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翻了一下关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一些著作,觉得还蛮有趣的,
虽然是反游击战,鲜少有旅级的大规模驳火(营级的倒是有好几次),
毕竟是近代反游击战、反暴乱行动的经典案例。
这场冲突中,法军后期在阿尔及利亚维持四十万大军,战力却仍捉襟见肘,
仅在阿尔及利亚边境就部署近十万兵力,另外约三十万人则大多分散驻防,
总预备队(原本为两个伞兵师共一万五千人,后来加上一个步兵师)的兵力并不多,
区域性的机动部队也同样规模不大,难以有效清剿武装份子。
法军伞兵在冲突中通常以直升机机降的方式作战,伞降的行动反而不多。
法军伞兵在与民族解放阵线历次冲突中,维持着十比一的战损比,可知其战力之强,
惟其规模相当有限,因此如先前的奠边府战役一样,难以彻底扭转战局。
法军伞兵当时的作战,通常是机降几个连部署埋伏、暂时性封锁或紧急增援,
基本上是轻步兵作战为主,重武装顶多就是重机枪、迫炮,反正反抗军只有轻武器,
真的扛不住大批反抗军再call空军或邻近的友军(机降或坐车)来支援。
除了伞兵师,法军还部署了一些摩托化的步兵和少量装甲部队,主要用于边境封锁,
或是协助伞兵进行区域扫荡的作战。值得注意的是,反抗军有少量的反战车武器,
所以曾有一些机械化或摩托化单位被伏击而遭重创。
法军后期整顿部署,以期增加能够用于积极扫荡清剿的兵力,如总预备队就多出一个师。
1958、59年,反抗军受到有效封锁与加强打击而遭严重削弱,难以实施大规模攻势,
更有大量人员被法军招降或杀伤,武装和人力都一度非常短缺。
值得一提的还有“特别行政局”(SAS),这是人数达到五千人的法军特勤单位,
俗称“蓝色军帽képis bleus”,他们往往孤身进入乡间,组织亲法民兵、蒐集情报。
这些亲法民兵的代表武器是散弹枪,他们的主要功用是村镇自保防堵。
部分研究者认为该单位的人员仍显过少,导致法军的战果有限,
但是法军在阿尔及利亚已经是吸取了越南的经验,极度重视心理作战和情报战,
因此与同样在冷战初期的马来亚紧急状态并列为反游击的经典案例。
法军的思维是,共党和反抗军怎么玩,我们就要玩得比对方更好。
比起传统的封锁围堵,另外还要加强对民心的拢络,以及情报战、间谍战的胜利。
阿尔及利亚战争被称为肮脏战争,就是因为法、阿双方都不择手段进行拷问和威胁利诱,
法军在战争后期就是利用各种反间手段,诱使民族解放阵线的第三战区内部自相残杀,
达成暂时瘫痪第三战区反抗军的目的。
(民族解放阵线共划分为六个战区)
虽然法军在1958年透过封锁边境和更有效的扫荡作战,把独立主义者逼入绝境,
第四共和却因为政治失败而垮台,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决心放弃以强硬手段控制北非。
民族解放阵线因此就在濒临战败时突如其然的得到了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尽管其细节对法、阿双方都不尽理想,至今仍有许多争议。
作者:
evan619 (48吋披萨)
2017-10-09 21:31:00能稍微介绍一下相关著作是参考那些吗?
作者:
peterlee97 (瑋美絕倫迷)
2017-10-09 22:45:00J大放恳亲了哦
作者: potato870926 2017-10-09 23:25:00
法军伞兵印象中好像有一个团叛变
作者:
jkdgolden (兼职B-Boy.小鎗)
2017-10-10 08:40:00叛变的是外籍兵团的第一伞兵团“老子在前线打生打死,后方政客一句话就要让他们独立?!”大概是这样的心态导致发起一次失败政变而被取消番号
作者: gogogygy (开心过日子) 2017-10-10 11:29:00
推
作者:
requiem (Babi Yar)
2017-10-10 13:25:00政变分两次,1958年5月13日政变由主要由法国将领组成的七人帮策划,目标是让戴高乐掌权。5月12日退役伞兵将领先号召占领阿尔及利亚行政中心(但因暴动伞兵不愿对同胞开火而失败),接着计划发动两阶段政变(复活作战),先占领科西嘉,再以当地为基地,让伞10师空降巴黎西南高地森林区,配合装甲部队进占巴黎。这次政变计划在活动13小时前以第四共和移交权力给戴高乐而告终。1961年4月爱维养谈判前,七人帮之一salan将军法发动的政变才是外籍兵团伞一团这次。不过58年5月危机已经让全法国有共识,如果不尽快甩开阿尔及利亚这烫手山芋,法国除了陷入内战危机,还可能陷入戴高乐长期独裁局面。
作者:
aurora903 (aurora903)
2017-10-12 14:14:00好文推
作者:
Bastain (满洲国专家^^)
2017-10-12 19:06:00印象中反法势力在常民中占有绝大的优势 以至于法国的统治成本变得非常的高 对于反抗军来说只要不断的骚扰破坏补给线跟制造骚乱 就可以大幅增加法国的成本最终即便前线军人还打得下去 但是政治跟经济上早就不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