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ota (llll)》之铭言: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v-ukzIV_U&t=988s
: 无意中看到这部德国的微电影
: 5:05开始, 俄军的攻击模式感觉跟日军蛮像的,
: 人肉往机枪枪口撞,
: 感觉战术比美军拙劣太多, 抢救雷恩大兵, 对付机枪阵地,
: 就有演出教范等级的战术 (主助攻, 两路包抄)
: 而这部电影,
: 防御比"抢片"强, 至少是一个步兵排, 跟 "抢片" 单ㄧ机枪阵地有差,
: 但看了一下, 在开阔地把摆线性防御, 防线又不可能无限延伸,
: 分两队, 随便都可以绕背
: 俄军一样分两队 (主攻绕背), 随便都要清盘, 竟然没有主助攻的概念,
: 全部往枪口撞?
:
: 不知道史实是如何? 史实的俄军战术真的跟日军一样拙劣吗?
老实说我没打过仗,没办法了解真实战场的运作,
不过前阵子哈佛燕京图书馆扫描了一批民国书籍,
其中包括延安抗日大学在1938年翻译出版的苏联步兵手册(第二册),
里面有附了一些图像,应该可以有助于说明二次战前的苏联步兵教范,
书籍的档案在这边(可线上阅读/下载)
https://iiif.lib.harvard.edu/manifests/view/drs:14288277$38i
图六
https://imgur.com/EpoR16Z
首先先从图六(教范示意图)来讲,苏兵有无攻击侧翼乃至于绕背的概念,
从这张图来看肯定是有的,好比图左方第二排的部分,对于敌方据点是三面包夹,
但从现实来看,侧翼乃至于多面的路线,可能还要考虑到地型/交通线/隐蔽的问题,
好比图六的示意图,敌方的堡垒设计在山坡上,第二排透过侧翼三面包抄,
可是图右的第一排受限于地形,恐怕就只能从前面强攻
(但即便有多线包夹的机会~~
也不能排除在战场上可能会遇到迷路或是各种很鸟的状况)
图一
https://imgur.com/L1iHG4h
然而在1938年的设计中,步兵所谓的冲锋也不是无脑乌拉,
相反的,苏军也注意到新式武器,包括轻重型机枪与火炮的运用,
所以按照理想状况,当步兵要发起攻击时,
实际上当时必须有机枪跟火炮(砲兵)对于敌方阵地进行压制,并对己方的步兵进行掩护,
当然这也是理想状况,因为除非步兵很接近对方的阵地,
才能确实掌握敌方的机枪跟砲火位置,
更别说在真实的战场上,有时候步兵根本缺乏机枪跟火炮的支援
图二
https://imgur.com/l0btINp
理想状况下,各式兵器对于敌方火力点的压制,
但是看起来,这种观点其实是蛮数学的...按照理想的配置等等,
尽可能集结最大的火力等等,当然实际战场的状况会远远复杂,
图四
https://imgur.com/kNxL4jQ
理想状况下的冲锋突破,这大概是对方的实力已经大幅削弱后,
对于对方的战线进行突破,值得注意的是也并不是全线冲锋,
而是对于敌方的一小段或是防线弱点进行突破,
之后再深入并往前推进(或是包抄等等~~可能要等候下一步指令)
另外冲锋之前必须先集结~~从一个切面深入(而不是全线冲锋)
图七
https://imgur.com/pjheFox
细部的步兵冲锋示意图,首先可以注意到重机枪等在远方阵地负责敌方的压制,
同时步兵透过渗透(在树林)或是在开阔地等方式进行移动,
另外下方还有突击队手持手机关枪(全自动/半自动武器),以地型为依托,
对于敌方阵地进行近距离的突袭,
这当然跟德军的突击群战术不能比,
但是也可以想见任务的分工还是存在的,
图八
https://imgur.com/c6gZsGv
图八是图七的进阶版,也就是突击队抢下敌方的侧翼阵地后,
下一步对于敌方中央阵地的冲锋行动,
可以注意到抢下下方阵地后,马上布置轻型机枪,从侧翼对于敌方中央阵地进行攻击,
换个角度,有一面可以进行火力压制,也不见得一定要三面冲锋,
总之战场的状况可能要灵活运用,
另外步兵则以树林作为交通线,而在树林前端集结并对于敌人中央阵地进行冲锋
后方的火炮机枪则是持续对敌方进行压制
当然这些示意图都是讲著理想状况拉,
面临战场烟硝四起,充斥战争迷雾的复杂状况,
老实说这些理想化的东西几乎都没有用,
只能靠着本能尽可能的找掩蔽物躲起来,
偶而趁个间隙胡乱朝不明的方向开枪,
我相信这才可能比较接近战场的真实状况...
好比之前玩Hardcore的Insurgency:Sandstorm,
这种一枪死的游戏,真的是挂掉也不知道敌人在哪里,
相信二战爆发后...苏军的步兵教范一定也有相当程度的调整,
这个部分再请版上的高手补充好了,
以上先分享一个1938年的战前版本
苏军不是无脑乌拉~~也是有包抄跟侧翼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