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notepad67 (145×154÷DB7)》之铭言:
恕删部分,仅做几点修正。
: 清军刚入关,八旗军算不算中央军?
: 应该算吧,至少上三旗皇上叫的动,八旗也没有那个出来叫一下能反爱新觉罗家
: 但这只军队很快烂掉,所以才有绿营兵出现,绿营一样是中央军,听皇上的
: 结果就是一样马上烂掉....
这个其实是不对的,刚好我上一篇才简单提过。
八旗为什么不敷使用?因为八旗是世袭兵制,而且又是建立在基数很小的族群之上,所以
早在顺治年间还在打天下的时期,清军就需要用招降、招募来的绿营兵来协助警备,相较
于八旗有禁旅、有驻防,都是比较集中的驻地,绿营主要采取分汛驻守──其实就是类似
警察局的概念,一个汛可能只有没几个人,很少进行兵团集中操练。
换言之,绿营并不是用来代替八旗的产物,而是八旗的辅助品;实际上,虽然绿营确实是
逐渐承担了多数的战备职责,迟至乾隆年间,八旗的精锐仍是清朝最倚重的打击力量。
note大还提到三藩之乱的时候八旗已不堪用,这其实也是有问题的迷思。可以翻翻三藩之
乱期间由八旗军官写出的《随军纪行》,虽然八旗军在这场战争中面临很严重的挑战,但
这主要是基于装备与战术,八旗军当时依然是吃苦耐劳、骁勇敢战。我上一篇也刚好引用
好几篇论文,都是认为禁旅八旗在清中叶一直是最精锐、最能打的部队。
至于绿营打不赢找八旗来打,太平天国就是啊,太平军的北伐是八旗击退的,江南江北的
绿营大营最后还崩溃了。如果这还不太合适,那么十全武功中的大小金川、林爽文乱事,
则属八旗劲旅被派去突破僵局的经典案例,我前篇引用的《16-17世纪东亚海域火器交流
史研究》,就是拿这两个案例来讨论八旗的火器战术,并认为三藩之乱后,八旗大幅引进
了火器,战力大有提高。
: 再来,清会在韩国陆战打输日本,一点也不奇怪
: 大清就是高估自己改革之后的战力,也没有认真的研究过打输了会怎么样。
: 自己觉的军队已经精进、精实过了,是当时亚洲最现代化的部队了
: 完全无视自己的敌人,日本的军事实力。
: 日本的军事组织,在技术层面、情报收集分析、战斗组织都完败中国
: 中国的强大只活在上层官员和士人的幻想中
: 先进国家精英从军的比率较高,对于军备也会很更敏感,
: 政府对于战争的准备也会更充分,而行政命令也会被高效率执行。
: 这些对于一场局部战争,全是加分
: 跟把军队当成资源回收,用来收社会上的地痞懒汉组成的军队当人不同
: 简单说日本人是国防军,北洋海军和陆军新军就是一支地方武装2.0
: 想用地方武装解决国家的问题,不逃跑是不可能的事情,开打就有人想闪了...
其实要靠地方武装解决国家问题并不是不可能,只是绝非长久之计。以鄂图曼来说,18世
纪上半叶就曾经靠地方武装抵挡住伊朗的攻势,但是类似的情况发展到后来就是埃及割据
自立、中央政府无力平乱。袁大头则是中国版本的案例。
不过说清朝没有精英从军吗?好像也不太对。湘淮军一开始也是国家精英领导的部队,湘
军就标榜都是文人来统领部队,Nomic大最近有几次提到的清法战争,清军主帅之一的潘
鼎新也是举人出身的淮军将领。问题在于这些“精英”似乎没有真正理解症结所在,潘鼎
新还写过兵书,内容都是些比较老旧的阵法,没有提及当时欧洲主流的战术。这样的精英
,最终自然是在谅山被法军打爆,毕竟号称精英,实际上对于欧洲军事几乎一窍不通。
(话说note大前几篇推文也提过,吴佩孚是秀才)
所以清军最大的困境还是在于领导阶层的无知;相对来说,鄂图曼和日本就都在开始改革
之后重视军校训练,聘请欧洲列强的优秀军官来担任最高指导。北洋舰队可能因为比较看
重技术,无论是训练还是聘用外籍军官就都比淮军好很多。
: 平壤之战双方兵力相当,清军可谓准备充分以逸待劳,而且有朝鲜开图
: 结果主帅竟然弃城而逃?
: 武器先进,有人开图,就会打的赢吗?
叶志超被黑的蛮惨的,不过清军从平壤撤退其实是多数将领的意思,不是唐生智守南京的
那种主帅突然逃跑。最重要的是清军的弹药已经不足以支撑下去,当然只能撤走,错是错
在撤退太没有章法,类似后来老蒋在松沪会战尾声要撤退时一团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