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Legacy出现时,标示著本系列进入尾声,但今后黑非洲的历史研
究仍要持续。本篇想表达的是,研究战史,如果只有文字史料,那么
对该时代的印象不只不是彩色的,连黑白也称不上,倘欲以该文化为
背景从事创作(例如美术、戏剧或桌游等),势必得大致了解其风貌
--兹以非文字史料尝试复原这个西非帝国的外观。
人们对于马利帝国的形象,除了受伊斯兰教影响甚深的格里奥史诗
和穆斯林的游记--如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和伊本˙巴杜达的
游记(史料已有商务印书馆的中译本,但只有节录)外,尚有电玩和
电影。近期漫威电影《黑豹》上映,虽然设计理念不是取材自特定的
国家,但是观众们却能感受大量的西非元素,也见到黑人文化打入流
行市场的可能。玩过《世纪帝国二:非洲王朝》的人则应该不陌生,
马利人的城堡特色科技就是“法林巴”(Farimba),使骑兵的攻击
力加五,然因马利人在帝国晚期落后的军事科技,其无法使用匈牙利
轻骑兵和游侠;而西非属于热带莽原气候,树木稀有,马利人的房屋
便多以泥土建造(苏丹˙萨赫勒风格,Sudano-Sahelia,以下介
绍),因此游戏中马利人的建筑物消耗较少木材;又作为当时非洲的
学术重镇和黄金产地,马利人的学院和采矿场也有特殊优势,此反映
于学术科技研发较便宜且采金技术免费升级;然特殊兵种“飞刀女
兵”就时空而言根本不是马利人的军事单位,而属于更南方的贝宁,
游戏只希望“马利人”可以做为西非的代表、囊括历史上大多数的西
非文明。至于电玩《文明帝国五》中桑海人特殊兵种是曼德骑兵
(Mandekalu cavalry),尽管桑海帝国取代了马利(西非也是在桑
海帝国与摩洛哥冲突时传入火器,世纪二的马利人似乎不该有火药部
队。关于桑海帝国,参阅吉米大大的文章
http://www.ptt.cc/bbs/Warfare/M.1444240662.A.426.html
),但这支骑兵应为马利帝国的产物(不好意思小弟没玩过EU和CK
系列,只听过EU的“马利提款机”)。
接下来分为军队和建筑两方面探讨。
壹、马利军队
以下是维基百科的介绍:在松迪亚塔的时代,军队分为骑兵和步
兵,前者由代表各氏族的16位“箭筒士”(Ton-Tigi)组成,有携带
弓和箭筒(马利的武力像征)的义务,其做为骑兵指挥官,还得提供
阿拉伯马以装备下辖的曼德骑兵;与此相对,财力不足、职位较低的
地方首长则担任步兵长官(Kèlè-Koun),统领曼德步兵
(Mandekalu infantry),是时马利战士全为自由人(Horon),奴
隶们(Jonow)被禁止参与作战,只能辅助长官们运送装备。西元
1235年,松迪亚塔击败索索巫王苏曼古鲁后,集合各族举办大会,
并制定规范各氏族地位的联盟宪法《古罗康˙富加》,此时做为骑兵
长官的“箭筒士”也逐渐壮大,被赋予新的官职名称“法拉利”
(Farari,意为“勇士”),其下尚可分为:类似欧洲骑士、拥有采
邑但限于自由人身分的“法利马”(Farima,意为“勇者”),步
兵长官Kèlè-Koun须向其报告战况;不论自由人或奴隶身分皆可担任
的“法林巴”(意为“伟大的勇者”),麾下的步兵长官
(Dùùkùnàsi)亦打破惯例、统御奴隶组成的部队。至于昔日担任军
伕的奴隶们,此刻则转型成奴隶步兵(Sofa,有些史诗版本用此名
称呼苏曼古鲁的士兵)。随着帝国扩张,全国军队也分为南北两军,
依据编年史,北方由Farima-Soura指挥,南方则是 Sankar-Zouma
的军队,因帝国首都尼亚尼邻近桑加拉尼河而得名。
马利人的装备如何是本文的重点,但小弟不是考古学家,迄今也未
造访过西非,仅能从图片推敲。从史诗或是伊本˙巴杜达的游记(虽
然他造访马利时已经是十四世纪芒沙˙苏莱曼的时代,但军队样貌也
许不会差太多)得知,马利的步兵分为长矛兵和弓箭手,前者配备皮
盾,但目前只找到弓箭手的非文字史料,即下面一尊大约制造于十三
至十五世纪间的陶俑,光头(符合史诗中剃头充军的描述)、只在双
鬓和后脑杓留发,上身赤裸、仅有一条布围腰,大腿侧面似乎有纹
身,脖子上戴着项链,手上的环状结构较宽、像是缠布,脚上的环状
结构较密集、似乎是脚环,背后巨大的箭筒显示他是一名弓箭手(也
可能是搬运武器的奴隶),但身上的武器中除手臂和胸前挂的多角形
也许是刀具外,并没有弓。史诗中的骑兵除了提到松迪亚塔本人穿戴
白色头巾和赭色紧身裤的穆斯林装束并持弓射箭、苏曼古鲁戴着牛角
头盔之个别人物造型外,总是持刀或长矛冲锋,但雕塑中骑兵则和步
兵的装备非常类似,多了头盔,然也可能有光头骑兵或罩袍骑兵。这
些艺术品透露马利军队中弓箭的地位远比长矛重要(显然世纪帝国二
的设计让人无法体会这点)。
http://i.imgur.com/L0mkyE9.jpg
http://i.imgur.com/4vO1JIm.jpg
http://i.imgur.com/0o8u8ZK.jpg
以下是彩色的复原图,但有些细节被省略了,骑兵也被加上一枝矛。
http://i.imgur.com/AdkJtra.jpg
http://i.imgur.com/R9LLaDl.jpg
不过下方这尊风格迥异的雕塑,呈现了骑兵人马身上的纹理,可能
是防具,也可能只是织物。不论如何,马利人偶的艺术风格总是将人
脸拉长、四肢躯干条状化,真实比例不是优先考量,因此小弟的观察
也充满想像。
http://i.imgur.com/2mtm8Xh.jpg
顺道一提,世纪帝国二的松迪亚塔战役接口有出现上述的步兵和骑
兵陶俑,不过历史介绍中的马利人页面左下角则是多贡人
(Dogons,住在马利的东部,跟曼德人不同语系)的雕塑。
http://i.imgur.com/pbJ0Gjr.jpg
http://i.imgur.com/su6GXDS.jpg
贰、马利建筑
史诗也描述了攻城战,其中攻城技术仅限于手持梯子攀登城墙、弓
箭手发射火箭而已,未见到其他攻城器具的描述(就不提巫术了),
而防御工事的外观如何亦值得探究。马利的建筑中,除了大量的平民
茅屋,较好的建筑是苏丹˙萨赫勒风格,有着鲜明的特色--泥造的
外墙上插著木桩(support beams),此乃方便人们维修泥土表面而
设(电影《黑豹》中也有许多模仿这种外型的高楼大厦)。然而,亟
须解决的问题是,作为防御工事,倘若墙面也插满木桩,岂非提供敌
人良好的攀爬设施?此际,须厘清苏丹˙萨赫勒建筑下尚有哪些分
支,大致有下述四种:
一、 马利风格(Malian)
结合土砖和土坯的建筑方式,墙外有大量的木桩,代表为杰内大清
真寺(Great Mosque of Djenne,就是世纪帝国二的马利人奇观,
但现今的建筑是二十世纪重建)。
http://i.imgur.com/FJbvDBJ.jpg
二、 Volta bosin风格
据说是最传统的样式,外观呈白墙黑底,主体是一个简单的中庭,
外墙由许多塔状结构组成,中央还有一座大塔。代表有拉拉班加清真
寺(Larabanga mosque,就是世纪帝国二的马利修道院)。
http://i.imgur.com/BWOD26R.jpg
三、 Tubali风格
大部分是豪萨人(Hawsa)的建筑,常为方体、多层结构,表面
有纸灰粉刷,大量使用女儿墙,有时会在表面漆上彩色,甚至浮雕装
饰。代表有Yamma清真寺(这也是二十世纪的建筑)。
http://i.imgur.com/u9DegLC.jpg
四、 要塞风格
此风格提供了马利军事建筑的样貌--浓厚的防御色彩,长墙围
绕,墙面极为干净且有城垛,仅喊拜楼有许多木桩,推测在攻城战发
生时,这些裸露在城墙外的喊拜楼木桩不是被拆除,就是成为抵抗最
激烈之处。代表有廷巴克图大学的清真寺建筑群中的桑科雷清真寺
(Sankore mosque)--芒沙˙穆萨(Mansa Musa I,
1280~1337)在位时,于麦加朝圣之旅结束后(了解这段历史的人
应该对他挥金造成埃及金价下跌的故事不陌生)带回来自西班牙的阿
拉伯裔建筑师阿布˙伊萨克˙萨希利(Abu Es Haq es Saheli),引入
了新的风格--伊本˙赫勒敦描述其特色是有穹顶并饰以绚丽的阿拉
伯式样花纹,但这位安达鲁西亚人也建造了外观较贴近西非在地风貌
的廷巴克图尖格雷贝清真寺(Djinguereber Mosque)。我们不能肯
定芒沙˙穆萨在位前的城墙是否也是这样,但文化通常不是一夕之间
形成的,这些要塞风格可能十分贴近松迪亚塔时代的防御工事。
http://i.imgur.com/zCarFcT.jpg
附带一提,世纪帝国二的松迪亚塔战役叙事接口背景似乎是多贡人
在邦贾加拉悬崖(Bandiagara Escarpment)的聚落。
http://i.imgur.com/zDP9mY7.jpg
http://i.imgur.com/tdX4NBo.jpg
感想:
小弟不才,未能研究出松迪亚塔的事蹟究竟给后世带来何种教训,
史诗似乎欠缺明确的战略思想,过度强调巫术和伊斯兰信仰的重要,
甚至看不出有类如世纪帝国二“松迪亚塔战役:杰里巴的黄金”该关
卡中采取破坏经济设施这般的间接路线,只见松迪亚塔总是倚恃少量
的精锐部队同敌人正面交锋。然而,史诗至少让世人大开眼界,得知
原来中世纪黑非洲军事史也能以欧洲史家惯用的方式呈现战略行动和
战术细节,例如仔细描述行军过程和会战布署情况。并且,尽管口头
传唱史诗是产自当地的重要史料,但马利终究是穆斯林国家,许多第
一手史料还是出自阿拉伯语世界的作家,因此倘要深入研究马利史,
还得大致了解伊斯兰教,毕竟宗教作为文化的一环影响一个国家甚钜
--之前拜读Nomic大大的《马塔兰的勃兴与中衰》,瞥见爪哇舰队
采用的海怪阵(Makara Vyuha),似乎出于印度教的影响,而有必
要参阅《摩诃婆罗多》以厘清史诗中提及的阵型和东南亚印度教国家
军事文化的关系。人们不能否认,这些非严格意义的政治历史著作,
仍可能在某处蕴藏着宝贵的线索。
首次踏足马利文化,确系《世纪帝国二:非洲王朝》的缘由(《世
纪帝国二:蛮王崛起》又燃起了对东南亚史的兴趣),上市至今也不
过几年,但第一次听闻“曼德人”(其实史诗多以曼德人、曼德帝国
自称),则是电影《决杀令》中的“曼丁哥格斗”(Mandingo是曼
德人在狮子山共和国的分支)。小弟毕竟不是学院派,还请各位大师
不吝赐教,然法学领域中的证据法理论也有“传闻法则”--“被告
以外之人于审判外之陈述不得作为证据”,应传唤为该陈述之人到庭
供述,此乃为避免供述者重建过去事件时受知觉、记忆和表达瑕疵影
响真实性。研究希腊罗马史,小弟本此精神、尽力寻找第一手史料,
虽尚未触及复杂的版本考证、至多翻阅Loeb古典丛书的希英或拉英
对照本。但西非的历史研究则大相迳庭,似乎不允许贯彻严格的传闻
法则,必须借助大量口述史诗重构(令人想起凯撒《高卢战记》卷六
14提到高卢祭司努力学习背诵,即使公文书使用希腊文,但诗篇总
是刻意不以文字写下来,以免人们忽略记诵的功夫),而小弟在对照
不同版本的译名时也遇到不少困难,此系因曼德语系下有数个分支,
再经由口头传唱后可能导致发音的转变,此外,首次阅读时书中专有
名词令人眼花撩乱,一时摸不清是指语系、城市名或氏族名,如今仍
不能确保所撰内容正确无误。话说回来,即使是伊斯兰世界关于黑非
洲的史料,如伊本˙巴杜达的游记,亦被归类为阿拉伯文学中的“里
拉”(Rhilah),内容不脱传奇色彩,伊本˙巴杜达本人更有多处是倚
恃记忆写下。
几内亚史家吉布里尔˙塔姆希尔˙尼亚奈(Djibril Tamsir Niane,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撰《非洲通史》第二卷十二至十六世纪部分的主
编,本文必须向其致上由衷的感谢)曾感叹,西方人要他们蔑视口头
传诵史诗、非白纸黑字的纪载就不值得相信,某些非洲知识分子因此
对非洲史一片无知--他们是以白人的观点看待自己的过去。然而,
人们无法全盘否认法国人殖民西非后,对非洲历史的保存提供一丝无
法磨灭的贡献,即让史诗文字化,如此,确实可以避免上述“传闻”
缺点的扩大--尽管作为史诗的传诵者,已经形成悠久传统的格里奥
们迄今仍恪守着氏族祖先的遗训。
省略的那一万多字暂时是补上了,只怕将来还有更多内容。最后,
分享一位格里奥歌手的音乐,是来自冈比亚的Sona Jobarteh(她弹
奏可拉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91Z0-rBfo&t=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