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二战中各国中口径重机枪的发展

楼主: Harrychou (恶运不断,坏事不断)   2016-09-13 23:06:09
原文来自K岛,不过文章早已过期被洗掉就是,这篇是在被洗掉之前个人留备份来看的
如不恰当请告知会删文
>好像英国人自己也问过.303到底能打下什么东西
>而回答的上级意思是干扰敌机为主
>另外就库存多所以也没办法
毕竟刚开打时大家都只能根据战间期或前次大战的经验推估未来的走向
就算是有打过西班牙内战的俄国也会告诉你
I-15和I-16的7.62mm打下He51还是没啥难度
当时的Bf109初期成员B/C/D也没啥像样的防弹
这种新出现的低单翼机会比较难杀...
与其说是全金属蒙皮带来的较高冗余度,不如说是因为它比较快
停留在你射击范围内的时间比较短,锯的时间不够把它当场锯死
要是飞机性能够好能追着它一直打还是可以把它打燃或射杀里面的驾驶员,所以小口径够用
加上英国曾做过实验评估,认为单位投射重量上10挺7.7mm ≒ 四挺12.7mm ≒ 两门20mm
随着材料和设计的进步 机砲越来越轻小+高性能 最终的发展会渐渐偏往后者
但目前的时间点轻小的机砲 = 烂性能 强大的机砲 = 太重且后座高
现有飞机容易hold不住,而需要新设计
再者一战后长期生产的轻机枪库存和产能也不能说废就废
所以英国拿着这份报告说
"那我们就走第一种多枪主义,一架战斗机一次配上10挺轻机枪那一下就消耗完了嘛,哈哈"
"重机枪虽然有威力接近机砲而射速/弹幕/持效性接近轻机枪的诸多优点,但提早点机砲的
科技树的话就可以早点迎接全机砲时代,那就跳过中间这级吧"
事实上,不想在机枪上停留过久,这也是当时各国的主流想法
美国则是看过这份报告后想
"幸好我家的轻机枪产得没那么多
那果然维持现有的路线往重机枪发展会在未来几年内最吃香"
"那就决定初期走轻重混搭的多机枪路线,等轻机枪库存耗得差不多而在战场上也不够力时
就走全部重机枪的多枪主义"
"而重机枪多枪主义稳住战局的时候,我们就有余裕发展多种大口径机砲,等重机枪也不够
力时就有一堆机砲可以上啦 无痛接轨多棒!"
当然现实都没有预想的那么美,对手没必要陪你设想的剧本走
于是英国第一场大规模空中硬仗 - 英伦空战时
对手已经是经历过西班牙内战和法兰西之战的劲旅 - 德国空军
早就把防弹装甲和自封油箱发展好并实装了
结果就是英国人发现自己的武器口径/数量理论没想像中好用
即使有喷火这种足以追着109狂锯的优秀飞机
把对方全身都锯烂了,还是很难杀死里面的驾驶
所以只好提前把不成熟的机砲科技实装,并在实战中对各种初期不良问题干声连连
不过幸好法国人留下来的HS.404实在优秀,排除缺点后是足以用到韩战的优秀机砲
加上轻机枪多枪主义也不是全然毫无优点
英国主流做法不是把八挺枪全聚拢在同一交会点
而是两两各自交会形成由前到后四处交会点
反正瞬间火力比想像的差,那就不追求瞬间火力,而将弹幕优点发扬到最大
一般除非你占到极佳的后方射位,否则敌机穿越你射击准心往往只有不到一秒的时间
除机砲外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到足够的毁伤量
可是当你撞进英式安排的这种弹幕时,很容易左翼端中弹时,一路被洗到右翼端
就算只是横向穿越它的准心,机鼻一中弹,沿着座舱到尾舵都被洗一身
就算每一发威力都很差,总有几发会Luck Shot蒙到要害吧?
这对当时训练时数和实战经验不如对手的RAF来说是很甜的优点
而且8~12挺机枪往你倾泄曳光弹瀑布的视觉威吓力也很强
德军Bf110和Ju87的枪手就经常抱怨
"当对方用8~12挺机枪朝你正面洗过来时,我们却只有区区1~2挺7.92mm可以还击
这太不公平了吧!?"
所以之后转往机砲路线时,小口径机枪还是一直如影随形的担任扩大火线范围的辅助角色
成为英国的优良传统
而之后就进入四门希斯潘诺的超杀全机砲时代...
当然英国这种发展路线可不是证明.50无效论的旁证
后期喷火8 / 9 / 14 / 18等两挺.50 + 两门砲的武装还是深受驾驶欢迎
再怎么说两挺.50的效率还是比四挺7.7mm好
英国在埃及的高空型喷火Vc甚至在面临减重以提高高空性能的课题时
不是保留最后两门机砲,而是把原本的四枪二砲全拆,决定换成两挺.50
这也说明了.50在持续火力和威力的折衷上有过人之处
只是既然英国当初决定快点跨过这个路线,就没打算在这逗留太久
.50生产得不多RAF自然配备得也少了
而参战较晚,思考上较无前次大战包袱,资源又丰沛的美国,基本方针正确
初期轻+重的多枪战场威力和库存消耗速率跟当初的预估差不多
虽然发现M2 .50 cal在机鼻需要穿桨时有循环射速下降太大的问题
但当时的轴心国敌机很少扛得住美机的扫射
(当时美机需要担心的反而是飞机性能劣于对手,怎样可以占到位开火才是问题)
而将重机枪移往机翼安装位置,并将机上武装同一成全部重机枪的路线后
在威力、弹道、弹幕、 持久性等各方面达到了高次元的平衡
就算M2初期有可靠性和安装法问题,时不时有几挺会故障
但反正装一排,总有几挺没哑可打,保证火力输出
就这样开启了美式多枪主义的黄金王朝...但途中却出了岔子
原本预想会顺利发展的机砲,37mm这种特大口径的还算顺利
但用途和安装位置毕竟比较受限
相对高通用性的20mm这边却发生问题
原本有三款备选的款式,一款太大太重不好塞,一款因经验不足仿造失败(MG151)
而且两者都因为欧洲陷落而断货
而最优秀也最适合 (而且当初自己也掏钱参与研发) 的HS.404 = 希斯潘诺
却因为自己官僚主义导致的僵硬生产体制
不肯接受英国已实证有效的改造建议而继续保有初期的故障特性而延迟装备
演变成航空用的M2 .50 cal超龄服役好几年而且退不掉的窘境
好加在轴心国没有太多重装甲大型多发机要给美军拦
配上后期高效的API弹链证明M2机枪依然宝刀未老
在太平洋这边直到44年甚至45年都还能有效点燃or拆解日机
所以除了装不了轴砲又实在很想装机砲穿甲扫场的美国海航
硬扛着故障压力提早让M2 / M3机砲上马
美陆航就是一路等到都改制成空军,M39成熟后才武装路线整个转往20mm口径
可以说美国因为M2经典性的高通用性+高性能
加上对手没有端出让机枪彻底无用的空中目标
即使自己犯错让通用机砲严重迟到,还是赢了战争
与其说这种"重机枪多枪主义"是王道,不如说颇令人有"歪打正著"之感
德国的场合
则是原本跟英国想的一样,不想在中口径重机枪这边停留
但7.92mm后来实在不够力 而20mm能安装的位置又限定在那几处
最后就是拉出了MG131这种"反正怎样都比7.92mm强啦"的东西当替代辅助火力
然后该国的中口径发展也就停留在那里
在后期满天四发重轰和厚皮大号战斗机在你领空窜来窜去
HP算是相对没那么高的喷火和野马,偏偏性能又好到让你咬牙切齿的处境时
如果有雷射砲或电浆砲,德国人大概都会拼死想把这些东西塞上飞机去拼瞬间输出
追求"谁被我瞄到就是直接死!"
哪还有闲情去发展什么多枪主义?
至于日本
初期零战的武装配置就是体现了这种"脚踩轻机枪,跨过中口径重机枪,直上机砲"的思想
"打战机用小机枪,打轰炸机用机砲,你看这安排多完美啊!"
初期在中国战场打中国那堆I-15和I-16和其他二线舶来品时
由于零战的性能优势 加上这些飞机HP不高,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武装的问题没突显出来
等到突入太平洋战争后
"对手的速度都好快,停留在准心的时间都好短!"
机砲低性能,导致对战斗机效果低下的问题开始突显出来
而比较能保证机砲也敲得到的双发 / 四发轰炸机 又经常让日方飞行员恼恨:
"这个命中数应该够死两三遍了吧!?这锁血了是不是?"
而变成多数时候只有两挺7.7mm可靠的窘境
但因为安装位置(穿桨射击)的关系,这两挺7.7mm的射速又比理论要低一些
使得飞行员大叹
"(对喷火/飓风等英机) 就算彼此都使用7.7mm 对方实质火力是我们四倍以上"
而对方有防弹,但我方不防弹,又进一步把问题恶化
日军能在这种局面下熬过战争初期还占据上风
靠的是飞机杰出的运动性能 和飞行员高昂的战意和训练
并不是因为日本的空中火力发展走得比人前面
日本陆军正是忍受不了这种局面,手上又没可用的20mm
于是逆向仿制并改造美国白朗宁M2,搞出了ホ-103
就算使用轻装弹,还是让使用者大赞"与小口径不同次元"
在ホ-103产量不够时还搞了一段时间的轻重混搭
等重机枪产量拉上来之后就大方舍弃了轻机枪
所以日陆航在摆脱轻机枪的方面,比日海航来得干脆
但这种"不够用了再说"的被动进步做法
也让日本陆航在ホ-103上又停留过久,拖延了ホ-5的开发与部署
许多日粉吹捧的空气引信マ弾,其实只是简化加工难度
提高可靠性 "顺便"提高装药威力的产物
并没有因为这种弹头让12.7mm的杀伤提高到难以置信的地步,而让ホ-5可以延迟装备这种事
反而是前线拼命催促"别让我们一直用这种代用20mm,快把正格的20mm端来!"
而マ弾也要升到20mm口径才大放异彩
这种弥补口径先天不足的弹头,反而是日本陆军在发展通用机砲上步伐相对迟缓的象征
海军的话...则是
"头都洗下去了,20mm再难用也要把它改到好
在那之前飞行员靠技术和根性把这门砲练到能用,别扯代用口径的事"
所以就是我们已知的故事:
前期飞行员咬牙苦撑,九成击落数都靠两挺7.7mmやり込み出来
而这种坚持跨过中口径,在机砲上抢进度的做法,就让中期零战得以上了新的九九式二号砲
所以海军在20mm口径级的发展上,的确领先于陆军的同行
但因为零战机翼结构较软弱的先天限制
加上雷电、紫电改、烈风这些结构和空间条件较佳的机种偏偏又严重延迟
还有兵工厂产能滞后的问题...使得海军没能早早迎接全机砲时代
在大半主力仍是零战,没法多装砲
而两门弹道发散的机砲也不够用的状况下,还是必须依靠机枪作为辅助火力
于是基层的怨气爆发了:
"什么年头了,敌机都变多快多硬了,进入你准心又都只有一瞬间,谁还有那个闲功夫用
7.7mm慢慢锯啊!?"
缺乏中口径重机枪的海军终于意识到自身这个想跨口径但又转骨转不太过去的军种体质
于是跟陆军一样仿了美国白朗宁 (然后很神奇的又跟陆军搞成不同口径 弹药没法通用)
搞出了13.2mm三式重机枪
一开始因为产量小+缺乏信心,只在零战五二乙上试验装备
没想到这个只在零战右边鼻孔孤零零一挺的不对称装备,就让飞行员大赞"机枪又有用了!"
(当然飞行员也不是没有抱怨,枪身太大导致后枪身严重突出仪表板,在飞行员瞇眼靠向瞄
具时会顶到右肩造成不适,还有排烟震动等问题)
眼看挡不住前线驾驶日渐高涨的换装呼声
于是在零战五二丙上正式取消了过时的7.7mm,并好上加好
在翼砲位置外侧再追加两挺重机枪
有些零战粉会批判这种重武装路线毁了零战的平衡,但这是谬误的想法
因为在正式重装化的五二丙规划时,原本是要搭配带水喷射加力的栄三一型
以多出的200马力弥补增重带来的性能损失
结果栄三一型的量产失败导致五二型没能变成五三型
带轰炸能力的爆战六二型没能变成六三型
才使得这两款零战成为系列运动性能谷底的代表,并不是武装本身的错
甚至有些飞行员认为干脆把两门九九式二号拆除
改成五挺重机枪的零战,还可以容纳更多备弹,更适合打美机
就知道这种武装和这种重机枪多枪主义,在空战中确实有其价值
看向带金星的零战五四型,依然保有这两挺重机枪而没走轻机枪的回头路
就知道这个进化路线是对的
海军当初因为资源有限,想重点投资最有未来性的口径
跳过了这个折衷武装,不能说他们错
而且"不防御"的思想 也跟这种口径选择有关:
"反正下一个世代大家都是用机砲了,想让战斗机具备可防御机砲的防弹装甲,在可见的未
来内根本是无稽之谈"
"加强飞行性能,提高回避敌弹机率才是空中战的发展正途"
"那反正都要加强性能舍弃防弹,不如一开始就不考虑防弹,用性能压赢对手快速赢得战争
才是符合我国短期决战思想的正道"
结果也是那句老话:"对手没必要奉陪你的剧本"
日本没想到它的对手在重机枪这个口径上停留那么久,一用用到大战结束
一开头不挡是因为你打不到我,开始会被打到后还是满脑子在想怎么用性能去压过对手
而不是反思是不是该带点基本防身装备
(初期飞行员看同僚死伤只会觉得那是运气差,后来看血流成河受不了
不是没有提案过,但又被高层的精神论挡下)
等到开始认知防弹的重要性,和中口径重机枪的存在必要性时
大局已经底定,不是这些改变能扭转得了了
作者: durant1224 (威尔.杜兰特)   2016-09-13 23:45:00
只能大推了
作者: SAYHINEO (NEO)   2016-09-14 00:23:00
零战也没办法多加装防弹装备了吧?
作者: kira925 (1 2 3 4 疾风炭)   2016-09-14 00:28:00
硬装阿 最终完成体零战五四型还是装上去了引擎也换到1500hp等级 但是...2000hp的紫电改都有了崛越造的飞机都是这种轻量化没有余裕的东西...
作者: QuentinHu (囧兴)   2016-09-14 00:31:00
作者: defenser (☆機械式天秤☆)   2016-09-14 00:31:00
6挺50机的配备基本上就能在二战全场打到尾,而这还只是美帝战轰机的基本配备...好奇对空火箭打重轰炸机的效果如何?
作者: Theo57 (敶)   2016-09-14 00:56:00
记得似有提过喷8未曾配备两枪两砲,改成16型会比较好
作者: makoto888 (Makoto)   2016-09-14 01:33:00
好奇.50在二战的威力有多大,影片中看过1945年末期美军战斗机以机枪扫射地面目标的影片
作者: jetzake (加菲猫)   2016-09-14 01:34:00
美国到F-86都还是6支白朗宁M2啊 这东西没那么不堪反而20机砲因为弹头比较重 很难避免小便弹的问题然后对空火箭弹... 你说R4M这类的吗? 印象中是用破片伤人喔对 .50扫射的影片史特龙就演过了 打到人会把人撕成两半
作者: gsx56840 (拉屎哥)   2016-09-14 01:59:00
德国的对空火箭是用来破坏美军轰炸机编队的编队散了,就组不起机枪火网,只能靠护航机了
作者: nanshinner (白河)   2016-09-14 08:01:00
大推啊。
作者: roseritter (满城皆带闪光弹)   2016-09-14 11:24:00
作者: chuckni (SHOUGUN)   2016-09-14 11:41:00
帮轴心国QQ
作者: katana89 (月月火水木金金)   2016-09-14 13:19:00
怪崛越有点不公平 毕竟是海军只有那种引擎还开出那种性能要求出来.....
作者: dasfriedrich (天行健)   2016-09-14 13:21:00
我是记得在诺门罕空战时,日军战斗机飞行员有在抱怨老毛子的I-15与I-16有洒一堆火箭过来(原本对地用)
作者: NineGon (乃公)   2016-09-14 14:06:00
优质好文推一下
作者: jetzake (加菲猫)   2016-09-14 23:27:00
使用碰撞引信的火箭弹对空根本没准头 看起来很大颗而已你想想 20机砲就小便弹 37机砲就严重阳萎 火箭弹的弹道?
作者: gsx56840 (拉屎哥)   2016-09-15 01:25:00
德国的空对空火箭不是飞弹的用法比较像是空中卡秋沙,一次放一堆出去,十发中一发就很赚了比起向轰炸机编队发动自杀攻击,火箭弹便宜效果又好
作者: Sirctal (母猪母猪 夜里哭哭)   2016-09-15 12:35:00
而且机群 航线固定不好闪躲
作者: Schottky (顺风相送)   2016-09-15 13:30:00
火箭弹是地图兵器,用洒的,不算缠斗武器据说看起来像打翻菸灰缸 (闷笑)
作者: hazel0093 (heart-work.info)   2016-09-15 18:10:00
零五二有这么不堪吗?有的书说运动性能也不差耶
作者: kira925 (1 2 3 4 疾风炭)   2016-09-15 18:32:00
只有五二丙与五三被批评过重 五二型/五二甲乙还是相对好的当然 这个相对好是针对盟军的飞机 但是盟军早不比转了所以五二型牺牲回转拼速度也只是相对
作者: jetzake (加菲猫)   2016-09-16 02:19:00
火箭弹和飞弹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导引装置而已R4M用的应该是定时引信啦 要直接"击中"敌机还是不容易的或者可以把他想像成"装在战机上的高射砲" 就很接近了
作者: Federerstone (费德尔)   2016-09-27 15:46:00
goo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