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出在这类词汇的用途──“藉羞辱他人而产生成就感”。
尤其是一定程度的匿名环境,产生成就感的C/P值特别高。
今天文章的主角是A女与B男,PTT的网友在下面推“A女已经是B男的形状了”
主要目的不是让A女看到,而是让不喜欢相关言论的网友看到,进而出现正反论战,
藉以达成受人关注的目的。
如果今天A女是公众人物,感到不适而在FB上反击,对于推文的人更是赚到,因为有
更多人关注这个由他所发起的议题。进而反击“网络跟现实无关”、“母猪崩溃”等
等说词,让这类文章的关注度持续延烧。
相反的,发表羞辱性言论的网友在群众之中所需要相对付出成本非常少,
一是匿名发言,
其次出现相关言论者众除非太过于针对,不然被追究责任的机率非常的低。
只能建议看到相关言论产生不适的第三人当作没看到。因为这种人的嘴巴是管不住的
,甚至你去跟他论战只是刚好满足他讨战的需求。有人就是刻意在网络中扮演这种令
人产生不快的嘴脸,借由引起别人的不快让自己觉得爽。
前面也有人提出提升网络使用风气的道德感来改善这种状况。
但是对于匿名又免洗的帐号,这种提升道德的方式是无效的,只能透过版规规范。
如果说刻意装白目的人有20%,那其余80%都是无所谓跟风推文看好戏的人。
这80%不是真的仇女或刻意仇女,只是这类的议题在他们的心中根本无所谓。
所以正反两方谁吵输了,这80%的人都会站在赢的那方取笑败者。
打个比方,台湾中职的四队,其中LM与兄弟吵的最凶。
当然球团或球迷当然也都曾经有争议的地方让其他非支持LM或兄弟的球迷不爽。所
以棒球板上三不五时在吱爪大战时,其他两队球迷都会去站在吵赢的一方取笑败者,
因为他们是局外人。
所以最好的方式还是眼不见为净。因为偏激言论的背后,使用者只是在角色扮演而
已,又或者只是围观看好戏的局外人。这两种人都不会愿意真心诚意的跟你“讨论”。
而且网络言论的尺度只是意识形态,难以辩出什么对错,最后只会无限上纲而已。
结果就是“0”或“1”,要嘛不禁,要嘛全禁。因为,哪些话什么该禁什么不该禁,
谁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