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繁星计画就是立意良好的治标不治本
发现“城乡差距”、“阶级不平等”怎么办
开一个对偏乡小孩看似有特别优待的管道
让他们有机会升上前段大学
于是在日后高等教育普查的时候
可以拿出来说嘴:
“前段大学不再是富家子弟的天下了”
“看看社区高中也可以有台清交成政的学生,达到高中均优质化的程度了!”
然而靠着繁星上前三志愿的学生未来成就如何
“都能在学校前几名,学测还考顶标了,适应不会太差啦!”
“如果适应不良,可能是上大学自己松懈了”
虽说“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用在此处会有点夸张
毕竟建中最后一名学生未必赢得了社区或偏乡高中第一名的学生
但是!
也就是这个“但是”!
不能否认所谓传统前三志愿大学的学生“平均素质”
至少是落在所谓高中前三志愿前段学生的程度
偏乡第一名的学生赢得了前三志愿最后一名的学生
却“未必”赢得了前三志愿平均素质的学生
我说“未必”代表还是会有天才型的学生打败群雄
可是其他并非天资聪颖,程度确实有落差的学生,
这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首先是学校端的施教困难度会增加
老师要舍弃那些确实努力了三年的学生
照着众数(假设程度为常态分布)的程度施教?
或者降低教学内容的困难度,好让原本不太跟得上的同学也能配合?
其次是学生端对于课程吸收和了解自身真实学习能力的心态
从前当惯第一名的学生,
突然到了一个其实天资占了不小比例的学习场域
自己拼了老命念书,但每次都敬陪末座
愿意再拼的人可能还努力不懈地奋斗
可是也不要忘记,有些人是受创之后便难再爬起
这时候要笑他们活该、自不量力吗?
有好的资源,谁不想进去一试
把程度有落差的学生硬塞进去不适合的资优环境
如同“重病之人给予千年之参”
病人是需要营养,但给的营养给了过头,反倒是害了病人
“有教无类”这是教育的理想和精神
不过“因材施教”更为达成有教无类的必须条件
不因材施教,“有给予教育”跟“没给予教育”并无不同
甚至还不如不给予错误的教育,以免揠苗助长
要拉近“城乡差距”和打破“阶级不平等”
真正的解决之道是:
从资优学生就学期间
国家即给予充足且特殊的教育资源
让他们从“开始”即得到足够的养分成长
而非让他们长到了一个设定的门槛,
再把他们塞进有相当落差的环境
一株小草在同类中即使再高,也难高过乔木科的植物
又,纵使是乔木,小时候没得到良好的照顾,长得矮矮小小,
这时把它丢进已然是参天大树的乔木群里,
是帮助小乔木成长,还是害得它未来的日子生不如死
末段值得一提的点:
有没有发现这种“类社福机制”
很像之前已经吵过一回的“原住民加分”
立意都很好,都是要打破不平等
但因为错误的施政
只有办法达成“形式正义”,
未能完成“实质正义”的目标
不过看到系列文某些觉得自己出身名门名校者说话的口吻
也难怪目前这类有问题的制度难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