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之道第一优先绝对是受上级信任,光是被下属或民众爱戴,
并不一定能让上级领情,也有人因此受到上级猜忌而惹来撤职杀身之祸。
相反的、只要你在上级的心中印象分数够高,即使犯错受到的惩罚也相对少,
立功得到的奖励就会特别优厚了。
以二战苏联三位参与攻占德国的红军元帅(朱可夫、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来说,
朱可夫身为副最高统帅,指挥莫斯科防卫战胜利奠定他红军将领第一的地位。
从莫斯科防卫战后,朱可夫一直是担任大本营代表、而非直接指挥方面军的司令员。
史达林格勒会战胜利时,朱可夫因功升上元帅,但实际上当时他正在北线列宁格勒,
南线大本营代表的工作大多是华西列夫斯基在做。
库斯克会战胜利时,朱可夫同样以大本营代表的身分沾了不少光,勋章满肩。
也因此战争最后史达林才会“下放”他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拿下攻占柏林的荣誉。
当然不是要说朱可夫中后期都在洗战绩,好歹他也通过初期最严苛的莫斯科会战考验。
科涅夫可没那么威风,莫斯科会战时他带领的西方面军一路被德军辗到莫斯科外,
虽然没被枪毙、但也被放到冷板凳上好一阵子,其他吃过败战的将领多半从此默默无名。
但政委出身的科涅夫实在命好,跟他同时在莫斯科会战后被冷冻的叶廖缅科,
为了翻身一搏,自愿请调到当时被认为毫无希望的史达林格勒战线,
拚死命拖住德军让苏军完成合围而获胜,结果最后首功还是拱手让人。
而科涅夫直到库斯克会战才再度上场,当时苏联的整体军力已经超越德军,
而且科涅夫担任的不是前线抵挡德军的砲灰,而是在后面以逸待劳的草原方面军司令员。
等德军元帅曼斯坦因跟苏军前线元帅瓦图丁打个半死不活、筋疲力尽后,
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才出来痛扁疲惫不堪的曼斯坦因军团,还解放了哈尔科夫。
之后科涅夫不断追击南欧后撤的落水狗德军,每天都在打胜仗,声威日渐升高。
也因此被史达林选为攻占柏林的第二位元帅指挥官。
罗科索夫斯基就没那么命好,我曾发文介绍过,波俄混血的他战前差点死在自家人手中。
开战后一路历经初期前线全灭震撼、莫斯科会战防御硬仗,接着参与史达林格勒合围。
到库斯克会战担任最前线被德军南北集团军夹攻的中央方面指挥官,挺住了德军攻势。
之后一马当先从白俄罗斯一路打回东普鲁士,担任进攻德国本土的主攻力量。
然而在兵临柏林之际,罗科索夫斯基又被调到次要方面军,由朱可夫接手灭德主力。
最后罗科索夫斯基只能为人作嫁,缠住德国最后的防卫军队好让朱科两人直取柏林。
举这三位元帅为例,可以知道在统帅(史达林)眼中的印象,比实际打过多少胜仗还重要。
像罗科索夫斯基在战争初期几乎都在进行残破军队的重整,等到该军团恢复一定水准后,
又被调到另一个残军或新成立的军团练兵,也都是在最主要方面进行战斗。
结果因为资历与政治纯度,把攻占柏林的桂冠拱手让人。
虽然史达林格勒会战他也拿走过叶廖缅科的战功,不过叶廖缅科人黑活该。
被顺风王科涅夫后来居上就真的无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