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世界一直在变。
从黑胶唱片、影带、CD/DVD、ipod、mp4,一直到现在的智慧型手机。
创作、艺术--或着我们说文化与智慧,从来没有消失过。
更换的不过是思想与知识的载体,善变的其实都是阅听大众的潮流和习惯。
从知识背诵的时代,进入资讯过滤与理解的时代。
这,是我们的现在。
大量的资讯让速食与懒人包成为这个时代的象征。
想想吧,书评、小知识、十分钟内的短讲,是不是正大行其道?
所以,真正萎缩的到底是“书籍产业”还是“文化产业”?
只是要说文化与知识,那么面对网络我们只需要鼓掌。
因为我们身处于一个自由的社会,并且拥有科技带来的低创作成本。
放下那高举的文化的旗帜吧!
我们真正要探讨的,是关于“书籍产业”的未来。
这是商业,不是文化。
好,就让我们来想想,统一定价制度能否刺激书籍产业的活络?
目前来看统一定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要缩小成本差距--
实体通路与网络通路之间、大型通路与小型通路(独立书店)之间。
不错,缩小成本差距,确实有助于弱势通路的存活。
这点从德、法等国的独立书店数量及实体通路销售占比可见一斑。
但,这有帮助到书籍市场的交易行为吗?
根据RWCC的2017图书商业报告。
德日法这三个有定价制度的国家,整体书市近年仍是负成长。
英美这两个偏向资本主义的国家?不好意思,一样是负成长。
六大图书市场,唯一成长的只有中国--一个没有价格保护的市场。
看来重点不是摆在刺激书籍市场活络。
那么再换个角度想吧,我们到底要什么?
让台湾的书籍产业链变得更加健全,脱离这种大家都没什么赚状态?
让台湾的马路街道,能多保留几间有个性的书店,营造巧遇的浪漫?
如果是这两点,那统一定价制度既不是唯一解,也不是最佳解。
因为统一定价制度,不仅会伤害自由市场机制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
也可能让出版社无法有效完成库存去化,陷入更险恶的营运模式。
至少我认为,对于整体图书市场萎缩的现在,这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方案。
你总不能期待在价格提升的状态下,销量还能维持不变吧?
撇开提升阅读风气这种太遥远的方案。
像是被视作配套的营业税减免、购书抵税,这类在税负上的减免就很有意义。
甚至进一步我们可以提供补助款,像是店租补助、独立出版补助。
总之,我就是想买便宜点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