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网络资源对丰臣家的出路已经有许多资源,也不少人帮忙想过他们的活路。
但我现在想讨论一个比较少谈到的问题,就是丰臣家该怎样打大阪之役来增加赢面?
首先是冬之阵。后藤基次的守城主张压过真田信繁的野战主张。这部分是合理的。
至于德川军一系列把大阪方外围压回的木津川口、鴫野、今福、博劳渊、野田福岛战役,
丰臣方除了在博劳渊因为“橙武者”薄田兼相去游女屋导致不战而溃外,
其他严格来说都能在交战后节节撤退,达到迟滞德川军前进速度的目标。
真田丸攻防战更是大阪方的精彩一役,造成德川军上千名死伤。
这边让人看不懂的只有淀君在“国崩”砲轰下突然请和,签下填平壕沟、解散浪人之约。
因为当时大阪方固然杀不出重围,但德川军后勤压力更大,后方长期空虚也可能有叛变。
这项和约,可以说单方面对德川有利,让其填平壕沟、退回整补,丰臣家军力也少一半。
这可以说是冬之阵最大的疑点:为什么被大砲轰两下就急着签下不平等条约?
夏之阵可以讨论的更多了。由于大阪城已无壕沟,兵力也只剩五万余,势必得野战。
结果大阪军先是派了少量军力去攻打大和郡山城和堺,没有战果还损兵折将,
从整体战略的角度分析,完全不知道大阪方发动这两场前期战役的动机何在。
接着,大阪方只派区区三千人发动樫井之战,导致夜袭大将塙直之及淡田重轮战死,
这边也是完全看不懂。如果要攻略纪州,派三千人完全不够,要分散德川军也不像,
最后结果落了个损兵折将,突然让士气受到进一步打击,完全看不懂。
然后来到了道明寺与八尾若江这两场重要的战役。我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发动这两场阻截。
但是道明寺之战,真田信繁为首的第二队在天王寺观察敌军动态,事后又迷路,
导致原本这一路兵力就不足两万的大阪分队,被超过三万的德川军包围,后藤战死。
我是不懂为什么在不用探查也知道兵力一定比对方少的情况下还要分兵,
而且道明寺是大阪方的势力范围,也是大阪方决定的开战点,居然搞到自己可以迷路。
至于八尾若江,长宗我部盛亲在八尾对决藤堂队,表现相当好,造成敌军大量死伤。
可是在若江的木村重成却很明显寡不敌众、或单纯表现不佳,很快就被歼灭。
我不懂的点是:大阪方明明军力少于对方,为什么要开两个战场?
又为什么不选择其中一个配置主力,想方设法各个击破对手,而是两个分队均分,
结果还搞出迷路这种低级失误,白白让多名大将和兵卒阵亡?
光是从这样的部署,我对真田、毛利、后藤、木村、明石的战术能力就抱持怀疑。
最后是天王寺、冈山之战。丰臣方实际的主战兵力只有不到一万人,
分别是真田的两千人、毛利的6,500人、明石的300人。大野和七手组的15,000龟在后面,
长宗我部已经准备逃亡,剩下的近三万兵力全部跟着秀赖龟在大阪城。
这边,很多人会称赞真田和毛利的决死突击,却避谈他们原本是诱饵,
是要创造机会给明石队突袭家康本阵,结果又因为进军协调不当,变成只好决死突击。
我更不懂的是,秀赖和大野难道以为主战浪人溃败后,自己还有幸存的机会?
这种最后时刻,连狗急都会跳墙,难道他们的智商反而不如狗?
总之,不要讲大阪方怎样政治操作可以存活,光是从战术面这么多无意义低级失误,
就可以断定大阪方的溃灭是难以避免的。难怪岛津义弘会说“大阪无大将”。
如果真田昌幸多活个一年半载,进入大阪城统领全局,或许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