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俄武装大败退
在奥廖尔、沃罗涅日双决战败北后,南线白军多次试图重整阵线,然而在红军的猛攻之下
只能反复实施向南转进。布琼尼的红军第一骑兵军团此时下辖三个骑兵师、两个步兵师,
这两个步兵师与东线正在追击高尔察克余党的友军一样乘坐于马车上,紧随骑兵实施机动
,并在战术层面负责正面牵制敌军、掩护己方骑兵。
俄国内战中,各个阵营都曾遭遇过伤寒流行的打击,并因此而大量减员,此时南线白军在
伴随着大量难民的壅塞后撤中再次面临此一议题,数万官兵都染病而难以战斗,更加恶化
了原本就已经艰难的战局。
红军在十二月中旬拿下了卡尔可夫和基辅,此时马伊马耶夫斯基因为自律不足经常酒醉,
志愿军团司令一职被拔,由原本指挥高加索军团的“黑男爵”弗兰格尔取代,马蒙托夫的
顿河军团骑兵主将职位也遭乌拉盖取代。这些人事调动未能解决问题,弗兰格尔对总帅邓
尼金的批判,以及乌拉盖并非出身顿河哥萨克而是高加索军系,引致了内部冲突的恶化;
北高加索地区亦出现一系列的地方自治运动,以及由溃兵、土匪与左派组织构成的“绿军
”,严重影响了南俄白军的后方稳定。
南俄白军的基辅军区因为东南方向遭红军阻隔,奉命往西突围,希望进入属于协约国阵营
的罗马尼亚,然而后者此时深感苏俄的压力,因而予以拒绝,这支由布列多夫中将指挥的
白军官兵与军眷、难民只得转往波兰,并在缴械后得到收容监管。原本有两万兵力的基辅
军区部队,在突围与拘留的过程中有大量人员伤亡或染病,因而只有七千人在协约国的协
助下取道罗马尼亚返回克里米亚继续作战。
克里米亚与新俄罗斯军区司令锡令在协约国的外交压力下,试图收拢败退的兵力到敖德萨
进行坚守,尽管白军内部多持反对意见,此一决定很快就会被证明是一件严重的错误。白
军第三军──亦即锡令麾下的精锐──则成功突破马赫诺党人的活跃区域退入克里米亚,
坚守进入半岛的地峡,成为白军在一连串转进中最关键的作战。
白军虽然一路败退,红军漫长的交通线却也造成后勤困难,而且红军内部也出现严重的冲
突,给予白军些微的喘息空间。1920年年初开打的另一轮北高加索战役,才能真正检视白
军的末日还有多久才会到来。
伊尔库茨克的悲剧
在1919年十月底遭大败,十一月又丢了首都鄂木斯克之后,高尔察克政府终于理解到反攻
无望,并且有必要实施全面撤退。高尔察克一度考虑退往蒙古地区,然而最终仍坚信在西
伯利亚东部与远东仍有大量战力与影响力的协约国是最佳后盾。
白军东方面军的三个军团,伴随着大量的难民沿着铁路往东移动,红军第五军团在后方步
步进逼,红军西西伯利亚农民军团则从铁路南北两侧不断发动袭击。西伯利亚已经陷入一
片混沌,高尔察克的殿后部队有些奋战到死,但是更多是在交战中迅速溃散,少部分协约
国单位也在撤退过程中被歼。
高尔察克于1920年年初宣布辞去最高统领一职,并将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军政权力转交
给谢苗诺夫,他同时解散了卫队,将自身安全交付协约国手中。事实证明协约国无法被信
任,负责保护高尔察克人身安全的捷克军团面对困境时,选择将高尔察克出卖给已经在十
二月下旬占领伊尔库茨克的“政治中心”政府。
高尔察克将于1920年二月初被射杀,政治中心不久之后将直接加入共产党政权。白军部队
未能及时攻占伊尔库茨克以解救前领袖以及被政治中心夺取的黄金库存,并且主帅卡帕尔
在抵达伊尔库茨克之前就因为冻伤而死,其残部在沃切可夫斯基少将的指挥下,决定停止
攻击伊尔库茨克,绕过该城继续往东方前进,跨过结冰的贝加尔湖以抵达更东方、仍在白
军手中的车站与控制区。虽然途中有大量人员不幸未能幸存,最后白军东方面军的骨干仍
成功通过“大冰上行军”抵达东方。
退到东西伯利亚的白军,以及原本就在当地活跃的谢苗诺夫所部,在部分协约国的支持下
仍在远东据守,红军不愿意和庞大的日军正面冲突,并且此时欧洲边境上仍有大量的重要
冲突,因此解散了东方面军,并筹备实际上是魁儡政府的“远东共和国”当作缓冲区。
西北军团的解体
在进攻彼得格勒失败后,西北军团遭到红军的猛烈反击而再一次往西北方撤退,然而此时
爱沙尼亚已经开始与莫斯科洽谈停战事宜,并且对白军的态度愈加冷漠,拒绝西北军团的
残部退入境内,几经谈判后才同意收容非战斗人员。
西北军团只能在俄爱边境上苦苦坚守最后的少许控制区,协约国已经不再提供物资,该部
队的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在爱沙尼亚与莫斯科当局达成停战之前,双方仍有边境
上的冲突,西北军团对于拒阻红军前进仍颇有贡献,然而只是被爱沙尼亚当作砲灰或缓冲
区而已。
爱沙尼亚与莫斯科在1919年十二月达成停火协议,残余的西北军团则在无力作战之下被允
许缴械后进入爱沙尼亚境内接受收容监管,于1920年一月正式解体。爱沙尼亚将于二月和
莫斯科缔结正式的停战条约,西北战线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