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率先使用火器轮射战术;《明太宗实录》提到称沐英征讨麓川时,“下令军中多置火
铳、神箭于前作三行,参差而阵,伺彼象近,则前行之铳箭齐发。象若未退,则第二行者
继之;第三行又继之。使统声不绝,象必惊而却走。然后,以大军乘之,破之必矣!”
这种第一排发射后,第二排第三排继续射击的战术,后世网友称为三段枪阵或轮射战术,
在当时被明朝人称为叠进法。可惜的是,这种火器轮射战术只是沐英的突发奇想,并不是
明军的标准战术,后来也失传了。
明军标准的火器轮射战术称为番递法,王淳于景泰元年(1450)在京营束伍法写道:“访求
太宗皇帝旧制,参为束伍法:神机枪三十三人......前十一人放枪,中十一人转枪,后十
一人装药;前放者即转空枪于中。中转饱枪于前,转空枪于后。装药更叠而放,次第而转
。”
其白话大意是说,部队共33人,分为3组,第一组射击,第三组装药,第二组负责传递枪
枝,持续下去维持火力的不间断。重点是这种方法自明成祖有之,由此可知番递法才是明
军自古有之且流传下来的战术。
除了王淳,丘濬在《大学衍义补》也提到:“凡火枪手必五人为伍,就其中择一人或二人
心定而手键目疾者专司持放,其三四人互为实药,番递以进,专俾一人司放,或高或下,
或左或右,应机迁就,则发无不中者。”其步骤与王淳的方法是一样的,差别只在于把部
队由三组改为五组。
番递法作为战术显学/祖训?一直到万历年间还继续使用,但官场上并不是没有杂音;曾铣
在嘉靖年间(1547)上疏《条议覆套》提了不一样的方法:“火器为御虏长技。尤该多备。
大约预备五层,头层打毕即退。再装火药。二层打之。二层打即毕即退。再装火药。三层
打之。四层五层无不皆然。周而覆始。火炮不绝。久则演熟。可以破众摧坚矣。”他建议
军队改用5排的轮射战术(叠进法)来发射火器,但最后只流于建议,没有被采纳。
戚继光鉴于明军在抗倭时乱放枪引起的火力不连续问题,再次把番递法摆在台面;他1560
年左右所著的《纪效新书》中提到:“初谓铳手自装自点放,不惟仓卒之际迟延,且火绳
照管不及,每将火药烧发,常致营中自乱;且一手托铳,一手点火,点毕且托之,即不中
矣。令炮手另聚为伍,四人给炮四管,或专用一人擎、一人点放,二人专管装药、抽换其
点火,一人兼传递,庶无他失,可以成功。”
而赵士祯也有相同观点,他在神器谱(1599~1601)中也提到“更番打放之法”:“每铳五门
,于铳手五人之中,择一胆大有气力者,专管打放,令四人在后装炮。”
为何老戚或赵士祯这样强调由专人放铳,其他人装枪递枪呢?我的猜测是老戚或赵士祯从
战场经验中看出,那些训练不足的人射击鸟铳,容易产生意外,轻者突耗弹药,重者害自
己受伤,还不如由少数的精锐施放,其他人负责装枪递枪。
到了崇祯朝,明军的火枪战术逐渐由番递法转向叠进法,有日本学者久芳崇认为这是明军
中的日本佣兵/俘虏把三段击战法传授给明军,论文《16-17世纪东亚海域火器史交流史研
究》的作者嫌日本学者的结论太过武断,毕竟叠进法"自古有之";但我认为论文作者的结
论也武断了,叠进法都"失传"那样久了,明人参考日本、欧洲战术后再次发明叠进法哪有
不可能呢?
比如卢象升的步营采用这样的训练:“火器手五十人为一队,共列四队,听掌号齐射。放
毕即以头队做四队,二队做头队,更番叠放。”而1646年的潼溪之战,覃遇春改用“三排
轮放之法”对敌:“遇春与姚、蓝共兵8千,内有鸟铳6千,将鸟铳分三排轮放。”造成清
军死伤惨重,是南明少有的大捷。
至于番递法或叠进法哪个好?其实各有优缺点;在区域不大的地方,比如墙头,队伍无法
退后前进,那就适合使用番递法。在弹性方面,番递法则不如叠进法;在轮射上看不出差
异,但如果要齐射,番递法的火力只剩叠进法的1/n(n=排数)。
那明朝军队就全面普及叠进法这种轮射战术了吗?我认为未必;毕懋康认为许多明军荒于
武备与作战技艺,所以在1635年著了《军器图说》,介绍重要装备与基础战技;其中他把
轮班发铳法(叠进法)介绍了一遍,并再三强调这很重要,必须熟习。如果明军已普遍熟悉
叠进法,毕懋康还需要把这项战术列进去吗?毕懋康怎不把骑马拉弓射箭也写进去?就如同
初中课本会把四则运算的原理写在课本里吗?肯定不会,因为大家预计初中生已经会了。
所以别把某些人的个别创意就当成某朝代军队的惯性打法或当代军事显学,然后就认为中
国率先发明XX,领先世界OO年,这样是皇汉上脑,对历史的研究只有伤害。且兵书与实际
是一直存在差距的,比如兵录上提到的明朝水师最高标准武装,赵士祯提到的那些器械,
在明军都不是普遍存在。
在历史上,善使枪炮的火枪手在明军是比较缺乏的,郑芝龙私人部队的核心战力,就是由
VOC佣兵训练出来的600名火枪手,他们在与官兵联合剿匪往往当作先锋,立下赫赫大功,
如果战力不优秀,官兵为何要把首功让给一群海盗?这批火枪手与战船也是郑芝龙未来由
贼转兵的资本。且明军一直有招募少量倭兵与葡萄牙佣兵,这两种兵的特点都是善使枪炮
,如果明军把火枪这固有长技玩的转,还需要招募外国佣兵吗?
直到大清朝全军普及九进十连环,天朝军队在施打枪砲上终于有了欧罗巴30年战争的水平
,但那时欧罗巴人已经玩起了刺刀,在军事革新上又更进一步了。
参考书目与网站
纪效新书
军器图说
制器无敌:毕懋康《军器图说》与明季军事技术的改良
16-17世纪东亚海域火器史交流史研究
海上佣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