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史料的记载中,兵力数字有好几种类别,而现代研究讨论时常统称为兵力,
但内容有所差异,经常也不太容易区分。若以举例来看,会比较清楚~
▌军队兵额
先前的讨论中曾提过,明代初期是采行军户制。洪武26年(1393)户部造册统计的
人口为6千余万人。而由兵部管辖的军户,大约有役男3百万余人,从中挑选官兵。
洪武25年,中央的官兵为20万余人,地方的官兵为100万余人,合计为121万余人。
[图](右)《诸司职掌》记载户部造册人口为“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二十一口”;
(中)万历年间,户部郎中叶春及记载“国初”军户役男为“三百一十万余”;
(左)《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25年的“内外武官并兵马总数”。
https://i.imgur.com/Hp9G6ge.png
出处: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87241.cn/page/n14/mode/2up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108740.cn/page/n44/mode/2up
https://sillok.history.go.kr/mc/id/msilok_001_2250_0010_0020_0130_0050
▌防区分配
这些官兵会分配到各地区布署,明代初期的12个边镇,各自分配的兵力从1万余人
到10万余人不等,合计共有官兵79万余人,马骡牛26万余匹头。每个边镇的防区中,
有着众多城池、堡垒、哨台等据点,都需要一一分配兵力。
[图]各边镇分配的兵力随着不同时期而有所增减。
https://i.imgur.com/KxDFBkU.png
出处:《度支奏议》,堂稿卷3,第13-15页。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82994.cn/page/n16/mode/2up?view=theater
[图]真保镇需防守3百余公里的长城,有许多关隘。万历初期的兵额共有5万余人,
分散在各处驻守,有的营为3千余人,也有的营不到1千人。
https://i.imgur.com/g0dsjc4.png
出处:《四镇三关志》,卷3,第21-26页。
http://bit.ly/41F6VTl
▌实际兵力
边镇的兵额也有几种类别。其一是由各边镇的督抚大员,向朝廷提出的规划兵额;
其二是经过户部与督抚大员来回商议之后,核定该年度朝廷供应粮饷的帐面兵额;
其三是发放粮饷时,实际收领的兵额。因此实际的兵力会不满额或超额。
这三种兵额的记载,前两种较为常见。若能查到第三种记载,则会更加合适。
[图]崇祯11年(1638)5月发放粮饷,辽西关外明军的编制原额,官兵为7万人,
马骡牛为4万余匹头。 实际“见在”官兵包含班营在内,为将近6万7千人,
马骡牛为2万1千余匹头。虽然官兵接近满额,但马匹却缺少了一半,必然会
对于战力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辽西明军于崇祯年间始终苦于缺马。
https://i.imgur.com/rSUtGmC.png
出处:《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31册,第314-317页。
▌战兵、守兵
而兵额之中,进一步再分为战兵、守兵、杂兵等不同类别。例如天启5年(1625)
孙承宗在辽西担任督师,他麾下的官兵包含了山海关与关外,规划由朝廷供应粮饷
的兵额为13万4千余人。其中战勦正兵为将近9万4千人,防守正兵为1万6千余人,
不列入战力的杂兵为2万4千余人(差役、工匠、力工等等)。在兵额中有7成兵力
属于战兵,可见孙承宗相当积极地采取进攻策略。(之后核定为11万7千余人。)
这些部队与后金连番恶战,损失很大,曾补充或重新编制。到了崇祯10年(1637),
辽西关外明军的编制原额,官兵为6万8千余人。其中能够抽调入关支援的机动兵力
“堪战援兵”仅有1万4千余人;分散布署在关外八城、堡垒、哨台“坚守毋动”的
守兵则有4万7千余人,负责防守长达160公里的狭长地带。官兵编制转换为固守,
可见此时由于情势不利,着重于防守策略。
[图]辽东巡抚方一藻列出了战守各营的兵力,亦提到马匹缺额高达7成之多。
https://i.imgur.com/e2AsZW5.png
出处:《明清史料》,甲编第9本,第862-8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