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浅谈叙利亚战争五大会战[7]

楼主: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6-05-17 15:34:49
帕尼翁战役
孤注一掷的决战
早在斯科帕斯自埃及出击的时候,在亚历山卓政府担当摄政、夺权仅三年的原佩鲁西姆守
将特勒波勒摩斯就倒台了,继承他的位置的是阿列细亚的阿里斯托梅尼,一名216 BC才移
居埃及的希腊佣兵。
阿里斯托梅尼虽然成功取得了大权,但他之所以能执掌大权,不过是因为特勒波勒摩斯内
阁无力处理四面开战的窘境而垮台,基础非常不稳,急需稳固战局来维持新内阁在国内的
信心。
正因为受国内政局影响,斯科帕斯无疑被命令把握住可能的机会,想办法尽快取得一次决
定性的胜利,以求迫使安条克三世停止进攻。
200 BC秋,安条克三世自大马士革再次南下,在此之前的几个月内他都在重新集结、整训
刚分散冬营的部队,并且带领主力部队从阿帕米亚往南进军。
塞琉古军离开大马士革没多久就碰上了托勒密军,斯科帕斯把部队拉到巴勒斯坦的最北侧
,位于黑门山的南侧山脚,此地属地形破碎没有非常宽广的平原,双方只能找到一些比较
狭窄且平坦的原野以方便方阵作战。
战斗序列:东方雄狮
相较于拉菲亚战役,帕尼翁战役的两军并没有文献描述细节,所以学者们只能推测双方的
部队组成。
安条克三世的部队据称比拉菲亚战役时更为庞大,估计在七万人以上,可能和十年后马格
尼西亚战役的七万两千人相去不远。
塞琉古军的部队必然包含着银盾兵、公民方阵、佣兵、地方部队、骑兵等等不同的单位。
在战象的部分,由于安条克三世在206 BC曾进军巴克特里亚和印度的边境,与印度人缔结
盟约,期间购买了大量的印度象,因此推估他在帕尼翁战役时带上了高达一百五十头大象

除了早在拉菲亚战役时就曾谈过的诸多部队,安条克三世还有一支西亚从未见过的王牌部
队,这是他在210~206 BC的东方战争中引进的新武装。
铁甲骑兵(Cataphract)。
铁甲骑兵的起源是两个不同概念的冲击,早在西元前四世纪初,西亚的游牧民族就已经发
展出了装备重甲的骑兵,但他们的装备仍以弓箭、标枪和刀剑为主,此一兵种概念很快就
被阿契美尼德王朝运用。
到了西元前四世纪末,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继业者们反复在西亚攻伐,西亚民族见证了手
持绪斯同骑枪的马其顿骑兵如何冲锋陷阵,因此改良已有的铁甲,并且让重骑兵改以长枪
为主力兵器,遂形成横行西亚千余年的铁甲骑兵。
在东方战争中,安条克三世应该是在209 BC前后和帕提亚交战时首次碰上铁甲骑兵,虽然
塞琉古军在该次冲突中大获全胜,这种新型态的部队显然给予他深刻的印象,因此随即引
进帝国的米底亚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引进铁甲骑兵之前,希腊化各国就已经开始让马匹穿戴护甲了,只是铁
甲骑兵使用的是包覆较多部位的鳞甲,希腊化骑兵只有在战马的头部和胸部装备板甲。
战斗序列:西南猛虎
相较于安条克三世的劲旅,斯科帕斯的托勒密军则显得较弱,托勒密政府此时不但无法特
别征调大量本土兵,常备军也仍有相当数量被用于抵御上埃及的叛乱,因此相当高比例是
斯科帕斯前几年在希腊招募的佣兵。
斯科帕斯招募的佣兵很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地域,但其中数量最多的显然是来自于他的故
乡埃托利亚,一个盛产佣兵的区域。埃托利亚的土壤贫脊,地形破碎,因此许多男丁都离
乡担当佣兵,并且多半善成在故乡养成的运动战术,其步兵和骑兵都享有盛名,骑兵尤其
被誉为当代精锐。
埃托利亚的步兵多半是比较轻装的中等步兵,这种部队在当时是除了手持萨里沙长枪的马
其顿方阵外最普遍的希腊部队,左手握凯尔特风格的椭圆盾牌,右手则以单手长矛和标枪
战斗,既可以充当轻步兵,也能维持阵线。
在骑兵方面,埃托利亚骑兵以及其他的希腊骑兵有些可能使用盾牌和短矛,但也有些会使
用长柄的绪斯同骑枪。托勒密的北非骑兵与之相似。
托勒密军同样以马其顿方阵和战象为主力,辅以其他的轻装部队和佣兵,但是其总兵力就
算在下了血本扩增佣兵规模后依然稍显不足,斯科帕斯手中的兵力可能在六万人上下。
潘神俯瞰、断崖冷涧
帕尼亚斯(Panias)位于今天的巴尼亚斯(Banias),当地有一道泉水,因为有着祭祀牧神潘
(Pan)的神庙而得名。帕尼亚斯坐落在大马士革西南方、“向海之路”上,若托勒密军战
败,安条克三世将沿着这条道路穿过巴勒斯坦抵达沿海。
在双方扎营对峙的地点,巴尼亚斯的溪流切过战场,其上下游皆可轻易涉过,但在战场中
央则呈现破碎地貌,有两座高耸的山丘立于河畔,此使战场被天然的限制一分为二。塞琉
古军在巴尼亚斯河的东岸列阵,托勒密军则部署于西岸,双方准备隔着河川交战。
详细的部署如今已不可考,但可知安条克三世决定把重装的铁甲骑兵放在最北侧,由皇储
小安条克领军(或监军),皇帝本人则指挥北翼的步兵主力;在南侧,塞琉古军则部署了其
余的步兵和骑兵;除去南北两侧的战象,还有一小部分的战象预备队被部署在中央的山脉
之后,随时向两侧增援。
相较于塞琉古军,托勒密军并没有信心在北侧的主力碰撞中取胜,斯科帕斯反而是意图在
南侧凭借自己熟知的希腊佣兵取胜,进而扑击塞琉古军的营地或夹击北侧的塞琉古部队,
所以在南侧较塞琉古军部署了比例较高的部队。
战场示意图(仅供参考)
Ptolemaic Army (Skopas) ▼ ▼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eleucid Army (Antiochus III) ∕
█ Heavy Inf. □ Light Inf. \
▲ Cavalry ◆ Medium Inf.
△ Mountains ● Elephants
北翼叱吒
在战役开始后,塞琉古军便于北侧展开猛攻,一如十七年前的拉菲亚战役,塞琉古军数量
较多、素质也较佳的印度战象很快就占了上风,开始压制托勒密军的北非象。
然而最具决定性的还是在塞琉古军右翼的铁甲骑兵,这些重装骑兵在激战后打败了托勒密
骑兵,皇子小安条克在击败正面的对手后就下令铁甲骑兵回转,与父亲指挥的步兵夹击托
勒密左翼的步兵,成功将敌方击败。
南翼鏖战
由于从一开始就不期望北侧的战斗能取得胜利,斯科帕斯在南侧进行了相当猛烈的攻势,
享有盛名的埃托利亚骑兵不愧是被誉为希腊第一的劲旅,成功打败了南翼的塞琉古骑兵,
而作战弹性高埃托利亚步兵也成功抵御了南翼的塞琉古步兵,并在迂回的骑兵夹击下打败
对方。
在斯科帕斯于南翼取得上风的时候,数量众多的托勒密部队仍在北翼苦战,如果他真能够
迅速转进北路,则战局将对托勒密军相当有利,但是他并未成功,为何?
关键就在塞琉古军部署于阵线中央的战象预备队以及掩护战象的轻装步兵,这些部队及时
转往南侧,庇护和支援败退中的友军。
由于在巴尔干半岛上从未遭遇战象,斯科帕斯引以为傲的希腊骑兵竟然在碰上战象后因为
战马的惊惶而无法前进,已经稍显疲态的埃托利亚步兵也无法迅速突破这批战象构成的防
线,使得在南侧败退的塞琉古部队得以重整,与战象一起巩固防线。
颓势难挽
眼看自南侧席卷战局的策略失败,斯科帕斯很清楚战役已经输了,于是匆忙让部队开始撤
退,但是他应当如何指挥后撤呢?
在北翼,托勒密王国的嫡系部队,特别是以军事移民为主力构成的马其顿方阵,正遭受惨
烈损失,逐步败退;在南翼,托勒密的希腊佣兵部队则打到僵持,虽然难以突破,但也不
会轻易落败。如果是托勒密嫡系部队出身的军官,必然是要以相对完整的佣兵部队殿后,
来挽救马其顿方阵的。
但,斯科帕斯是埃托利亚佣兵,不是托勒密王国的嫡系军官。
因此,对托勒密埃及来说同时承担多种角色,同时承担基层官吏、中产阶级和军事决战的
马其顿方阵,被斯科帕斯放任自生自灭而被击溃,反而是埃托利亚部队在塞琉古军南侧战
线无力追击的情况下得以安然退走。
斯科帕斯在南线的退去某方面也是基于安条克三世自己的考量,他真正的对手是托勒密王
国,自然会着重于歼灭托勒密最重要的人力资产、也就是马其顿方阵,至于那些海外佣兵
则没有歼灭的必要性。
斯科帕斯在战役结束后带着约一万名士兵退到西顿城内坚守,这支部队就是他从帕尼翁战
役中撤下来的埃托利亚部队。在主力被击溃后,托勒密军已经没有办法与安条克三世正面
相抗了。
另一方面,安条克三世很快就开始再次攻略巴勒斯坦,把托勒密军刚收复的据点再次夺走
。由于不用面对强力的抵抗,塞琉古军把许多动员兵和佣兵解散,只留下主力部队,并很
快就重新横扫了巴勒斯坦。
前一年倒戈的托勒密柯里叙利亚总督,特拉塞亚斯之子托勒迈欧斯,被安条克三世再次任
命为柯里叙利亚总督,换了主子没换位子的他很快就开始帮安条克三世招降各地守军,并
且沿用托勒密王国的行政体系来管理南叙利亚。
安条克三世在作战中攻略了北巴勒斯坦,并再次一路打下耶路撒冷和加萨,把背后托勒密
据点孤立。不久之后,先前从未沦陷的布洛酋和格尔拉也投降,此使托勒密军在贝卡谷地
的防线彻底瓦解。
值得注意的是,托勒密海军和塞琉古海军在220 BC以前的悬殊差距经过二十年的变化,实
力已经被急遽缩短,乃至于托勒密海军并没有办法取得海上的优势,因而难以援助腓尼基
的港口。
在一路切过巴勒斯坦的同时,安条克三世也以重兵封锁西顿,不容斯科帕斯出击,并意图
围困至他投降。托勒密政府也曾自埃及本土出兵救援西顿,已知至少有三次自陆上救援的
尝试,但是考虑到跨越南巴勒斯坦的距离和所需的时间,并没有奇袭的可能,也没有多少
成功的希望,事实上也几无效果。
斯科帕斯在199 BC的夏天投降,安条克三世在谈判中允许他带着守军自由离开,看要回去
埃及或希腊都可以,他可能认为斯科帕斯不会回去埃及,因为亚历山卓政府对他的调度很
有意见。
199 BC秋季,泰尔和阿卡的驻军都宣布投降,约帕(Joppa,雅法)也跟随其后,到这个时
候柯里叙利亚、巴勒斯坦、腓尼基地区已经几乎全部沦陷。
托勒密政府的本土还有埃及和昔兰尼加(虽然上埃及叛乱),海外也仍有大量城镇与港口散
布在爱琴海和安纳托利亚南岸,但其兵力蒙受重创,已不足以发起大规模的反击。
这是安条克三世人生中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即将决定塞琉古帝国在巅峰时期的去向。
主要参考资料:
http://www.ancientbattles.com/
The Syrian Wars (John D. Grainger, 2010)
Wikipedia
作者: taiwanvictor (晟宇)   2016-05-17 16:49:00
埃及军究竟有什么毛病啊!拉菲亚会战中已经看到利比亚象打不赢印度象,为何这次又要把利比亚象布署在印度象对面和他们拼?而且这次步兵的布署好有创意,重步兵和中型步兵穿插,而不是让后者保护前者侧翼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6-05-17 19:32:00
挤成一团@@
作者: chuckni (SHOUGUN)   2016-05-18 10:51:00
无法想像马其顿大方阵混了一堆轻步兵的样子xd
作者: Yshuan (倚絃)   2016-05-18 11:11:00
战象感觉就是现代的战车阿 感谢分享!
作者: chuckni (SHOUGUN)   2016-05-18 13:16:00
但战象有着受惊吓或受伤就开始失控的问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