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altlake (SaltLake)》之铭言:
: 北宋真宗时期一度初步击败僚国南侵的军队,然后在僚太后提议
: 谈和之后,两国协议停战并定下和约。
: 当时两国政治和军事的状况如何? 以宋而言,固然以战胜之姿谈
: 和可以拿到较好的条件,但更常见的是战胜的一方往往想扩大战
: 果而不愿意谈和。当时宋接受并达成和谈,是因为政治和军事方
: 面有哪些忧虑吗?
: 至于僚国方面,固然因为前军失利而提出和谈颇合乎战败者求和
: 的惯例,但是当时僚国还处于国力强大的时期不是吗? 为何没有
: 继续打下去而是选择和谈? 而且之后两国之间大体上维持120年的
: 和平?
澶渊之盟简单来说,就是因为资讯不对称,宋主和辽主同时都缩了。
最终决定了澶渊之盟结果的,是宋辽二帝直接对峙的澶州之战。在此阶段,河北战场上超
过10万人的重兵集团有三支:
1、辽圣宗主力:20~30万人
2、宋真宗主力(开封预备队+部分河北军):10余万人
3、王超的定州军:10万人
从战役的发展来看,辽军的攻城能力堪忧,先是顿兵于瀛州城下,然后又绕开了坚城天雄
军,而本来第一个要啃的定州重兵集团干脆就没有去碰。所以,辽军推进到澶州时已为强
弩之末,即使面对的宋真宗主力兵力少于辽军,但背靠黄河、依托坚城严阵以待的10余万
宋军,显然已经不可能再向前突破了。这时的战局从各种意义上都陷入了胶着——仅从澶
州战场上看,辽军兵力占优势,而宋军则占据地利;虽然在一场战斗中意外打死了辽军主
将萧挞凛,但宋军并没有取得其他决定性的胜利;而定州的王超集合团10万人始终未动,
也成为辽主心头的悬顶之剑,使他始终不敢下全力进攻澶州。可以想像,深入宋境顿兵坚
城之际,被10万人从背后插一刀,那结果比宋太宗在高粱河的情况还要糟的多。然而辽主
不知道的是,宋真宗这时比他还要头大,因为——王超根本不听指挥了。
战役初期,寇准拟了一个战役部署,分成三个部分——
1、万一敌骑已营贝州以南,即自定州发三万余人,俾将桑赞等结阵南趋镇州,再令河东
雷有终所部兵由土门会定州。审量事势,那至邢、洺间,銮舆方可顺动。更敕王超等在定
州翼城而阵,以应魏能等,作会合之势。
2、万一敌人筑栅于镇、定之郊,定州兵不可来,邢、洺之北渐被侵掠,须分三路精兵,
就差将帅会合,及令魏能等迤逦东下,傍城牵制,敌必怀后顾之忧,未敢轻议深入。
3、若车驾不行,益恐蕃贼戕害生灵,或是革辂亲举,亦须度大河,且幸澶渊,就近易为
制置,会合控扼
也就是说,当辽军突破过了贝州防线,第一步的计画就是定州军南下牵制辽军;第二步如
果辽军分兵挡住定州兵,则安排魏能等机动骑兵东向牵制,使辽军无暇继续南下;第三步
才是御驾北上澶州指挥整个河北战场。
然而,王超坐拥10万大军在战役一开始就龟缩观望,根本没有起到牵制作用,任由辽军一
路突破。寇准的计画从第一步直接跳到了第三步的御驾亲征。然后宋真宗御驾亲征后,下
诏让王超引兵会合后,王超仍然逗留不进,于是真宗彻底懵逼了。
……王超等阵于唐河,执诏书,按兵不出战……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先是诏王超等率
兵赴行在,逾月不至……车驾幸澶州,大将王超拥兵数十万屯定州,逗遛不进,知节屡讽
之,超不为动。复移书诮让,超始出兵,犹辞以中渡无桥,徒涉为患辽主
以为随时会被宋真宗和王超前后夹击(宋真宗主力+王超集合团≒辽主主力),然而只有
宋真宗知道王超估计是不会来了(宋真宗主力<辽主主力),然而只有辽主知道宋真宗不
知道的是,辽军主将萧挞凛意外战死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想的,就只有脑子貌似抽风的
王超了(这货虽然违诏不进,但事后看似乎也没有反叛的心思,完全不知道怎么想的)。
于是宋主与辽主在澶渊会盟前,其实都是相当心虚的,都怕对方一个疯起来和自己同归于
尽,而且都认准了对方比自己占有更大优势。于是才会装作若无其事,但实际都非常迫切
地促成尽快达成停战协定的举动。在这个背景下,宋辽双方在澶州的谈判开始了。只有了
解了这个背景,才能为之后谈判的一系列看似不正常的结果,才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