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明朝水师火器战术演变小考

楼主: 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   2016-08-05 15:16:20
呃部分恕删。
※ 引述《montmartre (montmartre)》之铭言:
: ※ 引述《KoujikiOuji (古事记王子)》之铭言:
: :   现在通常是把中国海船归类为广船、福船、沙船四大类型,是四个大类(剩下一个
: : 大类是什么众说纷纭)。鸟船、赶缯船是福船的一种。其实从《武备志》、何汝宾《兵
: : 录》等等资料中可以看出所谓福船,其实可以再分为鸟船、冬船、草撇船等等,不过
: : 我是没注意有没有人去仔细写过这些流变(我是想写…得空再说)。
: 这问题我问过淡江的李其霖教授,他说大福船到底是一种船还是指大型的福船他也无法确
: 定,但他偏向福船指的是一种分类,至于为何福船这字眼到后期为何没再出现,他尚在研
: 究,不过你对纪效或筹海这些书不直接说大鸟船或大乌槽船,指说大福船难道不好奇吗?
呃所以说可以参考茅元仪《武备志》呀。卷一百十六就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福建船有六号,一号、二号俱名福船,三号哨船,四号冬船,五号鸟船,六号
快船。福船势力雄大,便于冲犁;哨船、冬船便于攻战追击;鸟船、快船狎风涛,便
于哨探或捞首级。”
  鸟船早期应该是比较小型的福船,后来才逐渐大型化。
: : 呃,据我所知,连续旋转舷侧发砲的战术的记载见于江日升《台湾外记》,那比
: : 较能确定是明郑时期的战术,倒不一定能往前推到16世纪。又,到16世纪末戚继光布
: : 署的的战船火力其实是比较强的,这要看最晚出的《效纪新书》14卷本,最大型的一
: : 号船船艏是两门无敌神飞砲(一门重千斤)。
: John F.Guilmartin在海军军事革新一文中把连续旋转舷侧发砲放在海军军事革新的第二
: 阶段,我认为连续旋转舷侧发砲是重砲摆船头战术的最佳选择,难道你只发射船首重砲
: 然后就放弃侧舷的火力吗?既然洋人会把战术演化到那样,难道大明也不会走上那条路
: 吗?所以我认为当16世纪中期以后当大明把重砲摆在船头时,他们应该就选择(进化)了此
: 种战术而不是到17世纪才用;毕竟1588年英国人就采用此连续旋转舷侧发砲战术对付西
: 班牙人。
  嗯我是觉得技术史的演变并不是线性的,并不是说西方怎么发展,其他地方也要
走一样的路径。否则明郑或清朝怎么没有继续朝战列舰发展呢?其实还是要看周遭具
体的环境而定。其实西方也不是只有朝broadside一条线发展,地中海的船舰演进和大
西洋岸的就完全不同。
回到16世纪末,英国和西班牙的船舰上的火砲配置其实就很不相同。英国是比较
普遍采用四轮载具的,体积小,容易装放,比较适合连续发挥火力;相较来说,西班
牙船只就吃亏在用的是两轮载具的火砲,体积太大,难于装放,火力就差得远了。
两者间火砲配置的差异其实也反映出战术取向上的不同;西班牙是以接舷战为主
,根据的是地中海galley的经验,除了在接舷瞬间以火力压制敌舰之外火砲没有重要
作用,所以连续的发射火力是不被重视的。相对来说,英国是为了避免接舷,才采取
以火砲连续射击为主的战术;这种战术能够保持敌我间的距离,不过打不出决定性的
战果。
16世纪的明朝在对付倭寇或海盗时,主要是以在海面就地歼灭敌舰为主要的考量
,因此在战术上恐怕更接近西班牙而不是英国。实际上,据我所见,至少到何汝宾《
兵录》中才有明确主张使用便于装放的轮车载具的记载,该书成书于1606年。而如成
书于1584年的《纪效新书》(14卷本)中的记载,船头所使用的重砲(无敌神飞砲)还是
固定于木架上的,只是采用佛郎机子母铳的设计使它能一再装放。这个事实的反面是
,在此之前的明军战船所用的发杠,一发之后通常是没有后继的:
  “发熕等器,传自番夷,体重千余斤,船内狭窄,身长殆丈,难于装药,预装则
日久必结,临时装则势有不及。一发之后再不敢入药。”(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四卷
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卷十二〈无敌神飞炮制〉,页272。)
从何汝宾《兵录》卷十关于船头发熕的描述来看,也是固定于架上的。至于舷侧
的火砲,当时用的佛郎机、百子铳等等主要是人员杀伤用,用的铳弹很小(佛郎机铅子
重五两、百子铳铅子重三十两,见《纪效新书(十四卷本)》页259),比西方同时期几
十磅在计重的舷侧砲差得多,不太可能采用在远距离就开火的作战模式。
至于明郑当时战船的战术,其实除了《台湾外记》“按凡水战,彼此望见,即发
斗头熕。将近,或发左边炮;转舵,发尾送炮,再发右边炮”(卷十)的记载之外,还
有很多种接战方式,好比说陈良弼《水师辑要》是这样写的:
  “一,遇贼船时先要他(应是衍字)取他上风,彼亦要取我上风,未免往来梭织;
此时若在数百余步之外,以火砲打之,以斗头砲打之。然船取上风,其船必歪,砲发
必不远。若多(?似乎漏字)见砲子不出百步之外而落,若大(太)高则又不准。”
“一,如我船少,贼船多,当避上风,择其软弱者攻之;或不得上风,则从下风
驶开,让贼船过身,就贼之上风尾楼缭岫处冲之。或贼船两边大(打?),我当发两边
大砲、子母砲打之。(小字:战船中大砲多者,发不过一而不敢齐发,恐沉没也;际此
危急之时,不得不齐发矣。)”
上述只是《水师辑要》中所记载的各种不同情况下应变的一部分。我们再来看实
例。澎湖海战时施琅采取的是多船围攻一船的战术,这种时候顶多转个半圈,应该没
有闲功夫重复转来转去。而南京战败后退回金厦的郑成功,在九龙江口与清军展开海
战时,他可是下令“不准起椗,泊定一条鞭与之打仗,候潮平风顺,有令方准驾驶冲
杀”(杨英《从征实录》永历十五年五月初十),最前头被清军围攻的船只有些只能自
爆与敌人同归于尽,看起来更是没有转圜余地。
所以说从上述这些资料来看,我是觉得因应不同的情况,明郑当时的战船所采用
的战术其实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倒不一定是完全依照西方的模式一路发展下去的。我
想这些资料您可以参考看看。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6-08-05 15:36:00
推! 中西战术是否相似度高,可能还是多从史料记载推论为宜
作者: andystupid (唐伯鼠)   2016-08-06 06:5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