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关于明代兵力的几种类别

楼主: carsen (carsen)   2023-03-03 22:43:54
在明代史料的记载中,兵力数字有好几种类别,而现代研究讨论时常统称为兵力,
但内容有所差异,经常也不太容易区分。若以举例来看,会比较清楚~
▌军队兵额
先前的讨论中曾提过,明代初期是采行军户制。洪武26年(1393)户部造册统计的
人口为6千余万人。而由兵部管辖的军户,大约有役男3百万余人,从中挑选官兵。
洪武25年,中央的官兵为20万余人,地方的官兵为100万余人,合计为121万余人。
[图](右)《诸司职掌》记载户部造册人口为“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二十一口”;
   (中)万历年间,户部郎中叶春及记载“国初”军户役男为“三百一十万余”;
   (左)《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25年的“内外武官并兵马总数”。
https://i.imgur.com/Hp9G6ge.png
出处: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87241.cn/page/n14/mode/2up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108740.cn/page/n44/mode/2up
https://sillok.history.go.kr/mc/id/msilok_001_2250_0010_0020_0130_0050
▌防区分配
这些官兵会分配到各地区布署,明代初期的12个边镇,各自分配的兵力从1万余人
到10万余人不等,合计共有官兵79万余人,马骡牛26万余匹头。每个边镇的防区中,
有着众多城池、堡垒、哨台等据点,都需要一一分配兵力。
[图]各边镇分配的兵力随着不同时期而有所增减。
https://i.imgur.com/KxDFBkU.png
出处:《度支奏议》,堂稿卷3,第13-15页。
https://archive.org/details/02082994.cn/page/n16/mode/2up?view=theater
[图]真保镇需防守3百余公里的长城,有许多关隘。万历初期的兵额共有5万余人,
   分散在各处驻守,有的营为3千余人,也有的营不到1千人。
https://i.imgur.com/g0dsjc4.png
出处:《四镇三关志》,卷3,第21-26页。
http://bit.ly/41F6VTl
▌实际兵力
边镇的兵额也有几种类别。其一是由各边镇的督抚大员,向朝廷提出的规划兵额;
其二是经过户部与督抚大员来回商议之后,核定该年度朝廷供应粮饷的帐面兵额;
其三是发放粮饷时,实际收领的兵额。因此实际的兵力会不满额或超额。
这三种兵额的记载,前两种较为常见。若能查到第三种记载,则会更加合适。
[图]崇祯11年(1638)5月发放粮饷,辽西关外明军的编制原额,官兵为7万人,
   马骡牛为4万余匹头。 实际“见在”官兵包含班营在内,为将近6万7千人,
   马骡牛为2万1千余匹头。虽然官兵接近满额,但马匹却缺少了一半,必然会
   对于战力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辽西明军于崇祯年间始终苦于缺马。
https://i.imgur.com/rSUtGmC.png
出处:《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31册,第314-317页。
▌战兵、守兵
而兵额之中,进一步再分为战兵、守兵、杂兵等不同类别。例如天启5年(1625)
孙承宗在辽西担任督师,他麾下的官兵包含了山海关与关外,规划由朝廷供应粮饷
的兵额为13万4千余人。其中战勦正兵为将近9万4千人,防守正兵为1万6千余人,
不列入战力的杂兵为2万4千余人(差役、工匠、力工等等)。在兵额中有7成兵力
属于战兵,可见孙承宗相当积极地采取进攻策略。(之后核定为11万7千余人。)
这些部队与后金连番恶战,损失很大,曾补充或重新编制。到了崇祯10年(1637),
辽西关外明军的编制原额,官兵为6万8千余人。其中能够抽调入关支援的机动兵力
“堪战援兵”仅有1万4千余人;分散布署在关外八城、堡垒、哨台“坚守毋动”的
守兵则有4万7千余人,负责防守长达160公里的狭长地带。官兵编制转换为固守,
可见此时由于情势不利,着重于防守策略。
[图]辽东巡抚方一藻列出了战守各营的兵力,亦提到马匹缺额高达7成之多。
https://i.imgur.com/e2AsZW5.png
出处:《明清史料》,甲编第9本,第862-864页。
作者: ct13579 (张纳兰)   2023-03-03 23:17:00
战兵员额那麽大吗
作者: a33356 (Slaanesh's Champion赤卡)   2023-03-04 00:03:00
天启末到崇祯初年明朝还是有点余力的,还能打个四城之战
作者: roseritter (满城皆带闪光弹)   2023-03-04 00:45:00
杂兵XD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23-03-04 10:29:00
优文好奇想问,军户早期当兵似乎是要去外地卫所当兵,再强迫娶当地老婆,但这样该卫所兵等于在执勤地点成家立业,产生新的军户小孩,其子被迫当兵时,要去外地卫所还是子承父业?然后老朱自认卫所兵是终身职,不用担心65岁退休没饭吃,所以是好差事,这样久了各卫所不就固定有1/3的50岁以上老兵
作者: savvik (Essay)   2023-03-04 14:27:00
子承父业......
作者: hgt (王契赧)   2023-03-04 14:30:00
看原文,好像应该是"运杂兵"??
作者: zeumax (烟灰缸里的鱼)   2023-03-04 14:54:00
子承父业,武士的儿子还是武士,骑士的儿子还是骑士年龄到了有儿子接班就可以退役,当然从外地找一个也行服役者才能继承土地理论上看着不错,但因为服役者要农作很少能同时操练,战力衰减还是小事,更惨的因为生产力下降不能温饱下很快出卖耕作权,土地兼并直接毁坏军户制度
作者: vwpassat   2023-03-04 16:34:00
发包给美国农户用机械大面积耕作,才有可能保持卫所军的战斗力!?
作者: tucker (苦恼的尼采)   2023-03-04 18:13:00
作者: NKN (99%是眼镜与吐槽)   2023-03-04 19:43:00
记得明末因为边境缺兵最后边境将领多直接用报酬雇私兵简单说不论是封建制或军户制度 兵役绑身分的制度 最后都容易易因经济发展造成的报酬不公+用钱雇兵更快而崩溃
作者: articlebear (政治真的满狗屁的)   2023-03-04 20:16:00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23-03-04 20:24:00
边军被移入的军户,若不能返乡自然只能在当地生根,人口增长当地军田生产力又不够,然后老乡及边地的军户血税怎么算?从ㄧ户变2户所以要出2人?子承父业,就是军户血税啊......抽壮丁去当兵感谢
作者: Su22 (装配匠)   2023-03-05 11:54:00
若某军户应役者有战功升了官(ex:变成游击或参将),仍属原户吗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23-03-05 12:26:00
明代军官不是世袭吗?有重大功劳的转任卫所到 锦衣卫,就升天了
作者: corlachang (可乐)   2023-03-05 15:00:00
明初内庭有殉葬风俗,那些陪死的女人叫朝天女,她们的亲属叫朝天女户,有优待。建文帝就把一批朝天女户编入锦衣卫当百户啥的。其实卫所就是户籍的一种,锦衣卫也是,一般认知的可怕形象只是其中部分人的执掌业务,其他的就是吃公家饭爽爽过日子。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23-03-05 16:41:00
世袭锦衣卫就是爽
作者: andystupid (唐伯鼠)   2023-03-06 11:49:00
作者: sdd5426 (★黑白小羊☆)   2023-03-06 12:53:00
明卫所跟清八旗 一个贱民一个贵族 到最后战力都腐败 看西方俄罗斯的strelet跟鄂图曼的janisarry也是 军人变成一种世袭身份似乎就必定走向腐败
作者: overno (狗不理)   2023-03-06 13:01:00
要人真卖命,要有立即可见的利益世袭者没有卖命的理由
作者: corlachang (可乐)   2023-03-06 14:15:00
北魏采鲜卑部落旧制编了八部,首领称大人,军政合一早期的满洲八旗非常类似这种体制,可能是北方民族的传统。八部大人后来演变成八柱国,到了隋唐加上均田制成了府兵制,这时候又跟明的卫所制差不多,然后也一样慢慢烂掉。
作者: zeumax (烟灰缸里的鱼)   2023-03-06 14:32:00
八旗是卫所改版,军民合一,美一部授一旗就如同军队一般因为建州卫还是要为自己资源打草谷,征伐其他部落所以在当时战力维持相当好但入关变朝廷发钱也不能往自己人劫掠,日子舒服了卖命干嘛明内地卫所种田有饭吃,出阵训练要自己出,久了谁还想练呢
作者: Gogoblue   2023-03-14 20:16:00
推资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