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辽战役中的明军:辽阳城外的会战
浑河之战结束后,后金军稍作休整数日,随后就对辽阳城展开攻势。在此期间,明军在士
气与防御计画都受到动摇下,决定弃守不久前还重兵屯驻的诸多外围据点如武靖营、奉集
堡、虎皮驿、咸宁堡等地,集中兵力回防辽阳,另外也请求关内紧急派兵支援。
明军收缩回辽阳后,位于辽阳周边的各集团兵力,已知或推估包含:
辽阳守城部队,两万人
川、土、浙兵残部与虎皮驿留守兵力,一万余人
奉集堡防守部队,数千人
祁秉忠部,旧兵约九千人
朱万良部,约九千人
姜弼部,约九千人
侯世禄部,约一万人
梁仲善部,约一万人
经略标兵与其他部队,或约一万人
各部队合计后,袁应泰集中在辽阳周边的明军兵力约为十万人,扣除其中的非战斗人员或
缺额,实际战力大概在九万余人。明军另外还有约两万人在宽甸、靉阳区域,一万人在辽
阳以西的各城堡,没参与主要的作战──从辽阳战役之后的情况来看,这些各地守军战力
和士气都颇为低落,大概也帮不上忙。
后金军在三月十八日到达辽阳附近,十九日开始进逼攻打辽阳,并与列阵城外的明军进行
会战。明军投入野战的序列,根据《三朝辽事实录》引用的第一时间回报,包含李秉诚、
朱万良、姜弼、侯世禄、梁仲善、周世禄等各部与其他部队,后金方面的《满文老档》称
明军出城兵力约四万人,当属合理。明军在经过一整天的交战后,胜负参半、整体趋于劣
势,部分单位出现溃退,而后金军也一度试图进攻辽阳城池的小西门但无决定性战果。
明军投入辽阳城外的野战的兵力,包含了大量调派自关内各地的援军,以及部分在辽东编
练的部队。除了川、土兵的残部之外,明军大部分当是由战车和骑兵编组而成,由于熊廷
弼采取的车制为延续自俞大猷的双轮战车,则明军在辽阳城外会战时,采取的战术应该也
是参照俞大猷昔年的操法。根据俞大猷在万历三年的京营改革,其车营战术首先是由战车
与步兵发射各类铳炮火力,随后由步兵出车前持各式刀枪冲战击退靠近的敌人,最后再由
骑兵出阵把敌军驱离。由于使用的是正面向前的推车,俞大猷的车营战术相对来说较呈积
极进攻的风格,与重视静态防守的偏厢车不同。
在这三个阶段的战术之中,第一阶段的重头戏无疑是战车。已知熊廷弼在任期间制造了至
少四千两百辆战车──他曾另称五千辆──而袁应泰继任后还可能有更多产量,总计或有
约五千数百辆之多。不过,沈阳城防就占了一千辆,明军收缩防守辽阳后也于城下密布战
车,按城墙周长计算需要约两千辆,再扣除浙兵营损失的数百辆、先前奉集堡战役的可能
损失等,则明军派遣出战的战车,应该在两千辆左右。
熊廷弼宣称卸任前生产的灭虏炮包含二百斤以上数百位,百斤、七、八十斤者以三千数百
位计,但是这四千门炮只能够配发给不到两千辆战车,并且他曾考虑过重型火炮可能使战
车难以推运,他与其他官员的书信也提及只要不要太轻的火炮即可充作战车炮。装备七、
八十斤以上的火炮的战车,可能主要只用于充作沈阳、辽阳与奉集堡等主要据点的防御。
辽阳战役时,大部分明军战车安装的是工部在北京的兵仗局、王恭厂、盔甲厂,以及各地
省、镇协造后运送的火炮。从熊廷弼与其他官员的书信与报告来看,明军集结于辽阳城外
的野战大军使用的战车,多半是安装重量比较轻的灭虏炮,小的四、五十斤,大的八、九
十斤,多数可能约为熊廷弼向保定太守提到的六十五斤重火炮,每一辆战车因此会安装上
三门火炮。
由于出动两千辆战车,每辆战车由至少五名士兵操作,则操作战车的人员应该有约一万人
。此外,明军还有其他的铳炮手,装备各类火铳与其他火炮,可能也有一万人之多。熊廷
弼辖下制造的火铳主要是三眼铳和鸟铳,但是包含各地协造的数量仍显不足,而工部输送
的火铳也包含很多其他类似的火铳,如五龙枪、夹靶枪、双头枪、铁鞭枪、快枪等等。
再来是第二阶段的步兵反冲锋。已知川、土的残部参与了辽阳教场上的会战,仅这些部队
即有接近一万人的兵力。参照俞大猷的京营战术,每车出击的战兵各十一人,包含长枪两
人、大刀两人、虎叉两人、钩刀两人、木盾两人、大旗一人。熊廷弼较为重视火力,前已
描述他强调操练的是铳炮弓箭,则各车营的步兵可能仅装备少量的长柄兵器,此战主要的
步兵冲杀战力仍为川、土兵。
最后是骑兵,前已提及明军在辽东的骑兵可能约有三万余,然而贺世贤与尤世功的骑兵已
遭歼灭,此外尚有数千骑兵仍在宽、靉区域驻守,则袁应泰集结在辽阳城的骑兵只有约两
万余骑,而且部分未在十八日出战。到这里我们已经大概能推论出十九日出战的明军包含
步兵约三万人,骑兵约一万人,合计大约在四万人左右。
三月十九日的辽阳会战,因此是由大约四万人的明军在开阔地与约两万人的后金军进行野
战。尽管明军在会战前段曾击退后金军的攻击,后续明军试图转入进攻时,遭遇后金军的
猛烈反击而受挫,败退时又遭后金军接连的冲击和追击而有部分单位溃散。后金军在野战
的同时也曾向辽阳的西门方向进攻,但面对护城河与明军猛烈火力与迎击而未有显著战果
。值得注意的是,明军有多个战后的纪录称后金军此时已使用不少火炮。努尔哈赤不久后
颁布的飭令曾明订各类部队的武装,其中包含不少铳炮,可能即为沈辽战役时的大致装备
情形。
到了当天傍晚,明军出城会战的部队中,骑兵大部分溃逃或伤亡,步兵也有一定损失,整
体来说可能伤亡、溃散达到一万余人,装备和补给也损耗不少。明军的野战兵团虽然仍具
部分战力,却已经难以再寻求决定性胜利。
▌沈辽战役中的明军:辽阳城的城防体系
熊廷弼在规划辽阳与沈阳的防务时,最大的差异就是辽阳城的城壕可以引入河水而成为护
城河,并且辽阳城的城池状况相对良好,经过整修之后已经在城垛、门楼与敌台都部署大
量火器。
后金军于三月十九日在辽阳城外的教场──即可供部队操练的开阔地──与明军主力会战
后,已经大幅消耗掉明军野战战力,因此在当天晚上已能在辽阳城的外围修筑多处阵地,
准备实施包围攻城。在此同时,明军主力则开始收缩到城池内外,尤其准备凭恃护城河坚
守,以待更多增援抵达或后金军撤退。
后金军在三月二十日的战斗中,仍与进攻沈阳一般企图以盾牌战车遮挡火力,破坏多层的
防御工事后进行阵内战斗。不过辽阳与沈阳的差别就在于辽阳城装备大量重炮,仅是从工
部在北京的厂库之中就提取了各级别的将军炮数百位,此外还有北直隶各府输送的将军炮
,乃至于新铸造的吕宋大铜炮、灭虏炮、神飞炮等,猛烈的火力使后金军战后提及部分绵
甲兵出现恐慌,由中阶军官督战才维持纪律。然而明军的重型火炮,设计与工艺技术都有
限,如将军炮多为重量较轻的锻铁炮,大铜炮则是实验性的仿造品,都在连续开炮后容易
出现过热或炸损,难以维持火力。
后金军为了突破辽阳城的护城河,一边于城西以土木工程破坏通往河川的水口,以便降低
护城河的水位,一边又企图攻打城东的渡河桥梁。尽管战后检讨时知道后金有部分步兵推
运战车较为迟缓、或是因为明军猛烈炮击而士气动摇,后金军仍成功的向东门的桥梁推进
,与明军爆发激战。
按照《满州实录》所描述,明军步、骑兵的抵抗颇为顽强,一度与后金步兵战斗胶着,但
于后金投入数个梯次的精锐骑兵后,先击溃明军骑兵──即《明实录》所谓家丁组成的虎
旅军──随后击败仍顽强抵抗的明军车营步兵,夺取城东的桥梁;《明实录》说明军骑兵
一触即溃,应为夸大,毕竟后金是陆续投入数旗的骑兵后又再投入最精锐的白拜牙喇骑兵
才取胜。明军列阵于东门外的战车部队,可能为成军和训练较久的玄武营,后金称明军分
列三层连续发射铳炮,但最终仍被后金军使用战车与骑兵的联合战术击败。
在此同时,城西的后金军也成功夺取了桥梁,战况可能也类似于城东,但史料缺乏描述。
已知辽东城下的战车部队包含山西等地的新募兵,可能战力略逊而守不住被后金军称作较
难突破的地形。
后金军试图趁势攻打辽阳西门时,遭明军以火箭、火炮、火罐、弓箭等各式火力不断猛烈
攻击,直到傍晚的申时,明军因为火炮过热、火药保存不安全而起火、弹药耗尽等原因,
终于火力不继、部队混乱而遭后金军攻上城墙并打开西门。攻打辽阳城东、北门的后金军
此时尚未得手,随即转趋支援西门。由战况亦可知明军在辽阳城墙上的抵御较为顽强,西
门的防守支撑了可能两个时辰,而东门和北门则坚守了整个下午都还未陷落。
明军在城墙上的守军比较杂,既有萨尔浒战役幸存的蓟、真、保、山东兵,也有当时征集
的辽阳民兵,后续可能还增添了陆续招募的北直隶和山东新兵等,不过最重要的城门可能
仍是由抽调的川兵负责,毕竟川兵在熊廷弼刚上任时即曾负责防守辽阳的城门。明军战报
也称西门陷落时,防守的川兵损失不少。
明军在二十日的损失较为惨重,东、西门外的战斗都于护城河防线上溃退,可能分别损失
数千兵力,西门陷落时可能又损失数千人,还没算上其他的攻防战斗,则当天的明军损失
或有两万人之多。至此,明军经过连续两天的激战后损失过半战力,其实已经几乎无力回
天,但当天夜里明军仍试图以夜战、巷战把后金逐出城外。
后金军在二十一日早上再次与明军在城内和城外分别交战。在城外,明军命令各营试图侧
击后金军,但各营在交战失利后陆续溃散;在城内,明军持续在巷战中试图夺回西门,但
最终也失败。明军残部开始陆续逃离辽阳,部分官员和将领自杀或被俘。
从辽阳溃退回广宁的明军,根据王化贞尔后的报告有溃兵29,400人。换言之,辽阳决战的
九万明军,竟然损失了接近七成的兵力。除此之外,宽、靉等区域和辽阳外围的据点陆续
望风而降、不愿投降者被迫撤离,明军在辽河以东的控制完全崩溃,要等到毛文龙活跃的
游击作战才又稍有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