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板上有些人一直质疑明军战力低迷的原因是欠饷或缺乏军费
尽管实际上就连对手的后金都指出明军并未都迅速溃逃还不断发射猛烈炮火
而倒戈后金、满州的明军其实战力始终没有因为阵营转换而有明显的提升
后金在入关之前也完全是以征发军需物资为主的体制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其他的案例来看
除了我引用在网络上有人提到的战国秦军、明初卫所、沙俄征兵等,
根本都是待遇极其艰苦、形同奴隶,惧于长官更甚于敌人的部队
却都以贫苦的生活,取得极大的战力
不过我们更可以从战史中直接找到欠饷的案例
首先就是18世纪下半叶在印度次大陆的所谓“受训旅团”
印度在蒙兀儿帝国年代缺乏精锐步兵的传统,因此在18世纪中叶以后,
随着印度陷入政治破碎的军阀割据状态,各方军阀不断交战,
18世纪中期借由英、法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练兵的契机,
开始有欧洲步兵的编制与战阵技术流入印度,并于1770年代开始蔚为潮流
然而印度军阀多缺乏有效的行政与财政体制
因此多数的欧式步兵部队都经常存在欠饷的情形
欠饷当然会影响战力,但是实在不宜过度高估其程度
因为欠饷对战力最大的影响是斗志而不是战技
以1780年代的印度来说,最常见的影响是佣兵倒戈、譁变,更甚于部队战力低迷
尽管叛变倒戈的案例非常之多,但是即使缺饷,此类部队大多仍有一定的战斗能力
至少我们若以1787年的Tunga/Lalsot战役来看,
马拉塔军的欧式步兵,包含三个旅、其中一个才新编半年,
即使欠饷也不影响他们在战役中力战不退、大破敌军
事实上,威灵顿公爵晚年承认的生涯最艰苦之战役的Assaye战役
对面的马拉塔部队是在欠饷到了譁变边缘、高层的欧洲佣兵军官集体叛逃下
即使兵败仍带给当面的英军莫大的伤亡,
其中的炮手更是几乎打到一兵一卒
亚瑟卫斯理(威灵顿公爵)在战前侦查时误判马拉塔军欲拔营而走,
所见到的其实是马拉塔步兵大举聚众抗议欠饷的画面 (Andy Copestake, 2021)
印度斯坦军团──即萨伏伊佣兵De Boigne创设的马拉塔邦联中最强战力,
其第四旅最终亦是在欠饷严重下,仍在Leswaree苦战竟日,
最终才被英军在惨烈的交战后击败(英军此战的副主帅阵亡,伤亡甚多)
由此亦可知这批所战皆捷十余年的劲旅,欠饷并不代表部队战力低落
只代表他们会存在异心(Leswaree战役打到一半时,马拉塔军曾派使者谈判倒戈)
另外的案例,则包含雄踞欧陆一世纪的西班牙帝国陆军,所谓的法兰德斯军团,
以及年代更早的欧陆强军瑞士邦联佣兵等
诸如西班牙军在严重欠饷下(西班牙政府也多次破产),不分敌我的大肆劫掠,
或是瑞士佣兵经常性的因为欠饷而罢工等等
都无碍于这些佣兵大杀四方,分别为称雄数十年几无敌手的劲旅
以法兰德斯军团为例,在大量欠饷的年代,
依然多次对叛军造成数倍于己的伤亡而压倒性胜利
事实上明军难道就不是吗?
直到崇祯末期之前,即使是严重欠饷的明军,仍经常能以寡击众大破流寇
又比如继业者战争中的银盾兵
其倒戈原因固然是辎重被掳掠,实际上和欠饷也无异(都是钱没了)
但这不代表银盾兵会因此战力低落,只代表他们会想要罢工或叛变
由此可见因为欠饷而易于譁变的部队,并不一定是打不了仗
能否作战,更重要的是其组织(包含指挥和纪律等)和装备、补给是否充裕
欠饷造成的,毋宁是部队可能譁变、罢工、停止契约(逃兵、集体离开)甚至倒戈
比如说以明末来说,吴桥兵变就是最知名的案例,
出现整支部队因为待遇问题(尽管与其说是欠饷,更多是补给转运和派系冲突)
最终选择直接叛变的案例
然而吴桥兵变的叛军,固然是登莱巡抚孙元化麾下的劲旅
战况也显示优于关内参差不齐的明军兵马
但是即使脱离了明军,可以自行大肆掳掠,其战力有增强吗?
战况显示他们仍不脱明军战力范畴,还是打不赢关外兵马
《平叛记》就提到孔有德率1000骑和祖宽等人的500骑 PK
结果关宁铁骑(X)关外兵虽一度众寡不敌,死战后仍以寡击众大破叛军
实在看不出来所谓关宁锦明军也未收到军饷所以打不赢皇太极的根据何在
至于再更后面的南明,就更明显了
南明的行政无效和派系倾轧之下,军需供应困难
其真正的影响在于各部队很容易就会叛变倒戈
但是归顺清军,纵使粮饷较为稳固,战力也没有说就会多强
至少暂时归顺清军、嗣后却又“反正”的那些部队,
打其他明军的时候就没比原本更厉害,
再次反清之后大部分又还是被正牌的八旗军辗压,表现和最初也差不了多少
三藩打这些明军或反复恒跳的军阀也经常吃鳖,
其实看不出来旗子改成大清之后有领比较多军饷而变强
真正与清军精锐打得互有胜负的,不论是郑家还是大西与明军合流的余绪,
都是完全独立于原本的明军之外的体系
吴三桂的战力在三藩之乱时甚强,也是他已经在顺治到康熙初年经营西南之后
总而言之,军需供应很重要,但是军饷若是军需物资之外的饷银之类,
影响的主要是作战决心而不是战斗能力
若连对手都承认战斗意志坚强更兼火力旺盛,但是仍惨遭大败,
那显然不会是因为缺饷
而是纪律、训练、战术、装备等各式原因──而这正是满文纪录中的明军形象
就像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的清军一再大败,也和军饷没太大关系
鸦片战争的镇江之战、甲午战争的牛庄之战,
都有部分清军因为无处可逃而拚死血战,
但对手蒙受的代价仍然没有多到哪里去
这就叫做空有斗志能够提供的战力的极限
(真要讲斗志,De Boigne在北印度的六次大战,每次都被敌军拚死反复猛扑,
结果每次都是大破敌军到尸横遍野,显然斗志是不能等同于战力的)
甚至到了一战时期,最终帝俄、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军队趋于崩溃而战败或被推翻
其实也可以认为是欠饷问题(没有办法安家)
但是这些部队是在战场上失败所以才导致崩溃的吗?还是崩溃才失利?
帝俄和继承的临时政府都被颠覆后,俄国又打了好几年的内战,
期间逃兵遍地但红军白军反复厮杀,红军更曾与协约国正规军交过手、胜负参半
这就已经说明了一切
====
这篇算闲聊,写得有点凌乱,但是总之就是说欠饷不能作为战力强弱的唯一解答
充其量是影响斗志的一个重要但不是全部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