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 sliverstream: 这系列不就学者互相打脸的另一种说法,若英法战术这 09/20 17:53
: → sliverstream: 么先进火砲这么猛,那我还真想知道德军怎么在两线撑 09/20 17:54
: → sliverstream: 住撑到美军来才露败象,真的也太神了 09/20 17:55
: 推 dfgtyu0000: 德国是靠人多和民族性吗?骄傲唯我独尊 09/20 18:08
: 推 gsx56840: 因为英法还没学会像德国人那样把手上的武器和战术组合成 09/20 18:13
: → gsx56840: 一套有效的使用方法,等到他们学会了,人力和资源已经耗 09/20 18:13
: → gsx56840: 尽的德军就完了 09/20 18:13
: 推 sliverstream: 德军人力(跟联军总合比,)物力输已是事实,能战到这样 09/20 18:18
: → sliverstream: 会被捧上天是可理解, 所以来看看另一派想为英法平反 09/20 18:19
: → sliverstream: 的说法,但连战术,兵器,砲兵什么都如原po讲的无优势 09/20 18:20
: → sliverstream: 甚至落后,我就觉得平反过头了,总不能全怪将领无能吧 09/20 18:21
不如这样说好了,德军在皇帝会战之前真的在西线有很大的素质优势吗?还是说是在西线
靠着地理屏障防御,打出比较好看的交换比,然后在东线虐菜?
第一次伊普尔战役,德军伤亡是协约国的两倍,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因为BEF在1914年根本
就是精锐部队,但至少可以表明德军未必是无法击败的劲旅,并且德军在进攻的时候也会
碰上很大的困扰(德军伤亡很大部分是在战役后半段的反击失败之中)。
第二次伊普尔战役,协约国在完全没准备的情况下被德军用氯气杀伤数以千计的士兵,还
因为被毒气攻击而几乎出现一个四公里的缺口,结果德军还是没办法攻破伊普尔阵线,只
推进了一点点,这就是在西线攻击的困难程度。
凡尔登战役,法金汉曾宣称每死一名德军就要死两名法军,结果真实的交换比是33:37,
德军只比法军少受伤四万人(阵亡人数差不多),而且德军几乎被击退回初始位置,当然这
和索姆河战役迫使德军停止凡尔登攻势有关,但是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德军的优势其实微乎
其微(凡尔登很难防守且没准备),而且凡尔登战役还造成德军在东线缺乏战略预备队。
在尼维尔攻势中的第二次埃纳战役,所谓法军最惨痛的失败之一(特别是心理层面),虽然
法军短时间内伤亡接近19万人,德军却也伤亡16万多,这还是法军正面强攻德军重点防卫
区的结果(德军把大部分预备队都投入贵妇小径了)。
帕尚戴尔战役中,即使采取对德军比较友善的估计,伤亡也只比英军少一些(38:32),与
凡尔登战役一样,这还是德军全力防守下;事实上英军虽然整个作战计画很糟,但是战术
层面上,英军可是表明“我们可以逼使他们持续进行他们不喜欢的战斗”,充分展现出在
战术层面的自信(因为当时德军在1:1的消耗下会比较早崩溃,东线德军还没调过来)。
到了1917年秋季,法军在马尔梅森(Malmaison)大破德军重点防卫区,英军也在康布莱把
德军吓坏了,此时英法联军主动进攻时的交换比已经可以变成对协约国有利了。
所以说,英国和法国的问题在哪里?主要是工业的生产效能提升速度慢,Alex Bostrom
在The Influence of Industry on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Artillery一文中就是
在讲法国一战期间的工业产能,以下引述几个数字:
1914年九月,法国平均每天生产12,000发炮弹(消耗量是每天四万发,目标是每天五万发)
1914年11月,法国平均每天生产22,000发
1914年12月,法国平均每天生产33,000发
1915年一月,法国平均每天生产42,000发(此时钢铁产量是战前的25%,因为工业区沦陷)
1915年11月,法国平均每天生产96,000发
1916年二月,法国平均每天生产超过100,000发炮弹
1914年八月,法国生产了 790,000发炮弹
1918年九月,法国生产了5,635,000发炮弹(1916年一月的将近两倍)
1915年九月,法军在香槟攻势中,五天内发射了1,390,000发75mm炮弹,当于每公里发射
了390吨的75mm炮弹;1917年十月,法军在马尔梅森战役中,在长达六天的准备炮击中,
平均每公里发射了1,750吨的75mm炮弹,以此保障了此次战役的大获全胜。
英国或许没有工业区被占领的问题,但是英国转入战时体系的速度并没有比较快,1915年
的炮弹危机就是最明显的证据,容我再贴一次[11]的附录数据:
准备炮击弹药消耗量
索姆河1916 1,732,873
阿拉斯1917 2,687,873
梅西讷1917 3,258,000
第三次伊普尔1917 4,283,550
(资料来源: Dale Clarke, World War I Battlefield Artillery Tactics)
也就是说,由于战略形势上必须采取攻击,英法联军的后勤体系在开战后却处于很糟糕的
状态,所以英法联军才会有非常糟糕的战争经验,毕竟攻击的一方必须享有压倒性的火力
优势才可能成功,但是战争初期的英法联军并不具备那么高的火力,因而被迫采取比较差
的方法(长达好几日的准备炮击会失去奇袭性)。
当然,英军和法军在某些方面确实比德军差,比如说我即将写到的纵深防御,这是因为在
1918年之前德军在西线通常是挨打的一方,所以自然对防御有比较深刻的体悟,英法联军
则因为主要都在攻击,所以在防御方面比较不熟练,皇帝会战初期因而被重创。
德军也在一些战术或装备上领先英法,比如说德军的重机枪密度始终超过英军(但是英军
有路易士轻机枪来弥补),或者说德军的重炮兵在1917年之前都享有优势;又或者,德军
的航空队在战争前期经常享有机型和战术的领先(但数量劣势)。
不过我想说的是,英军和法军通常被批判的无能、平庸,其实真的有待商榷。
Jonathan Krause描述法军在第二次阿图瓦战役中,首次使用了突击和渗透的策略,尽管
此时的法军步兵战术可能还没有分工到很精细、突击与渗透的方法也不是很完善,但是在
概念上至少并不落后,nettoyeurs de tranchee(战壕清理者)的设置也很清楚的表明法军
对战壕攻击的理解相当先进;相对来说,德军虽然有超强的突击队,却在皇帝会战中显示
后续推进的能力有待加强,这是在东线练兵的后果(东西线环境差太多)。
英军很早就开始发放路易士机枪给基层,并且将维克斯重机枪变成独立兵种、直辖于旅,
还在1917年有了在高层级单位都设置机枪参谋官的提案,也不能说是不重视机枪火力──
当然BEF内部确实仍有一些保守派在抗拒,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
德军在坦克方面的不足则与高层过度乐观有关,由于索姆河战役和尼维尔攻势中的坦克在
德军防线面前没有显著的效果,德军误以为K子弹和拓宽的战壕就足以对付坦克,甚至还
在1917年夏季一度取消了在前线掩体下暗藏反坦克炮的策略,结果在马尔梅森和康布莱
两场战役中付出很高的代价;德军只生产没多少A7V也是一开始蔑视坦克的后果,他们直
到康布莱战役后才赶快增加坦克的研发经费。
一般认为在1918年六、七月,皇帝会战的末期,一战就已经分出胜负了,德军的败北只剩
时间问题,这样的结局绝不只是因为德军自爆或海上封锁,也不只是美军开始用每个月有
二十五万人的速度抵达法国,英军和法军能够发挥出高水准也是很重要的关键,而这样的
高水准表现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他们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才取得的。
附带一提,美军参战很晚、高层脑袋很僵硬,但是基层的学习曲线也很优秀。
在The AEF Way of War和Doctrine under Trial中,Mark E. Grotelueschen就指出虽然
美国远征军有许多保守份子,导致美军一开始表现不佳,但是在半年内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那些打过硬仗的单位都很快就学会了如何运用法军教的步炮协同。我之后会谈到这块。
: 推 gsx56840: 在1918的时候是已经没什么优势了 09/20 18:35
: → gsx56840: 这时候盟军已经有不少德军没有的新玩具(像坦克) 09/20 18:35
: → gsx56840: 所以当德军春季攻势失败,英法摸透德军后,之后就被压着打 09/20 18:37
: → gsx56840: 而且德军没有资源可以变出新把戏了,被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09/20 18:38
: → gsx56840: 当然英法大战前期在人力.物力的使用上很没有效率 09/20 18:39
: → gsx56840: 所以打得很辛苦,德军相较之下好不少 09/20 18:40
不能同意更多了。
关于突击队在皇帝会战突击队后继无力;个人认为是高司工具有限与基层已无力在战两方面;成功突破西线阵地一事事前并未有过,因此设计的辎重砲兵空队推进方式有缺陷而德军对摩托化缺乏知识也缺乏资源因此设想正确也没用基层方面根本是靠老兵带少年兵在撑;士气上已经濒临17"法国人所面临的那样的极限,一旦发现速胜无望就崩溃了所以并非突破后如何推进高司考虑不周;而是高司完全没考虑,不要说推进与扩大战果所需技术环节;他们连根本的后续目标都没设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