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ovelove333 (小兔)》之铭言:
: 妈妈一直以来都嫌弃嫁给爸爸过的很穷苦,然后以前没结婚在家多好多好
: 之类。从小,妈妈一直说我血型长相个性都像爸爸,然后小我七岁的弟弟
: 长得像她娘家的人比较帅之类的!
忍不住回文了,非常能体会原PO的心情,
我的处境和童年与原PO有些相似。
我妈怀孕的时候被婆婆(也就是我奶奶)虐待,
原因是因为我是个女孩,不是男孩,
父母因为这样不合了很久,因为他们想要的也不是女儿,是儿子。
后来试过各种方法,总算怀了我弟,
我奶奶才比较能接受我妈。
这就是我人生的起点,
一个不需要的女儿,有一个生来就是要取代她的弟弟。
我妈也是从小在我面前痛骂我爸,教我要恨我爸,
(我爸也确实是对她做了很多不可原谅的事情)
然后再一边骂我“你就像你爸,长得像个性也像”
一边又称赞我弟“底迪就像妈妈,长得像个性也像”
每天每天都骂我难搞,为什么要惹她生气心烦。
但是每次痛揍我,痛骂我之后,
又要抱着我痛哭,跟我说:
“XX(我的本名),妈妈就只有你了,妈妈就只能靠你了,
你要争气,你一定要争气。”
我的整个童年与青少年,都在我妈的情绪勒索中度过。
所以我的童年和青少年,
就是永无止尽用好成绩、好学生的身分在争宠,
我只有在拿着一百分的考卷回家的时候,
我妈才会从我弟那边多分一点注意力在我身上,
如果我考的学校、成绩,没有高出我弟许多,
那我在家里就会变成透明人,好像不存在一样。
讨好我妈变成一种生存技能,
渴望妈妈多看我一眼,渴望妈妈在看到我的努力之后,
能看见这个女儿对她的爱,
而不是一个“像她爸”的,“令人厌恶的难搞的孩子”。
我弟没考上台大的那一年,
我妈一直责怪我没有帮弟弟所以他才没考上,
“都是因为你!!你都没帮他!!所以他才考不好!!你这算什么姊姊!!
为什么你不帮他!!”
虽然事实根本就是他高三有了喜欢的女生,
为了追那个女生都没在念书,所以成绩一落千丈,
这件事情我妈也知道,当初我妈还心疼儿子,就鼓励他去追,
结果却变成我的责任了。
大学时代我就决定自己打工养自己,于是开始兼家教赚钱,
接着被我妈逼着用所有没课的时间去兼家教赚钱,
我如果说我想休息,我有其他想做的事情,
就会被骂有钱为什么不赚,
但是我弟却完全不用打工,
因为我妈总是抢著塞钱给他。
我从国小就经常趁著半夜父母都睡了,一个人爬到顶楼上放声痛哭。
直到我上了高中才渐渐明白,并且接受自己眼前的现实。
不管我怎么努力,我妈总是看不见我对她的付出,
起初我以为父母也是人,最爱只有一个,只是那个人不是我而已,
但渐渐发现,我妈要的根本不是我,
她要的我也根本给不了,却一直向我索取。
我妈就是不爱我,
那不是我能控制的,也不是用努力可以争取得来的,
就算我牺牲了所有的人生,也换不到她的爱。
就像版友回复的那样,
她要的是丈夫的疼爱和照顾,
我虽然用尽童年和青少年试图当她的白马王子,
但我终究不是她的白马王子。
即使到现在我都要三十了,
我在父母心中依然是我弟的替代品,
只有当我弟不要、不理、“忤逆”他们的时候,
父母就会说,还是女儿比较好,然后对我关心、嘘寒问暖,
但是当我弟回家了,需要父母了,
我又是随时都可以抛弃、牺牲的。
就这么不断重复“还是女儿好”和“被牺牲”的循环,
我累了,
也就不再相信父母真的“需要”、“爱”我这个女儿。
但真的,在我接受这些事实之后,我轻松了许多。
不过父母对我的否定依然一直影响着我,
活到快要三十每天都在与自我厌恶、自我否定、自卑、不安、缺乏信任感等等情结战斗,
以及这些情结无时无刻深植在我脑海中的,种种衍伸的更多的情结。
很幸运地,我今年偶然看了一本书,
这本书让我学会如何与自己和解,安慰自己的内心小孩。
推荐原PO看一下“母亲这种病”这本书,
每一页我都是哭着看的,非常痛,非常,感觉自己的人生要被撕裂了,
每看一页都觉得沉重地无法忍受,不能呼吸,一定得休息一下才能再翻下一页,
但是我也因此被一点一点地治愈了。
母爱这种东西,其实不只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和基因相关的一种生理现象。
也就是说遗传会影响母亲对孩子的态度。
同时,母亲幼年时的体验,也决定了她会如何爱,或者不爱她的孩子。
如果女性在幼年时受到良好的照顾,有充分得到母亲的注意力,
那么有很高的机率在她生下自己的孩子之后会给予较多的照顾和爱。
以及,
母亲在怀孕时的情绪也会反映在对这一胎的孩子身上,
也就是说,如果母亲在怀孕时面对的是较负面的情绪,
那么她在生下这个孩子之后,会给予的照顾和注意力也会较小。
也就是说,
我妈不爱我的这件事情,其实她也是无法控制的。
因为她也生长在一个被家人完全无视的家庭,
我妈的童年和青少年甚至比我更惨。
与自己和解的第一步就是接受事实,
只有在面对事实,接受无奈,接受痛苦之后,
我们才能理解痛苦,然后治疗伤痛。
原PO你不孤单,加油~
(本文请勿转到此版以外的任何地方,
但是欢迎大家介绍“母亲这种病”这本书给任何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