,设计一连串实验,起先是给受试者看亲友的照片、
聆听有语音讯息的录音,都发现了这些所谓的植物人,
其大脑运作的区域和反应都跟健康的常人无异,
证明了他们仍能看懂、听懂外界的讯息,他们能"认得" 亲友的照片。
此一发现带给学术界和医疗界非常大的震惊,随后衍生而来一连串的思辨……
即使能看到影像、听到声音,又如何能证明植物人具有"意识"?
怎么能证明那并非只是视觉、听觉带给大脑的刺激?
更根本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定义意识?
意识造就了人的自我、人的本质,型塑了你我的个性,
意识源自于大脑,当脑受了损伤,失去了意识,那人的本质是否还存在?
这个议题不只牵涉到医学、伦理,似乎更接近哲学的范畴了。
随着时间推进与科技进步,作者使用了MRI,设计了知名的“想像打网球”的实验。
请受试者躺在MRI里想像自己“正在打网球”的画面,
这实验方式听起来有些荒谬,竟然要植物人想像自己正在打网球。
然而实验结果却非常令人惊讶,这些植物人接受到“想样打网球”的指令时,
他们的大脑运作方式,也跟正常人无异。
这代表了这些植物人不但能接受影像或听觉的刺激,还能听懂指令,接受并执行指令。
作者又延伸了实验:
设计几个回答为"是或否"的私人问题,例如是否有姊妹?父亲的名字是否叫xxx?
若答案为是,就想像自己在打网球,若答案为否,则想像自己在家里走动。
(这2个指令会使大脑活动到不同的地方)
有点像碟仙的模式。
于是作者的研究团队能够成功的读到植物人的内心了。
BBC电视台曾贴身采访了作者的研究团队,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名称叫做《The Mind Reader》,这部纪录片还得了奖。
这些被认为是植物人的患者,也许其实并不是真的毫无意识,
他们并非"无反应",而是"不能反应",
他们像被困在大脑的意识之海,身处孤岛,他们极力向外界求救却没人能听到,
直到作者开辟了一条幽微的小径,才终于"找到"了他们。
当然并非所有植物人都是这样的孤岛状态,依作者的描述,他们的收案里,
大约也只有20%的机率,其他大多数的个案,是无法配合指令,也无法判读意识状态的。
可是20%的机率,我个人认为还是很惊人了。
然而,就算找到了植物人的意识,也无法解决植物人的困境,甚至带来了更多困惑。
所有家属都想要知道…你快乐吗?你痛苦吗?
还有最关键,却无人能问的…“你,还想活着吗?”
植物人的生死权,不只在台湾,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争议,
最知名的美国“泰瑞案”就是一例。
作者曾经利用MRI问过一名个案,是否还想要继续用这样的状态活下去?
答案是很微妙的,因为…无法判读。
作者说,因为这个问题无法用是或否一概而论,
就像有人问你是否喜欢吃披萨?很难直接回答我喜欢或不喜欢,
因为也许我喜欢吃a口味但讨厌b口味;我喜欢必胜客但不喜欢达美乐啊!
个案也是,也许他们os…再给我5年,看我能复原到什么程度?
或者,这个问题能给我一天的时间好好想想吗?
但至少,不是立刻的回答"否"。
作者问过另一个个案,“是否感到痛苦?”
很意外的,那名个案的回答为"否",他并没有感到痛苦!
书中提及了另一个有意思的研究,有其他的研究团队,对一群植物人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他们的痛苦程度和快乐程度。
有相当比例的被收案者,表示他们并不痛苦。
大多数的人都会觉得身体不能自主、大小便不能自理,长期卧床的人生势必是痛苦的,
也有很多健康的人会说:
“如果将来我会变成植物人,那请医师不要救了,让我自然死亡即可!”
但事实是有这些植物人似乎没有我们想像中的痛苦?
(作者说也可能是偏误效应,那些真正厌世的植物人根本不想鸟你啊!)
这个议题牵涉到植物人的生死权,他人究竟能不能决定植物人的生死?
作者先提出一个反问,如果某个正常的亲友告诉你他想死,我们是否会同意他去死?
如果他日复一日的说他想死,那他就是真的想死,我们也能接受他去死吗?
那如果植物人说他想死呢?
作者询问为何两者的标准可以不同?经过将近20年的研究(上述的实验看似简短,
其实作者从摸索到建立制度花了20年的时间),证明植物人的心智状态与你我无异,
只是他们不能表达。
一个人也许在情绪不好的时候、生活遭遇不顺的时候会有寻死的念头,
但事过境迁之后,或经过一番调适,往往就可以改变想法;
植物人也许也是,也许他们努力的调整了心态,改变了价值观,
所以他们没我们想像中那么想死。就算现在想死,不代表一段时日后之后仍不想活。
另外,就算能证明植物人有意识,对他们的预后有没有正面影响?
作者是倾向保守态度的,也就是有无保有意识跟他们之后能不能醒过来不一定有关系。
但是作者认为,家人对他们的照顾态度,能对他们产生好的刺激。
例如某个个案的家人得知个案的意识情况后,就不再把他当成病人,
而是家人的一分子,例如随时跟他报告家人情况、仍然带他去看电影,甚至办庆生会等。
作者提及了2个从"意识灰色地带"归来的稀有个案。
其中一人提到:
“过去那段无法对外界做出任何回应的无助时光,
要不是有大脑脑描仪显示了我大脑的活动状态,其他人恐怕根本就不晓得我的意识
还深深禁锢在躯壳里。”
“他们说我不会有痛的感觉,根本是大错特错。”
“在我被宣判为植物人的那些日子里,贾姬是为一个跟我自我介绍和告诉我职称的人。
那时候几乎没有人会跟我说他们叫什么名字。”
这段话我很震惊,虽然我会跟病人打招呼,也会说接下来我要做什么,
但老实说我从没想过跟呈现植物人状态的病人自我介绍……
另一人更离奇了,当时他的昏迷指数只有4分(我猜是E1VEM2吧XD),
在MRI检查中,大脑也未见任何可能会证明他有意识的活动,
当时作者对他的评判很保守,无法确定他是否有意识。
没想到7个月后,该名个案竟然苏醒了,作者随即与他接触,并替他做了一连串检测,
结果证明他当时是有意识的,因为他不但能够认出研究员,
也清楚描述他当初做检查的情况。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扫描你的感受吗?”
“我很害怕。”
“我害怕得要命,还不断哭喊。我留不出眼泪,但还是不断哭喊。”
但是,当时的摄影机并没有显示个案的脸部有任何反应。
看到这些人的自白,我觉得很心痛,他们明明不断在求救,却没有人发现,
作者的个案里有不少卧床6年10年的,想到这些日子里他们怎么过的,
就觉得真的太可怕了。
不小心打了太多……这本书实际上所写的,绝对比我写的更深入、更丰富~
而且,作者虽然是知名科学家,但是这本书却写得很清楚易懂,
就算没有医学背景也可以看得懂,不用担心太艰涩。
加上作者文笔可说是真情流露,书中一开始就描述他踏入神经心理学领域的契机…
母亲因脑肿瘤而病逝,以及曾经交往、同居,最后却撕破脸而分手的前女友-莫莉,
某日因脑出血而成为了植物人,卧床近10年……
也因此他对植物人患者的家属很能够感同身受,因为他完全明白家属的茫然与困惑,
也知道他们正面临什么样的煎熬,看完会觉得很感动。
总之,个人很庆幸还好有买这本书XD 也非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