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郑清澎湖海战PART IV

楼主: montmartre (montmartre)   2018-08-13 01:58:21
22日清晨,施琅率大军再度出击澎湖。舰队分成左、中、右三军,其中中军为主力,有战
船56艘,且全部为大型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右军有战船50艘,由随征都督陈蟒、魏明
、副将郑元堂指挥,由东侧经鸡笼屿从四角山方向作奇兵与中军夹攻郑军;左军战船50艘
,由随征总兵董义、康玉,外委守备洪天锡指挥,从西侧直入牛心湾作疑兵牵制郑军。三
军只用了战船156艘,尚余有80艘作为后援队。
施琅中军分为八小队,每队摆出梅花阵。每队三列,前列后列各3艘,中间列2艘。得知施
琅进攻后,刘国轩率领大小战船225艘,四面齐出迎战。用全部兵力去迎敌是刘国轩犯下的致
命错误。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天时地利都在刘国轩这边。
台风随时都可能来,一旦刮起台风,施琅舰队就只能退兵,我们现在知道当时起风的概率
不足三成,而施琅却不知道。即便知道,他也不敢赌,因为他输不起,刘国轩守多久都不
要紧,施琅却必须速战速决。郑军在台湾有4万兵马,并有热兰遮这样坚固的城堡可守,
当年郑成功以10倍兵力围攻热兰遮,还花了10多个月的时间,施琅部下不擅陆战,所花时
间只会更长。假设施琅直接攻台,很容易就会陷入持久战,那样施琅就必须从大陆运粮,
因为清军占据的这几个小岛根本就不能负担大军的粮食开支;如果施琅从福建运粮,刘国
轩就可以乘机打击运粮船队,施琅一旦得不到足够的粮食,就只能退军。而且当时的清廷
有大量的主和派等著看施琅的笑话,施琅如无功而返,下次攻台就不知是几时的事了。
施琅要想后顾无忧,则必须在攻击台湾本土之前拿下澎湖。因为这样才能避免刘国轩抄后
路。施琅也意识到了这点,所以才用全军来取澎湖。但刘国轩当时的最佳战术不是与施琅
进行海上决战,而是坚守娘妈宫屿,拒不出战。那样的话,施琅就只能强行登陆澎湖。澎
湖北部的西屿、白沙之间暗伏礁石,舰队不易通过,施琅将很难从那里登陆;澎湖南部水
浅,大船无法靠近,如果施琅要从这里登陆,他只能使用效率很低的小船,且刘国轩此时
可在沙滩上从容截击,施琅必败;澎湖唯一的深水良港是娘妈宫屿,如果施琅从那里登陆
,将同时面临东西峙砲台和娘妈宫屿炮城的攻击,成功的机率更小。由此,刘国轩放弃防
守,主动迎战施琅,实在是不智之举。
刘国轩选择的作战地点是:内堑以南、桶盘屿以北的海域。此海域得不到四角山、凤柜尾
砲台的火力支持,在施琅三支船队的夹击下,郑军要想取胜,十分不易。这是刘国轩犯下
的第二个错误。
双方从早上7时战斗到下午5时,战况十分激烈,郑军的主力舰船火力十分强大——每艘战
船有3000斤以上的大型进口火砲红衣炮1门、发熕20余门、火枪100至200杆不等。据施琅
的记载:“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点,烟焰蔽天,咫尺莫辩。”参战的清军官兵不少都是
郑军出身,如平阳总兵朱天贵,原本就是郑军的左都督,手握重兵,康熙十九年,在姚启
圣的策反下,朱天贵带领部下降清,在这次海战中,朱天贵所率舰队也是清军主力之一。
朱天贵和邱辉昔日同在郑经麾下,和林应是儿女亲家,而林应又和邱辉也是儿女亲家。因
此他俩关系比之一般同僚要更亲密一些。
海战中,朱天贵望见邱辉坐舰,高呼亲家并劝其投降,邱辉却不领情,怒斥朱的同时还发
炮轰击朱的战船。朱天贵胁下中弹,当场身亡。
击毙朱天贵后,清军大股船队涌近,邱辉率舰往来穿插,锐不可当,虽然双足受伤,仍奋
力作战。但由于众寡悬殊,邱辉战船最终被清军包围。眼见突围无望,邱辉引爆船上火药
桶自尽。江胜击毙清军游击赵邦试后被包围,自沉战船而死。
因为双方作战的地点在郑军岸防火砲的攻击范围之外,所以直到海战结束,郑军的砲台都
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刘国轩之前耗费无数人力、物力修建的砲台,全成了摆设。此战郑军
大败,战船被火罐焚毁的126艘、击沉的8艘、火船焚毁的3艘、自焚的22艘、被俘的35艘
;战死的士兵有1.2万人以上,其中将官47名,中下级军官300余人。刘国轩乘小船从吼门
逃走,与之同行的还有郑军残余的31艘战船。
澎湖守将杨德见海战失败,刘国轩逃走,遂率领部下165员官将、4853名士兵投降清军。
施琅不仅接受了杨德的投降,还派官员乘坐小船去诸岛安抚投降的郑军。把守西屿的吴潜
不肯投降,长叹:“若是听从邱辉、江胜的建议,先发制人,战局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说后,拔剑自刎。
清军在16日和22日的两场战斗中,共阵亡官兵329人、伤1000人左右,伤者多为炮伤,不
少人不治身亡。高级将领方面,除了上文中写到的之外,另有总兵林贤被箭轻伤左臂;总
兵吴英被鹿铳轻伤右耳。清军缴获四五千斤重红衣大铜砲12尊,7000千斤大铁炮2尊。刘
国轩在战前把澎湖布置得如铁桶一般,即使海战失利,仍然可以凭借沿海砲台同施琅一战
。清军面对防守严密的岸防工事,并没有什么良好的取胜手段,但刘国轩最终却选择了逃
跑,澎湖海战就此结束。
刘国轩于23日(一说为24日)回到台湾。官民人心惶惶,建威中镇黄良骥建议退居菲律宾
,以图东山再起。提督中镇洪邦柱附议,并愿为先锋。中书舍人郑德潇也认为此计大好,
并献出地图,陈明相关事宜。但刘国轩强烈反对这个提议。他认为郑军缺乏斗志,无防守
之力,不如献出台湾,求得清廷宽恕。冯锡范认为自己和刘国轩都是郑成功的托孤重臣,
若投降必为后世耻笑。刘国轩则说:“战则难料,降则易安。”并举出当年冯锡范之父死
在逃生路上的例子。最终,冯锡范被说服。这时,刘国轩的旧部曾蜚奉命前来招降,刘国
轩趁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事已去,当速顺天。”众人认为有理,遂决定投降清廷

刘国轩的建议并非没有道理。当时,台湾人心惶惶,高级将领中已有不少人暗通了清廷,
如澎湖失守后,准备投降的驻北路总管何佑弃守了基隆、淡水,台湾北部已是门户大开之
势。此外,从荷清第一次联手攻台到现在,郑清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
军的战斗力在不断上升,当年威震东亚的郑军已成“昨日黄花”。
1 6 6 3年1 1月1 9日,荷清联军在与金门、烈屿之间的郑军作战时,将50艘郑军大型战
船包围。郑军以损失战船1艘的代价冲破荷兰船队的封锁后,转头攻击施琅指挥的清军舰
队,清军措手不及。看着奋勇登船的郑军士兵,不少清军士兵跳水逃向荷兰舰队。因为当
时海上无风,荷军无法赶上前去救援,结果,登舷的郑军洗劫了清军2艘旗舰,1名姓范的
清军水师提督当场阵亡,等到荷军赶到时,郑军已经撤退,只留下了1艘搁浅的战船。这次战役中,
荷军战死1名,受伤16名。清军拥有4倍于敌方的兵力,并且还有荷军掩护,但仍然溃不成
军。
事后,荷军指挥官派翻译找到施琅,问他为何清军如此无能,施琅答道:“军心恐慌,没
有办法。”20日,荷清舰队在浯屿遭遇郑军,郑军率先逼近清军并对其进行攻击。荷兰舰
队见状,从后面包抄郑军,郑军立刻停止攻击,但已经落入荷军包围。英勇的郑军面对重
重砲火,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最终成功突围——180艘战船,只有3艘被俘,其余
的都安然离开。
同样是施琅指挥,澎湖海战中的清军却把郑军杀得大败,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由此可见
一斑。从长远角度看,明郑的前途也很不乐观。郑军军费大部来自海上贸易,为了筹措军
费,郑军有“金木水火土”山路五商和“仁义礼智信”海路五商两大贸易组织。这两个贸
易组织先在大陆收集商品,然后贩卖给东北亚线的东洋船队和东南亚线的西洋船队。清廷
为了困死台湾,于1656年颁布了禁海令,但这反而让明郑独占了东亚的贸易市场——各国
都需要中国货物,清廷不卖,就只能从明郑手里买。明郑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日本,日本需
要台湾的生丝、蔗糖、和鹿皮,明郑需要日本的倭刀、鸟铳、盔甲和红铜。此外,明郑还
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火砲,从泰国购买稻米和制造火药所需的硝石。
但一个集团的覆灭,总是开始于自身的内讧。郑家几乎每一次权力更替都伴随着腥风血雨
。郑成功死后,郑经为了夺权,杀掉了自己的叔叔郑泰。郑泰一系(7300人、180多条船)愤
而投清,山路五商瓦解,明郑商队实力大损。 1673至1674年,郑经参与三藩作乱,对外贸易
船只数量下滑。 1675至1677年,郑经西征顺利,一度拥有汀州、漳州、泉州、兴化、邵武、
潮州、惠州与金厦,对外贸易的船只数量大增,但由于战争还在继续,因此收集到的物质多
用于军需。
1678至1681年,郑经在战事上遭受挫折,不仅损兵折将,还丢掉了大陆所有的据点。此后
,明郑失掉了生丝的来源,船只数量缩水到历史最低,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683年才稍有
恢复。 1679年时,刘国轩甚至上奏让大小官员自费养兵3个月,由此可见明郑的财政已在
崩溃边缘。
施琅来台前,刘国轩为了弥补兵力不足,将不少商船改为战船,这样虽然能应一时燃眉之
急,但从长远来看,这对明郑的战争潜力损害很大,一旦战事陷入胶着,这些商船都无法
恢复身份从事贸易,没有足够的商船,郑军就无法更新战船,就只能再把商船改成战船,
然后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冯锡范当政时,台湾连遇三年灾荒。为了有足够的军费,冯锡范只能提高税赋,杀民养军
,台湾内外对此怨声载道,但冯没有办法,百姓吃不饱饭,最多埋怨几句,如果军队发不
出饷,就会譁变。这种环境下,不少中低级军官降清,高级将领虽然暂时没有异动,但也
是人人自危。这点从刘国轩逃跑后澎湖守军的反应就能看出,郑军高层原本就是海盗海商
出身,一向是反复无常惯了,眼下战事不利,投降不但可以活命,没准还能保住官位。因
此,刘国轩提出投降后,冯锡范等人只稍作质疑便同意了。
8月13日,郑克爽率全台文武齐集海埏迎接施琅。 18日,郑克爽及文武官皆剃发。郑氏政
权灭亡,郑克爽随后入京,封为海澄公,活动受到清廷严格控制。他于1707年病故,死后
爵位被剥夺。郑克爽岳父冯锡范降清后被封为忠诚伯,卒年不详。刘国轩则继续在军中,
后任天津总兵,最后病逝。作为叛徒和降将,这个待遇不算坏了。
清廷打下台湾后,朝堂上就台湾的弃留问题展开争论。 “弃台派”认为台湾远在海外,
人口稀少,防守不易,因此,不如丢掉不要。当时的中国是农业社会,清廷上下对海权
毫无认识,而台湾多山,农业价值不多,故“弃台派”的观点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
当时却毫不稀奇。以施琅为首的“留台派”则力陈康熙,认为台湾乃中国东南屏障,只
靠澎湖无法有效防卫海上威胁,另外,如果朝廷放弃台湾,难保台湾将来不会被荷兰人
或反清势力再次占领。
施琅的陈词看似慷慨激昂,但实际上完全是为了自己私利着想。 1684年,康熙有限度地
开放海禁船只可以自由出海。但根据清廷规定,商船只能从厦门出入,并且必须接受福建
水师的监督,进出台湾的交通也由福建水师所掌控。福建水师掌握了众多的海上资源,自
然不会白白浪费。
施琅除自己经商外,还学习郑军,向商船大肆收取保护费。当时每艘海外贸易船只都必须
向他缴纳2000至3000两的规费,澎湖每年也要缴1200两的打渔规费给施琅。除了在海上收
取税费外,施琅还默许其族人与福建水师眷属去台湾强占田产与垦荒。施琅本人在台湾建
有庄园56处,南台湾接近一半的土地被他掠为己有,名为“施侯租田园” 。
施侯租田园总面积约有7500余甲,每甲租额为二石到三石,被称为“施侯大租”。在凤山
、嘉义两地,有施侯租馆10所,每年有谷物60 0 0石、银2000两送到北京施家;道光年间
,施侯大租改为包税制,他的子孙继续收取这份地租,每年可获得1600多两银。直到1895
年日军攻占台湾,施侯大租才被废除。
战术分析
在这场海战中,郑清双方的战术都是典型的早期海战战术。早期海战战术可以看做是陆军
战术的延伸——战船相当于一座漂浮的堡垒,船舷相当于女墙,艏楼艉楼则是箭楼。双方
以犁冲、登舷、火攻为主,砲击为辅。如果是大船对小船,主要采取犁冲战术——凭借船
体优势撞翻对方。如果双方船只型号相同,则采用登舷战术——在海上望见敌船后,指挥
官首先会命令士兵在甲板上集合,准备即将到来的登舷战;士兵集结完毕后,再用佛朗机
、发杠等大砲攻击敌船,发百子、班鸠等小砲射击舰上人员;当距离在百步以内时,还可
用子母铳和鸟铳进行攻击;到双方船只靠在一起时,则投掷火油、火罐焚烧对方船只的甲
板,同时发射火箭点燃对方船帆;做完这一切后,战兵再登上对方船只的甲板,开始近战
。就像陆战中大家会尝试放火烧城一样。船只被击沉的很少,被俘虏和焚毁的占多数。
郑军和清军皆使用相同的战术。
郑军战船缺乏相对准确的武器记载,我们可以先看一下西方同等战术体系下的战船配置。
比如英国1510年下水的“玛丽萝丝”号,装有78门火砲,但其中有60门以上都是用来杀伤
人员的小砲,用于攻击舰只的重砲只有5至9门,759名船员中,有411人是战兵,装备长弓
、火铳、标枪、火箭、石灰桶等。从人员装备上就可以看出,主要采用的还是登舷战。这
也是早期海战的一大特点。
即使同样采用早期战术,各国之间也是有区别的。都铎时代的英国海军以5艘战舰为1组,
作战时轮流发炮,并在战舰上配备了大量长弓手——当敌人试图登舷时,就放箭。
日本海军则配备了大量鸟枪手,作战时火枪齐放,势不可挡。中国水军喜欢用火罐焚烧敌
船—明军的兵书中就曾不止一次赞美火罐的效果,并认为除了火罐/喷筒/佛朗基外,其余
火器都无大用。
早期海战的另一特点就是“混战”。作战时,双方混成一团,没有明显的敌我阵线。战斗
刚开始的时候,指挥官会把舰队排列成简单的队形,郑清最后的决战中,施琅就把手头的
战船排成多行纵队,并分为左中右三军,接战时,三军分别跟对面的敌军展开战斗。投入
战斗后,舰长会根据战况寻找自己的对手,不需要舰队长官统一指挥。例如在16日的海战
中,蓝理看到施琅遭受围攻,就驾船来救,进入战场后,先用船头火砲击沉陈侃船,再用
左舷火砲打坏陈升船,最后又用火罐烧毁陈时雨船。蓝理的救援行动一方面展示了自身高
超的操船技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舰长的高度自由权。
根据《台湾外记》中的描述,郑军单船作战的次序是:抢占上风位置,船头指向敌人,施
放船头火砲;用背风的舷侧炮射击;施放船尾火砲;调转船头,施放另一侧火砲,如此重
复。这期间,砲兵会及时清理发射后的砲膛,以便再次发射。战兵则时刻准备着,一有机
会登舷作战,欧洲混战战术与郑军大致相同。
明末清初,火砲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使战争出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登舷战变得更加困难
了。如在北线尾之战中,因荷军火砲厉害,郑军难以登舷,只能看着荷军战船逃走。登舷
战的伤亡往往很大——船上空间狭小,人员挤成一团,一旦遭受砲击便无处逃生。 1803
年的特拉法加海战,法国战船“敬畏”号数次向“胜利”号登舷,但遭到“田纳维尔”号
的砲击,672名船员就只有99人生还。
郑清双方使用的战术都是典型的混战,这种战术曾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但在1681年,这
种战术已经不能算是先进战术了,因为西欧各国已经采用战列线战术。 1 653年,英国海
军名将罗伯特·布莱克,对英军在邓杰内斯海战中的失误进行总结后,撰写了《航海条例
》和《战斗条例》。当时,荷军船长的操船技术和攻击精神都远胜英军。为了对付擅长混
战的荷兰海军,布莱克创造了一种新型战术——将舰队分为前、中、后三军,分别悬挂白
、红、蓝旗,三军各有1名中将司令,总司令由上将担任;作战时,舰队按照命令排成队
列,以发挥英国战船火力强大的优势;同时,避免同荷军混战。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
英国海军严格遵守的这些条令,布莱克也因此被称为“皇家海军之父”。
混战对舰队队形要求不高,如施琅带领船队开往战场时,各船只需要跟着他的旗舰转弯即
可,抵达战场开始作战后,舰长们进入指定的作战区域后根据具体情况可随意寻找对手,
也无队形要求。但战列线战术不同,无论是行军还是作战,战船都必须排成单列纵队,
舰长们只能呆在自己指定的位置上,不能随意抢占对自己有利的地形,也不能随意支持友
舰或者追击受创的敌舰,违者军法从事。蓝理这种打法,在英国海军里就要吃官司了,搞
不好还会人头落地。
这些规定看似死板,但在1 7世纪却是最好的选择—— 1 7世纪,舰长们的水平参差不齐
,不是每人都有蓝理那样出色的操船技术。混战对舰长的能力要求极高,假设施琅被围时
不是蓝理驰援,他能不能逃走就不一定了。此外,当时的舰队中经常夹杂着武装商船,作
战时,商船经常会为了抢夺战利品,擅自离开队列。战列线派制定这样的规定,目的就是
要尽量减少舰长个人能力对战斗的影响,将舰队变成一个整体,而不是之前的一盘散沙。
排成直线后,整个舰队就会变得很长,最长可达7至8海里。这么远的距离,队尾的舰长根
本看不清旗舰的命令。为了方便指挥,英军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并采用多种方法(灯光、
信号旗、炮声)发布命令。
混战派在作战时,经常把舰队排成多列或者圆阵。在这种情况下,有相当数目的船只射界
被己方船只阻挡,作战时,只有外围船只可以开火。而战列线派把所有船只排成一排,任
何船只的射界都不会遭到遮挡。因此,作战时,英军战船可以充分发挥侧舷火力,齐射时
炮火如一道横贯海面的铁壁。在这样强的火力攻击下,敌方很难进行登舷和对自己进行分
割包围。此外,单列舰队闪避火攻船也更为方便。
因为战列线战术不需要登舷作战,所以英军对船只的结构和武器配置都作了调整——高耸
的箭楼被削低了;火砲不再固定在甲板上,改用四轮砲车,并且一律装到侧面;火罐和标
枪没有了,大砲是战船唯一的武器。
混战派的战法十分复杂,以郑清海战为例,双方遇见后,互相砲击后用火枪对射,然后用
火罐烧对方船只,最后登舷近战。相比之下,战列线派的战法简单得多。远距离时,砲手
在砲长的协助下发炮,因为砲长是船上少数懂得用三角函数公式计算射角射程的人;近距
离(200至350码)时,各砲手可以自由射击——近距离时容易瞄准。
当时,战列线战术是一种先进的战术。如果交战双方中的一方为混战派,一方为战列线派
,且双方舰只数量相近,那么,混战派的战损会比战列线派差很多。第二次英荷海战,英
军采取了战列线战术,荷军采取了混战战术,荷军损失有英军的4至30倍。
作者: uruzu007 (放荡的约翰)   2018-08-15 18:55:00
作者: mykerr (好心)   2018-08-16 16:59:00
用心推^^b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