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版众要求,直百钱讨论热烈到偏离原标题甚多,我只想说史料不足之处正是讨论区的价
值所在,仅能就有限的描述之余,提出在所难免的主观意见
也清楚会和许多人想法相左,就当作另辟战场吧QQ
在下有个大胆的想法,就是刘备军用不足指的是,品质高于原本益州统治者刘璋军士所用
的武装度不足,而非专指军粮不足
于是乎,需要铸钱雇用更多的工匠,以打造更优良的武器,却又不会因此而扭转稍偏通缩
的局面,变成通膨
我的论点是基于《三国志先主传》里的"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
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以及刘备围成都时,"(成都)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几段记载
可知,益州在刘璋统治下,粮食其实是十分足够的
大家应该都有为政者应该在谷价便宜时向民间买入、而在谷价贵(例如天灾人祸)时拿出谷
仓的储粮,救济于百姓的观念吧!
例如《晋书食货志》说的:
"是岁,乃立常平仓,丰则籴,俭则粜,以利百姓"
然后拿下成都的时间为夏天,配合粮食可以吃一年的记载,吃完到恰好秋天就收成,这不
会是谷贱时额外买入会出现的过量储存量
所以合理推论成都易主时的谷价,并不便宜
其次《三国志董和传》:"..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实,时俗奢
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
眼尖的人会发现,啊不是说蜀中殷盛丰乐?那谷贵要怎么尽情享受物质生活咧?
我所能想到的其中一种解释为,正因为奢侈铺张的风气,变成想尽办法也要弄来奢侈品
所以刘皇叔用过的梦幻逸品等宝物,小弟以为流入市面拍卖的机率不高,简言之就是不太
影响物价
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盗铸钱币应时而生,如此一来流入市面的大量私铸钱币,缩小了获
取顶端的贵重物品的难度,却也可能连带抬高包含谷物等其他物资的价钱
支持益州百姓有盗铸的理由,便是刘备政府贴水直百钱,比原本五铢钱还重,却维持一枚
五铢的价值而非虚币
如此一来自然可杜绝盗铸,要知道巴蜀地区原本就是大铜矿区,做武器也不再拘泥于铸铜
,而有锻铁的趋势,故原料来源不会是太大问题,这点下面会再详述..
事实上几段对刘璋的评价:"璋性宽柔,无威略"(英雄记)、刘焉GG后,"州大吏赵韪等贪
璋温仁,共上(刘)璋为益州刺史"(三国志刘焉传)、"州帐下司马赵韪、治中从事王商等贪
璋温仁,共表代父"(华阳国志)
显示若刘璋抓到盗铸就拖去毙了,结果便不会是宽柔、温仁的评价
讲到这儿看似都是通膨在打我脸,幸好史书多有形容蜀地富庶之处,例如《三国志法正传
》:"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
其他《三国志》的〈庞统传〉、〈诸葛亮传〉、〈先主传〉、〈荀攸传〉等碍于篇幅我就
不贴了
既然人民有钱,合理推论是因为产业结构已非以农业为大宗,刘璋时代应该已经开始有南
中之地的矿业开采、抑或从事包括蜀锦在内的贸易,所以农产品恰好足够即可,而不会成
为生产过剩时的外销主力
亦即农产品以外的所有物资,将谷物对物价波动的影响,降到非常之低
上述大致可从董和与益州郡豪族之间,还不会差到哪儿去的关系,来窥其一二,见于刘璋
时代的李恢之姑夫爨习一案,《三国志李恢传》:"为建伶令,有违犯之事,恢坐习免官
。太守董和以习方土大姓,寝而不许"
案建伶县为三国时代益州郡(益州的一个郡名),所以刘璋时代业已很有机会透过董和跟益
州郡大姓的良好互动,去接触并得手来自南中产的稀有贵金属,甚至从南方丝绸之路、海
上丝绸之路所贸易来的海外珍宝,《三国志董和传》:
"(刘)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至于经由南中的贸易,东汉时早有哀牢国内附而增设的永昌郡作为窗口, 向外输出蜀锦
、茶叶,并自天竺和东南亚输入象牙珍珠玳瑁等珍宝,《华阳国志》:
"益州西部,金、银、宝货之地。居其官者,皆富及十世",宝货便是贸易的铁证
海上丝路的记载则有《魏略西戎传》:"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阯七郡
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
多元的物资种类与数量,亦因为百姓以商业、制造业为主,即便在产量上难以同农产品比
较谁多谁少
但至少同类型商品有多家齐出之下,所导致的削价竞争是可以期待的,这样稍偏通缩并不
算太离谱..吧
OK!我知道这样要证明益州通缩,仍存在很多疑虑,所以接着继续贴一下刘璋时代不会是
通膨的史料,来自《魏书》里,刘备和刘璋翻脸时:
"因激怒其众曰:“吾为益州征彊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帑藏之财而 于赏功,
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
若因通膨导致货币没价值,则刘备也甭拿刘璋的存款来做文章了
刘巴铸钱更是自掘坟墓,所以通缩时相较于面额大的虚币,实币对平诸物价的掌握度更高
最后来谈为何我认定刘备需要很多工匠来打造优质武器,这得从为他治国的孔明开始讲起
,《诸葛亮答杜微书》:
"今因(曹)丕多务,且以闭境勤农,育养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
不战民不劳而天下定也"
著名的《前出师表》:"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
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以及《诸葛亮教》:"前后所作斧都不可用。前伐鹿角,坏刀斧千余枚,赖贼已走。间自
令作部刀斧数百枚,用之百余日,初无坏者。尔乃知彼主者无意,宜收治之。此非小事也
,若临敌,败人军事矣"
《诸葛亮集》:"敕作部皆作五折刚铠、十折矛以给之"..等,都特别强调武装度的必要性
& 重要性,不难理解刘备受孔明影响
《蒲元传》虽有些夸张:"不尝见锻功,忽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镕金造器,特异
常法。刀成白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
人于成都取之。有一人前至,君以淬乃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犹悍言不杂。君以
刀画水云:“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头首伏云:“实于涪津渡负倒覆水,惧怖
,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于是咸共惊服,称为神妙。
刀成,以竹筒密内铁珠满其中,举刀断之,应手灵落若薙生刍,故称绝当世,
因曰:“神刀”。今之屈耳环者是其遗范也"
但配合《刀剑录》:"蜀主刘备令满元造刀五千口,皆连环及刃口,刻七十二炼,柄中通
之,兼有二字"
当然这些记述只是想表达人格特质,并未照时间顺序排,仍不难感受出其对品质的要求
另一方面,蜀汉的吏民比之高,可从《王隐蜀记》的蜀汉士民簿得知:"领户二十八万,
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结论是愚见以为,正因为国家养了大批视为吏的工匠,导致需要在为了不减少市面上流通
,而改以制造取代购入
从而减低对物价的影响到最低程度的前提下,铸实币来养这批人,变得有其必要性
文长,感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