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品书店 脱掉经典共读计画的外衣吧
2016-03-26 10:08 联合报 黄崇凯
诚品书店在今年三月伊始大手笔推出“经典共读计画”,各店专区陈列第一波百册选书,
每本书都包上制服般的诚品专属书衣。这些经典分成“人文思潮”、“文学巨擘”、“社
会科学”、“管理典范”四大类。各色书衣正面烙著诚品logo,背面则有各家总编辑的选
书赞语充当封底文案。拿掉书衣,书还是它原本的长相,并无内容、版本的差异。我因而
好奇:为何此时会出现如此庞大的经典共读计画?这些经典的择取标准何在?又是哪些书
被列为所谓的“经典”?
细读诚品自家免费刊物《提案》关于经典共读计画的源起和内容,似乎没有广告文案以外
的解释,封面故事的访谈亦混淆了“经典”与“普及读物”的区别。好比说迈可.桑德尔
的《正义:一场思辨之旅》应是普及读物,而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才是经典。此外
,该刊明白写着:“书店无法创造经典,仅能竭力守护。我们将诠释经典的权柄,交予催
生经典的总编辑们手中,自二○一六年三月起连续三年内,每回邀请十位总编,循序渐进
地为台湾读者累积选读经典五百册。”这段话乍看似乎不无道理,但仔细想想却发现一件
怪异的事:原本该是书店通路为选书加值再诠释的职责,又回到了出版社编辑身上。从《
提案》可见的百本经典选书,嗯,不知怎么的,也恰巧是首波的十家出版社各出十本。若
照此简单的算法逻辑,几乎可以想见后续的四百本书单会怎么开出来。
所谓的经典是什么
在西方世界或中文的词意里,“经典”(英文对应的Canon一词,亦译“正典”、“典律
”)皆原是指带有宗教意味的经书、典籍,后衍生为传世之作的代称。近年来的台湾书市
,“经典”已成行销书籍的关键字眼。放眼新书书封、书腰文案动辄以经典为名,但除了
某些经历时间淘洗的老书重出新版,许多号称经典的书都颇为可疑。
这一方面显现出版社做书保守的困窘技穷,一方面则透露了对经典的单薄设想。做书、卖
书的以为经典不败,买书的以为经典就是挂保证,于是造出经典泛滥、多家出版社都在做
同一本经典(看看那一狗票译本的《小王子》、《大亨小传》、《人间失格》、《银河铁
道之夜》吧),也往往忽略了“你的经典不是我的经典”。
由此检视诚品经典共读计画第一回的百册书单和执行方法,则凸显出此计画对经典的贫弱
想像。这份书单首先显现的是对经典的莫衷一是和混乱判准。诚品没对这批经典画出一个
时间、地区、语种与文化的概略边界,读者就无法从中获知诚品的诠释观点和脉络。所以
会出现长销书伪装成经典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查令十字路84号》、《阿拉斯加之
死》跟托尔斯泰、川端康成、卡缪、卡尔维诺等人著作同列为“文学巨擘”的状况;德蕾
莎修女传记虽不错,但与佛洛伊德、沙特、萨依德的书一起摆在“人文思潮”就有些诡异
。有些作者入选,列出的却非代表作,例如不选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或《换取的
孩子》却选了《为什么孩子要上学》;不选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却开列《中国大历史
》(或许是每家出版社各提自家十本书的考量限制?)。这之中,最尴尬的是,整整一百
本书竟只有五本中文著作。
再就此计画的推行来看,除了使出折扣诱因(单本79折、三本75折起),似乎没有其他环
节的组织配合。如果全台诚品书店可以搭配书单举办定期的小型读书会、座谈、课程等活
动,并拉长持续办至三年、五年或更久的时间,那或许会比打折要有意思得多(例如买三
本原价但可免费听吴叡人讲《想像的共同体》的解读课程),也能为书店和出版社培养可
观的读者。
此外,书单的大多数选书本来就是长销书或普及读物,就算不入列、没有经典之名,也不
致影响它持续找到读者。如此看来,经典共读计画包裹的就只是一件销售导向的外衣。
无尽的书单
所有对这份经典书单的批评自然是我的偏见。而这也说明:所谓的经典不是单一的、封闭
的、静止的;它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一部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仅是作者、
作品与读者那般简单。经典的生成、形塑,往往对应到历史、文化基础,以及权力关系的
分布与连结。世界各文化均有自身的经典书目,却没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读完全部的经典
。因此重点是怎样裁定一个暂行的准则选择阅读的经典。或许这才是扎实地建立知识、锻
炼识见的可行方案。美国学者哈洛.卜伦二十年前写引战大书《西方正典》,曾给出检验
经典的简明准则:不可以重读它,也没必要重读它,因为它对社会进展的贡献就是它慷慨
地献出自己,任自己成为用完就丢的便利品。
清单可以不停开列下去,让那些不是便利品的种种经典书目,在长时间的交互对话下,逼
使读者感受更多的复杂、矛盾,以及被这些内在冲撞撑得更开阔的视野。是以既然名为“
经典共读计画”,在提出具备经典潜力和品质的书目之外,更该提出怎么实践“共读”,
而非徒具形式的行销计画。
身为读者,我只能期许诚品更妥贴地为台湾读者量身打造接下来的书单,也借此机会让一
些如今断版、不易购得的准经典作品重现(如聂华苓《桑青与桃红》、姜贵《重阳》、郭
松棻《双月记》等)。那么我们或许就有机会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跟未曾谋面的思想与人
物相遇、论辩,慢慢凝聚本地读者对经典的共识,练就辨识经典的眼光和能力,提出自己
版本的经典书目,甚而着手创造新时代的经典。书单将会是无尽的,因为读者也是无尽的
。
http://udn.com/news/story/7049/15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