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任命征夷大将军的程序叫“将军宣下”。这是任命德川家康时所用的宣旨。
https://i.ytimg.com/vi/s420dQ-23HE/hqdefault.jpg
内大臣源朝臣
左中辨藤原朝臣光广传宣
权大纳言藤原朝臣兼胜宣 奉
勅件人宜为征夷大将军者
庆长八年二月十二日中务大辅兼右大史算博士小槻宿祢孝亮奉
这到底是什么碗糕?到底是日文还是中文?
依养老令,天皇所降下的文书有两种:诏书、敕旨。两种都是用中文写的,而且格式“皆
依唐法”,是台湾人应该直接看得懂的。
唐朝实施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其中,中
书省起草诏书完毕后,需要交由皇帝“画日”,就是写上日期的意思,门下省审核完毕、
交尚书省执行前,还要交由皇帝“画可”。并在中书省、门下省两个地方分别要存盘、誊
抄一遍,原本存盘,抄本交给下一机关。所以,执行时会看到的那一版本,是门下省所抄
写的,交被执行人收执,而执行后,还要再抄一遍,在尚书省存盘。范例(有删节并加标
点):
红字是皇帝写的部分
________________
门下: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门下三品上柱国颖川郡开国公钟绍京,可光禄大夫行中
书令封越国公食实封通前满五百户,赐物二千段,赏奴二十人、婢十人、金银器皿三十事
、马十匹。给令所司给,付主者施行。(中书省起草,制书主要内容)
唐景云元年庚戌六月二日。(起草后皇帝画日表示认可,发还中书省。正
本存盘,抄本交门下省。门下省收到后,在后面空白的地方继续写,同时加上最上面门下
那两个字。)
中书令修文馆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公萧志忠宣(中书省主官签名)
中散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著紫佩金鱼修文馆学士上柱国臣赵彦昭奉(中书省通
判官签名)
中散大夫行中书舍人修文馆学士臣李行(中书省判官签名)
(以下门下省开始写)
特进侍中监修国史上柱国 国公臣安石(门下省主官签名)
中大夫守黄门侍郎上柱国臣日知(通判官签名)
朝议大夫守给事中上柱国臣颙等言(判官签名):
制书如右,请奉
制付外施行。谨言。(表示门下省通过没有异议)
唐景云元年庚戌六月二十四日
制可(皇帝画可,发还门下省,正本存盘,抄本交尚书省)
(以下尚书省开始写)
六月二十四日寅时(文到时刻)
都事元景(类似分文)
右司员外郎阙(尚书省本部官员不在)
尚书左仆射阙(尚书省主官也不在)
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上柱国史许国公臣环
吏部尚书阙(本制书有封官内容,由吏部主管。由尚书省本部发下吏部,但吏部尚书不在
)
朝议大夫检校吏部侍郎修文馆学士上护军藏用(吏部通判官签名)
银青光录大夫行尚书左丞上护军清河县开国公臣元综(尚书省本部官员签名)
(以上降出宫外执行,以下是抄本,尚书省的档案官员继续写)
光录大夫行中书令上柱国越国公加实封通前五百户钟绍京奉被制书如右,符到奉行。(本
制书已
经降出执行,发生效果了。)
主嗣令史三福(档案官员签名)
书令史张忠(签名)
唐景云元年庚戌六月二十五日下(存盘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
但日本在制定律令时,却没有照搬唐朝的三省六部。因为实施了二官八省制,所以对以上
的格式也做了若干的改动。由于找不到原件,只好就养老令的格式稍微补一下:
________________
诏旨:大赦天下。咸闻。
养老三年六月十五日
中务卿正四位上臣藤原朝臣大麻吕宣
中务大辅正五位上臣藤原朝臣中麻吕奉
中务少辅从五位上臣藤原朝臣小麻吕行
(以上正本留在中务省,抄本交太政官)
太政大臣正一位臣橘朝臣安麻吕
左大臣正二位臣橘朝臣清麻吕
右大臣从二位臣橘朝臣臣麻吕
大纳言正三位臣橘朝臣公麻吕
大纳言正三位臣橘朝臣奈良麻吕等言:
诏书如右,请奉 诏付外施行。谨言。
养老三年六月十六日可
(以上正本留在太政官,抄本降出宫外执行)
________________
因此,可见由日本政务体制,在执行面跟隋唐其实十分相像。中务省(唐名直接了当叫中
书省)起草诏书,太政官代替门下省,同时也执行尚书省的任务。
(题外话:门下侍中在隋朝为避隋高祖杨忠改名叫纳言。)
但又依照“选叙令”,五位以上官员为“敕授”,也就是适用的文书是“敕旨”而不是“
诏书”!征夷大将军是加官,本身没有品位,不过由于本职都在五位以上,所以宣下也应
该用敕旨,不会用“奏授”。敕旨长这样:
________________
敕旨:中原朝臣万侣宜任左大臣。(主要内容,中书省内记依天皇口述翻译为中文抄下并
再度呈报天皇确认)
养老五年六月十五日(记录下的日期)
中务卿正四位上臣藤原大麻吕(主官签名)
中务大辅正五位上臣藤原中麻吕(通判官签名)
中务少辅从五位上臣藤原小麻吕(判官签名)
奉
敕旨如右。符到奉行。
养老五年六月十五日
令史正八位上藤原朝臣春麻吕
大弁从四位上藤原朝臣夏麻吕
中弁正五位上藤原朝臣秋麻吕
少弁正五位下藤原朝臣冬麻吕
右受敕人
________________
敕旨的发布程序,与诏书不同。依养老令看来,敕旨应该是天皇口述,由中务省的大小内
记(类似中国的中书舍人)抄下,整理成中文后,再以书面呈报天皇。天皇认为记录无误
以后,写上“敕”字,等于天皇的签名。签完以后,正本发还中书省,大小官员署名,抄
本交给太政官。不过由于敕旨的正式度比诏书小,因此不需要惊动太政大臣及左右大臣及
大纳言等议政官,直接交由弁官局。弁官局收到后,就依官位大小重抄一遍,正本存盘,
抄本降出各省执行。这篇是任命官员的敕旨,所以应该交到左弁官局,转交式部省执行。
相较于诏书需要天皇两处许可,敕旨只需要一处许可即可,是比较简便的一种文书。但是
诏书跟敕旨在嵯峨天皇自坏律令制后,都已经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叫“宣旨
”的新型文书。宣旨是在摄关政治的环境产生的物体。因为天皇政治权威低落,政治悉经
摄关合议而行,政治重心从朝政转到由摄关大臣主持的阵定仪式。而宣旨就是一种比拟大
臣口头宣达天皇旨意的文书。
所以回顾一下德川家康那篇将军宣下,
“左中辨藤原朝臣光广传宣、权大纳言藤原朝臣兼胜宣”
这是指字面上在宣旨,意思是“我们俩大臣前来宣旨”
“奉
勅件人宜为征夷大将军者”
这是旨意内容。勅件人就是最前面的“内大臣源朝臣”。
“庆长八年二月十二日”
日期
“中务大辅兼右大史算博士小槻宿祢孝亮奉”
归档人员姓名
所以到底是日文还是中文呢?日本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叫“宣命”,直接用日文宣达天皇旨
意,不翻译为汉文,与汉文的诏书敕旨相对。宣旨可以视为宣命的一种,或至少是和化的
中文。因为语句顺序大体上是符合日文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