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政策蛮好的
可以帮到真正有需要的人
1.
这个服务的使用成本很高,超商物流运费50元,还书45元,来回要95元。
而且还要保证金200元,借期也就一个月
一般热门新书就不如自己去买了
所以会借的书,大概以绝版不易取得为主
这部分本来就不是出版社能赚到的钱
2.
台北市本来就有免费跨馆调阅图书的机制
所以使用者大概不会住在台北市,而是其他外县市
众所皆知,台北市的图书资源得天独厚远胜其他地方
能将多的图书资源分享给外县市
也算某种程度的平衡城乡差距
整体而言,我肯定这项政策的立意
但认为实际会去使用的人应该不多
所以对出版社的影响也不大
========================
至于新闻稿其他部分
例如购书是否用最低标、作者版税低不易过活、公共借阅权、
图书馆应直接跟出版社采购而非透过中间商……
我觉得只是借题发挥而已
跟这个政策本身关系不大
最后我也借题发挥谈几点延伸想法:
1.
关于图书馆界跟出版业界的利益冲突
台湾图书馆一年借书量也不过7000万次
但全部图书馆消灭后,就可以多卖出几千万册吗?
买书跟借书是不同的概念
彼此的关连替代性会有多高?
这部分不晓得是否有正式研究
但我的经验是从图书馆意外找到自己不知道的好书
看完后自己就上网买了
图书馆比较像是完整试阅
2.
公共借阅权的部分,图书馆界跟出版业界立场不同可以想见
(国外案例参考比较:http://tinyurl.com/h449erg)
但一来实务上图书馆不可能直接回馈给作者,而要透过出版社
(图书馆不可能直接联络成千上万的各方作者,包括死亡、消失、笔名、集体创作)
二来台湾出版界大量仰赖翻译书
所以公共借阅权即使实施了
真正得到利益的也会是大规模的商业出版社
(当然他们也很辛苦啦不否认,整个产业都在衰退)
而非想像中呦呦待哺的清贫作者
3.
台湾出版业界一直弄不出一套基本的产业数据
连全年销售额也都是用推估的
其实不止出版业界,大概所有产业都差不多
电影界也是如此,到现在全台电影票房也都是以台北票房为基础推估而来
身为一个纳税人,我其实对现况非常不满
这些产业成天向政府要求各种政策补助,却连自身基本的数字都讲不清楚
政府即使有心协助规划,因为根本没有基础数据,做出来也是空中楼阁
4.
既然业界摆不平自身
我其实一直很期待图书馆可以将后台的大数据公开
作为政府的开放资料之一
不同年龄层的读者,男性女性,会借阅什么样的书籍
如果图书馆愿意发起正式问卷调查
连收入区间、教育程度、工作类型也可以取得
我曾经有段时间在台北某图书馆帮忙整理上架
当时就发现,所在图书馆借阅量最大的
不是一般人想像的翻译小说、商业管理
反而是很少在网络上讨论的童书、食谱、生活用书
当然这也可能跟图书馆所在区位有关
我所在图书馆不靠近捷运,也不在商业区,性质比较接近社区图书馆
总之这些资料如果开放出来
将会是一分非常好的读者数据库
某种程度上是当代台湾民众思想地图、流行趋势的描绘
有心的出版业者可以从中取得非常切实的帮助
甚至其他产业也可以参考受益
※ 引述《darkwindwind (darkwindwind)》之铭言:
: 在library看到的,不会用电脑ptt,只好用手机只好复制贴过来。
: 上次看到版上有贴超商取书,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政策,也许可以帮到需要的人。
: 但看到这个就更疑惑了,这个政策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8952
: 超商可借书,为何点燃出版界怒火?
: 天下杂志 作者:林幸妃 2016-10-24 Web Only
: 台北市和超商合作,市民可以上网借书、超商取书,打造“你家隔壁就是图书馆”氛围,
: 这样的便民服务却引爆出版界怒火,认为会压缩出版社和作家的生存空间。在图书馆的公
: 共性和出版业界的发展之间,要如何取得平衡?
: 台北市政府日前公布和统一、全家和莱尔富三大超商合作,民众只要持有台北市图书馆借
: 书证,上网登录借书后可以透过物流送到超商,馆内藏书718万册供大众选择,以打造“
: 你家隔壁就是图书馆”的阅读氛围。
: 但看似为市民提供更便利的借阅书服务,却引发出版界怒火。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
: 研究所教授邱炯友在脸书上,为文批评这是“一个政府无宏观政策与方针,坐令产业与事
: 业自相吞食残杀”。本意在推广阅读的政策,为何演变成学者口中“失灵的政策,荼毒本
: 该合作共生的文化、阅读、资讯的事业体与环境?”
: 出版界的愤怒,首要来自近年来的出版困境。随着科技发达,资讯取得愈来愈容易,出版
: 产业规模不断萎缩,文化部长郑丽君在立法院报告时,曾经提出出版业整体产值大幅下滑
: ,从101年的352亿元大幅降到103年的243亿元,两年之内减少超过百亿元,伴随而来的是
: 整体印书量大幅下滑,创作者的版税收入根本不足以支应生活。
: “市图的错误是完全站在本位主义,”远流出版公司董事长王荣文认为,图书馆和出版业
: 、创作的作家应是伙伴关系,但市图此举是牺牲伙伴利益,图利物流业者和超商。这样的
: 便利性,造成书借出愈多,买书的人愈少,“让我们反感的是这样的剥夺感,让出版业和
: 作家更弱势,”他说。
: 图书发行协进会理事长林敬彬也为文痛陈,台湾公共图书馆一年借阅书籍将近七千万次,
: 大台北地区即超过两千万次,无限扩大的借阅机制,成为残害出版产业链的推手。以致连
: 文化部推广的独立书店都受害。
: 除影响出版业存亡之外,对推广阅读的成效也有限。新经典文化出版社总编辑叶美瑶质疑
: ,物流费一次50元,来回两次就要100元,一般人会愿意吗?还不如拿来去书店买书,况
: 且这样的便利性只会吸引原来就会去图书馆的人,根本无法引起不去图书馆的人的兴趣。
: “政府动用这么多资源想要推广阅读,却于事无补,这才是令我们伤心的地方,”叶美瑶
: 感叹,台湾社会多以为好心有好报,但推广阅读不是便利就可以达到效果,现在图书馆都
: 透过盘商标案采购书籍,根本听不到出版界的声音。
: 在图书馆的公共性和维持出版业生存之间,有没有妥协的空间?
: 愈来愈多专家学者提出应从图书馆采购图书标案着手。“曾有图书馆馆长说因为政府预算
: 有限,他用最少钱买到最多书,这是他对国家的贡献,”王荣文说,这句话令出版业深恶
: 痛绝,因为连购书都采用最低标(约五折一),造成盘商、出版社倒闭,虽然高雄、桃园
: 图书馆接连采用7折标购书,但其他县市教育局、学校图书馆却尚未跟进,仍沿用最低标
: 。
: 因为折扣过低,造成的结果是图书馆所购得书籍,除“畅销书”外,多是出版社的库存书
: 或回头书,而出版社因利润过低,只好压缩内部行政成本,造成从编辑到行销等人才不断
: 流失,作者的版税连养自己都很困难。“政府不应该再带头砍价,”王荣文强调。
: 其次是引入公共借阅权制度,图书馆每次出借书籍即给予出版社和作家“补偿”。“公共
: 借阅权”的概念出自1959年代的英国,北欧国家称为“图书馆补偿金”或称“图书馆出借
: 权”,简单说,即图书馆根据每本书的借阅次数,每出借一次就回馈固定比例金额给出版
: 社。
: 现今高雄、台北、新北市、台南等市立图书馆采行,台湾云端书库电子书借阅服务即是援
: 用“准公共借阅权”概念,读者从网络借一本电子书,由图书馆付款给出版社。另外有愈
: 来愈多人提出比照影音产品“公播权”而来的“公阅权”,图书馆以高于图书定价倍数购
: 入书籍,再提供民众免费借阅。
: “但这些都需要立法,”王荣文坦言,尤其是出版业界要达成共识,这是目前最困难的部
: 分。叶美瑶则认为,图书馆花纳税人的钱买书,即使提高折扣,不论是7折或原价采买,
: 赚钱的都是发行盘商,唯有直接跟出版社采购,才有可能打破现在不公平的结构。
: 台北市政府提出的“超商借书”措施,虽然便民,却没有顾及从图书馆到出版业,甚至是
: 创作的生态链,引发出版界的愤怒。在便民和产业发展之间,有没有更多的选择,政策是
: 否可能成为发展产业的杠杆,值得制订政策时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