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董卓铸小钱的危害(浅谈直百钱平诸物价)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9-10-27 03:38:13
应版众要求,直百钱讨论热烈到偏离原标题甚多,我只想说史料不足之处正是讨论区的价
值所在,仅能就有限的描述之余,提出在所难免的主观意见
也清楚会和许多人想法相左,就当作另辟战场吧QQ
在下有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刘备军用不足指的是,品质高于原本益州统治者刘璋军士所用
的武装度不足,而非专指军粮不足
于是乎,需要铸钱雇用更多的工匠,以打造更优良的武器,却又不会因此而扭转稍偏通缩
的局面,变成通膨
我的论点是基于《三国志先主传》里的"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
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以及刘备围成都时,"(成都)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几段记载
可知,益州在刘璋统治下,粮食其实是十分足够的
大家应该都有为政者应该在谷价便宜时向民间买入、而在谷价贵(例如天灾人祸)时拿出谷
仓的储粮,救济于百姓的观念吧!
例如《晋书食货志》说的:
"是岁,乃立常平仓,丰则籴,俭则粜,以利百姓"
然后拿下成都的时间为夏天,配合粮食可以吃一年的记载,吃完到恰好秋天就收成,这不
会是谷贱时额外买入会出现的过量储存量
所以合理推论成都易主时的谷价,并不便宜
其次《三国志董和传》:"..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实,时俗奢
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
眼尖的人会发现,啊不是说蜀中殷盛丰乐?那谷贵要怎么尽情享受物质生活咧?
我所能想到的其中一种解释为,正因为奢侈铺张的风气,变成想尽办法也要弄来奢侈品
所以刘皇叔用过的梦幻逸品等宝物,小弟以为流入市面拍卖的机率不高,简言之就是不太
影响物价
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盗铸钱币应时而生,如此一来流入市面的大量私铸钱币,缩小了获
取顶端的贵重物品的难度,却也可能连带抬高包含谷物等其他物资的价钱
支持益州百姓有盗铸的理由,便是刘备政府贴水直百钱,比原本五铢钱还重,却维持一枚
五铢的价值而非虚币
如此一来自然可杜绝盗铸,要知道巴蜀地区原本就是大铜矿区,做武器也不再拘泥于铸铜
,而有锻铁的趋势,故原料来源不会是太大问题,这点下面会再详述..
事实上几段对刘璋的评价:"璋性宽柔,无威略"(英雄记)、刘焉GG后,"州大吏赵韪等贪
璋温仁,共上(刘)璋为益州刺史"(三国志刘焉传)、"州帐下司马赵韪、治中从事王商等贪
璋温仁,共表代父"(华阳国志)
显示若刘璋抓到盗铸就拖去毙了,结果便不会是宽柔、温仁的评价
讲到这儿看似都是通膨在打我脸,幸好史书多有形容蜀地富庶之处,例如《三国志法正传
》:"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
其他《三国志》的〈庞统传〉、〈诸葛亮传〉、〈先主传〉、〈荀攸传〉等碍于篇幅我就
不贴了
既然人民有钱,合理推论是因为产业结构已非以农业为大宗,刘璋时代应该已经开始有南
中之地的矿业开采、抑或从事包括蜀锦在内的贸易,所以农产品恰好足够即可,而不会成
为生产过剩时的外销主力
亦即农产品以外的所有物资,将谷物对物价波动的影响,降到非常之低
上述大致可从董和与益州郡豪族之间,还不会差到哪儿去的关系,来窥其一二,见于刘璋
时代的李恢之姑夫爨习一案,《三国志李恢传》:"为建伶令,有违犯之事,恢坐习免官
。太守董和以习方土大姓,寝而不许"
案建伶县为三国时代益州郡(益州的一个郡名),所以刘璋时代业已很有机会透过董和跟益
州郡大姓的良好互动,去接触并得手来自南中产的稀有贵金属,甚至从南方丝绸之路、海
上丝绸之路所贸易来的海外珍宝,《三国志董和传》:
"(刘)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至于经由南中的贸易,东汉时早有哀牢国内附而增设的永昌郡作为窗口, 向外输出蜀锦
、茶叶,并自天竺和东南亚输入象牙珍珠玳瑁等珍宝,《华阳国志》:
"益州西部,金、银、宝货之地。居其官者,皆富及十世",宝货便是贸易的铁证
海上丝路的记载则有《魏略西戎传》:"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阯七郡
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
多元的物资种类与数量,亦因为百姓以商业、制造业为主,即便在产量上难以同农产品比
较谁多谁少
但至少同类型商品有多家齐出之下,所导致的削价竞争是可以期待的,这样稍偏通缩并不
算太离谱..吧
OK!我知道这样要证明益州通缩,仍存在很多疑虑,所以接着继续贴一下刘璋时代不会是
通膨的史料,来自《魏书》里,刘备和刘璋翻脸时:
"因激怒其众曰:“吾为益州征彊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帑藏之财而 于赏功,
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
若因通膨导致货币没价值,则刘备也甭拿刘璋的存款来做文章了
刘巴铸钱更是自掘坟墓,所以通缩时相较于面额大的虚币,实币对平诸物价的掌握度更高
最后来谈为何我认定刘备需要很多工匠来打造优质武器,这得从为他治国的孔明开始讲起
,《诸葛亮答杜微书》:
"今因(曹)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
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著名的《前出师表》:"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
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以及《诸葛亮教》:"前后所作斧都不可用。前伐鹿角,坏刀斧千余枚,赖贼已走。间自
令作部刀斧数百枚,用之百余日,初无坏者。尔乃知彼主者无意,宜收治之。此非小事也
,若临敌,败人军事矣"
《诸葛亮集》:"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十折矛以给之"..等,都特别强调武装度的必要性
& 重要性,不难理解刘备受孔明影响
《蒲元传》虽有些夸张:"不尝见锻功,忽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镕金造器,特异
常法。刀成白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
人于成都取之。有一人前至,君以淬乃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犹悍言不杂。君以
刀画水云:“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头首伏云:“实于涪津渡负倒覆水,惧怖
,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于是咸共惊服,称为神妙。
刀成,以竹筒密内铁珠满其中,举刀断之,应手灵落若薙生刍,故称绝当世,
因曰:“神刀”。今之屈耳环者是其遗范也"
但配合《刀剑录》:"蜀主刘备令满元造刀五千口,皆连环及刃口,刻七十二炼,柄中通
之,兼有二字"
当然这些记述只是想表达人格特质,并未照时间顺序排,仍不难感受出其对品质的要求
另一方面,蜀汉的吏民比之高,可从《王隐蜀记》的蜀汉士民簿得知:"领户二十八万,
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结论是愚见以为,正因为国家养了大批视为吏的工匠,导致需要在为了不减少市面上流通
,而改以制造取代购入
从而减低对物价的影响到最低程度的前提下,铸实币来养这批人,变得有其必要性
文长,感谢收看!
作者: Edison1174 (Edison)   2019-10-27 10:20:00
西汉文景之治就有 使民放铸 的措施 比起朝廷没有制衡的乱铸钱 这种私铸有品质竞争 可以淘汰劣币 反而让货币经济更加活络
作者: milk7054 (莎拉好正)   2019-10-27 12:14:00
通膨跟买得起买不起粮食,不一定是同一回事谷贵伤民谷贱伤农只是反应谷物单一商品的市场供需战后犒赏有点像笼络人心,总不能把赏土地想成土地太多分不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