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英美远征军的一战洗礼 [10]

楼主: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6-09-17 16:37:50
拉法叶,我们来了!
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正规军只有不到十万人,分散在美国从远东到美
洲的广大势力范围,此外他们还有国民兵约十二万人。这样的兵力在列强之中可说是相当
贫弱,更何况美国此时没有征兵制。
根据1916年的国家防卫法案,美军计画把常备军提高到165,000人,国民兵则提高到
450,000人,但这个计画实施太过迟缓,1917年四月美国对德宣战时,美军只有陆军正规
军121,000人、国民兵181,000人(其中八万现役)。
参战时,美军的正规军军官只有5,791人,国民兵和后备役军官也只有大概六千人;扩编
最明显的是野战炮兵军官,但仍显严重不足。美国海陆的兵力是462名军官和13,000人。
在总数二十二万人的现役地面部队中,美军没有集团军、没有军、没有师,甚至连旅都没
有,只有几个团级编制;现役正规军军官只有3,885人服役超过一年,除了准将约翰˙潘
兴(John Pershing)之外没有人指挥过师级的兵力(另外有两名准将指挥过旅级),全军没
有上将也没有中将。
虽然美军有些人打过美西战争和菲律宾战争,以及1916年到墨西哥的军事干涉行动,但是
这些经验都和一战西线差距甚大,帮助有限。
1917年七月四日,美国独立日当天,美国陆军第一师第十六步兵团第二营跟随着美国远征
军(AEF)总司令潘兴走过巴黎的香榭大道,向美国独立战争时曾援助美军的拉法叶的坟墓
致意;当时有报章杂志道听涂说的报导潘兴当时曾用法文说:“拉法叶,我们来了!”
美军虽然很快就向盟友表示自己已在准备出兵,实际上情况非常艰难。美军使用的1912年
编制中,每个步兵团只有四挺机枪,相较之下德军已经在每个步兵“营”装备三十六挺机
枪,差距极度悬殊;更别提美军编制内没有自动步枪、迫击炮、手榴弹、枪榴弹等各式武
器。
美军参战时只有六十万挺春田1903式步枪,仅足以提供给一百万兵力;美军的3吋炮品质
不错,但是数量非常少,而且没有重炮;当法国已经有七百架现役的军用飞机,美国只有
五十五架落伍的飞机和五十六名飞行员;美国没有任何一辆坦克。
在物质的不足之上,美军更大的弱点在于高层的思维还停留在1914年开战前的运动战观点
,美军过度强调轻步兵的运用,完全无视于欧陆战场的演变,教范还在注重步兵的远程狙
击,野战炮兵被定位在辅助步兵,机枪被当作紧急时刻使用的次要武器,重炮兵被认为在
攻城之外毫无用处。
美军期待着南北战争时的那种会战,由大批步枪兵迅速而果断的实施包抄和攻防,以远距
的枪击和炮火支援开始,以刺刀突击告终。在大部分美军军官眼中,步兵基础且关键的武
器是步枪和刺刀,其他都是辅助,单兵战技和士气决定胜负,这主要是源自于美军与欧陆
有别的特殊文化、环境与经验。
美军不信任欧洲经验,自以为在新大陆创造出更优越的军事文化,他们认为欧洲战场那种
僵局是因为欧洲人过于拘泥的思维,美军的积极性格可以一举瓦解固定的防线。
从英法联军的观点来看,美军只能用落后、愚蠢和可笑来形容;这样的情形将使美军耗费
大量性命才学会聆听英国和法国苦心的劝导。
无论如何,美军的扩编要等上许久,事实上美军高层原本预期AEF要等到1919年才能实施
主要的攻势,所以我们可以等晚一点再来谈AEF的状况。
第二次阿拉斯战役
1916年十二月,一战初期掌控法国全部军事力量的霞飞失去了内阁的信任,法国政府改任
命罗伯特˙尼维尔(Robert Nivelle)担任新的陆军总司令,不过尼维尔被赋予的权利比先
前的霞飞低不少。
尼维尔在开战的时候只是一名中阶军官,一战前期因为战功平步青云,最后因为在凡尔登
战役的功绩执掌西线兵权,但他经验不足且刚愎自用,作战失败且饱受批评,导致了法军
的譁变,黯然下台。
尼维尔在1917年四月上旬至五月初指挥的攻势作战后来被直接称呼为尼维尔攻势。英军在
这段时间内发动了第二次阿拉斯战役;法军的主力则在南方发动第二次埃纳战役。英法两
方的攻击区域刚好分别位于德军后撤地段的两侧。
1917年西线战况(注意德军撤退的地段和尼维尔攻势的位置):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0/Western_Front_1917.jpg
另一张图:

1917年三月二十日,英军对维米岭(Vimy Ridge)开始炮轰,四月五日进入最终阶段的准备
炮击,四月九日正式向阿拉斯地区进攻。由于英军此次准备颇为充分,炮击几乎粉碎了德
军的前线和炮兵阵地,英军冒着风雪越过斯卡尔普河(Scarpe River)奋力猛攻,很快就冲
入德军泥泞的战壕中。
第二次阿拉斯战役中最著名的战斗是维米岭战役,这是加拿大四个师集结而成的加拿大军
首次独立作战,他们(以及其他英军单位)相当成功且迅速的攻占了维米岭,被认为是加拿
大陆军最重要的战绩之一。维米岭是1915年法军第二次阿图瓦战役的高水线,当年法军死
伤无数却被德军击退,直到此刻才又回到协约国部队的手中。
在地面部队激战的同时,英国航空队正在经历著名的“血色四月”,前一年索姆河战役时
英国航空队享有的优势此刻遭到德军逆转,虽然英国航空队的飞机数量比面对的德军多,
却因为飞机性能和人员素质较差而损失惨重。
不过尽管损失高昂,英国航空队仍持续奋战,使得BEF可以继续享有精准的炮兵观测数据
,可以说航空队对于英军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BEF虽然善用了飞机观测、炮兵轰炸和机枪的压制,在战役初期有着相当不错的进展,却
在四月下旬继续向德军的后方阵地攻击时开始遭遇困难,德军开始熟悉运用复杂且弹性的
纵深防御系统,英军的攻击却开始失去动能。
由于法军在第二次埃纳战役中没有达到期望中48小时战略突破,BEF被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但是英军也同样没有达到战略上的决定性胜利,最后就在五月中旬停止了攻势,第二次
阿拉斯战役结束,尼维尔攻势以失败告终。
在第二次阿拉斯战役中,BEF的伤亡约为十五万人,德军的伤亡亦有十二万人左右。
虽然第二次阿拉斯战役没有取得战略上的突破,却已经比索姆河战役要好上些许,并且使
得英军进一步检讨如何使用坦克和应付德军的反坦克战术;更重要的是,英军认为自己已
经开始找到炮兵战术的真谛,教范开始规格化。
德军或有布赫穆勒(Georg Bruchmuller)这样的天才炮兵将领,但是布赫穆勒是在东线建
立自己的名声的,使用的战术也更适合用在东欧和俄军身上;在西线,英军的炮手可一点
也不认为自己比德国佬差。
梅西讷:惊人的工兵爆破
尼维尔攻势结束后,法军出现了大规模的譁变情形,部队的士气相当低迷且纪律不彰,为
了解决此一困境,法国政府决定撤换尼维尔,改命令菲利浦˙贝当担任法军总司令。
相较于尼维尔,贝当长期有着体恤士兵的美名,他上任后仰赖自身的名望和软硬兼施的手
段平息了譁变,透过改善士兵的待遇来提振士气、以枪毙譁变的主谋来彰显纪律。尽管如
此,法军的士气在短时间内仍不稳定,难以发动大规模的作战。
为了牵制德军以免法军遭到打击,BEF同意在比较北侧的地段实施攻击,这就是1917年夏
季的梅西讷(Messines)战役。
1917年西线攻势:

1917年五月二十一日,普卢默(Plumer)上将指挥的BEF第二集团军开始在伊普尔战线实施
炮击,三十一日进入密集炮击阶段,六月七日,攻击开始。
梅西讷最著名的一点是英军在此役开始前实施的庞然土木工程,英国工兵挖出了复杂且规
模庞大的地下坑道系统,还得谨慎避开地下水层,最后成功在德军阵地下方埋了一系列的
地雷,放置的炸药重量比索姆河战役时放置的地雷还要多很多。
六月七日攻击开始的时候,英军成功引爆了十九颗地雷,爆炸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据称爱尔
兰都能感受到余波。事实上,该日的地雷爆破是史上规模最大的非核爆炸之一(后来被超
越),也是史上杀死最多人的非核爆炸。
由于先前从未发动过大规模作战,BEF第二集团军非常振奋且累积有很多资源,人力和砲
弹都很充分,他们也有效的运用了第二次阿拉斯战役中其他集团军使用过或新研发的战术
;英国航空队此役同样集结了所有的资源,并且使用了一些新的战术,比如说派热气球去
观测德国飞机部署。
其结果是,德军在英军正式攻击前就丧失了很大部分的炮兵,并且在地雷爆炸后陷入一片
混乱。地雷爆炸后英军立刻从无人区往前冲,最前端的少数人还被气浪和落下的泥石所伤
,不过攻击整体来说非常顺利,英军紧跟着弹幕往前推进,几乎没遇上有组织的顽抗,直
到抵达德军较为后方的防线才开始停滞,但此时作战目标已经大致达成。
德军最顽固的抵抗来自于一些非常坚固的地堡,守军从堡垒中以机枪猛烈射击,但是随着
主要阵线遭到粉碎,这些堡垒也陆续被包围攻陷。六月十四日,英军在占领的区域构筑了
新的前线阵地,梅西讷战役结束。
英军在这场战役中如此成功固然是因为战术有效、准备充裕,但是德军其实在英军攻击的
时候已经开始后撤,所以抵抗也确实没有很坚决或有效;英军在战役期间俘获的德军俘虏
证实了这一点,当时英军正纳闷为何德军没有发动强力的反击,阵地内的火炮也很少。
梅西讷战役的成功,只是此一地区另一场非常争议的大规模战役的起点。
附录:梅西讷战役,英军与德军同级火炮数量比较
英军火炮类别 数量 德军同级武器 数量
18磅炮 1,158 7.7cm炮 236
4.5吋榴弹炮 352 10.5cm榴弹炮 108
60磅炮 186 10-12cm炮 54
6吋炮 20 15cm炮 24
6吋榴弹炮 316 5.9吋榴弹炮 174
8吋榴弹炮 108
9.2吋炮 2 21cm炮 2
9.2吋榴弹炮 108 18.5cm榴弹炮 40
12吋榴弹炮 12
12吋炮 1 24cm炮 2
12吋榴弹炮* 3
总数 2,266 640
以上数据不包含迫击炮。英军此役使用了438门中等和重型迫击炮。
(待续)
作者: gsx56840 (拉屎哥)   2016-09-17 17:25:00
德军1917年在西线是采取战略收缩的策略相较于德军主力在东线及南线取得的成就英法的攻势就给人一种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感觉
作者: vt1009 (古雷)   2016-09-17 18:02:00
英军火炮有磅数又有英吋 研究起来蛮麻烦的感觉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6-09-17 19:25:00
虽说为将者求胜以止战,应当合理范围内视人命如草芥;但尼维尔真的太过,根本就是集无能与残忍于一身的祸害
作者: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6-09-17 20:08:00
大推
作者: gsx56840 (拉屎哥)   2016-09-17 22:02:00
尼维尔的缺点是他太自以为是了
楼主: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6-09-17 22:03:00
同意楼上,他很刚愎自用
作者: gsx56840 (拉屎哥)   2016-09-17 22:04:00
他搞出的问题都和他这个缺点脱不了关系从校级军官升到总司令更让他的自信来到一个新高点尼维尔个性和鲁登道夫很像,只是他的能力比不上他而已真正的无能是像赫岑多夫这样的,简直是人间凶器
作者: e30901 (穿越45)   2016-09-17 23:02:00
这系列好精彩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6-09-17 23:19:00
想起一个也是有问题的;意大利卡多那跟赫岑多夫相比?
作者: gsx56840 (拉屎哥)   2016-09-17 23:22:00
都很烂,可是赫岑多夫造成的问题比较严重赫岑多夫在1914年送头太多导致奥匈在东线处在生活无法自理的情况被废物玩烂的东线,尾大不掉的塞尔维亚战线,加上义军参战1915年的奥匈三面受敌,已经是绝体绝命的状态德军1915年将主力移防东线除了西线陷入僵局外奥匈帝国危险的处境也是一大因素(应该说这才是主因)而且卡多纳在卡波雷托大败后马上就被换掉赫岑多夫则是等到新皇帝卡尔上任后才被从参谋总部移走虽然1915年时,赫岑多夫就已经被德方将领排挤变成只能做一些讨厌事的边缘人但他还是拥有一定权力而且卡尔把他踢掉后还让他去前线带兵(........)由于意大利战线本身就是条不重要的战线而且不利于展开大部队所以总体来说,卡多纳对他祖国的危害要低于赫岑多夫
作者: peterlee97 (瑋美絕倫迷)   2016-09-18 18:36:00
话说 史上最大的非核爆炸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