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十八世纪下半叶的马拉塔与西方军队 [3]

楼主: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5-12-04 19:47:56
十八世纪下半叶的马拉塔与西方军队 [3]
马拉塔军事的北方化
马拉塔帝国崛起于十七世纪初,并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开花结果,但在此一时期遭到蒙兀儿
帝国的猛烈攻势,活动被侷限于德干高原的中南部。
随着战略上的攻守易位,马拉塔势力开始重新往德干高原北部扩张,并开始牵涉进蒙兀儿
帝国内部的派系争斗之中,进探北印度的中央平原。
正因为活跃区域逐渐北移,马拉塔军队之中的骑兵比例开始越来越吃重,以适应平广的原
野和长途奔袭的战争环境。
但,马拉塔人在南方仍面对着山丘之间的劲敌,那是位于德干高原中部的海得拉巴国,蒙
兀儿帝国在南方残留下来的势力。海得拉巴在十八世纪中叶曾获得法国东印度公司的军事
顾问,因此能够训练出欧洲风格的军队。
马拉塔帝国因此在1750年代以重金聘用曾在海得拉巴接受法国军官训练的印度军官,训练
出同样仿效法式军队的步兵。
这一北一南的元素,将构成1761年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的马拉塔大军。
穆斯林的北方反击
虽然蒙兀儿帝国在混乱中开始土崩瓦解,并开始引进马拉塔人来打击政敌,帝国在北方的
许多派系仍显得相当有力,特别是位于阿瓦德的土邦。阿瓦德位于现今的北方邦内。
除去阿瓦德邦,马拉塔人最大的敌人是自阿富汗进入印度的普什图人,其中一支罗赫拉人
是十八世纪初开始移入北方邦的普什图人族群,但罗赫拉人还不是最危险的势力,在中亚
征服者纳迪尔沙死后,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在阿富汗建立了杜兰尼帝国,并试图征服北印
度。
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马拉塔人的对手就是上述的阿瓦德、罗赫拉、杜兰尼三方同盟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马拉塔兵种与比例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的战斗序列有两个版本,我这里用的是数字比较小的版本,也就是四
万五千人对六万人的版本,这两个数字代表的是有效的战斗人员。如果有人看的是维基百
科引用的版本,我倾向认为那是有问题的。
马拉塔在1761年一月十四日投入战斗的四万五千人中,有大约八千名是欧式步兵,其余约
三万七千人为骑兵。火炮的数字是两百左右,然而口径与型制缺乏有效的规范,无法得知
详细的分类,只能知道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重砲。
这八千名步兵是佣兵,大多不是马拉塔人,但这不是什么问题。步兵的装备与欧洲的线列
步兵相当,也就是装上刺刀的燧发滑膛枪。
但是在骑兵方面就出现了问题─这些骑兵究竟应该以什么角度来看待呢?我们知道马拉塔
人很早就以轻骑兵闻名,但是自马拉塔帝国初代皇帝希瓦吉过世后已经过了八十年,有必
要重新审视。
如我在另一系列文曾提到的,马拉塔骑兵的类别可以从其战马和武器的来源来看,有一类
是由政府提供马匹和兵器的直辖骑兵,其他的则是领有采邑或以自由战士加入、自行筹措
马匹与兵器的骑兵。
除了直辖、采邑、和志愿者三类,马拉塔骑兵还有第四类,这些是几乎不支薪的非正规骑
兵,被雇用来劫掠敌方的领土或抄掠敌方的营帐,且战利品需与雇用他们的将领分配。虽
然他们几乎不支薪甚至要倒贴正规军,但他们的装备和素质都很低劣,战斗中几乎派不上
用场,上述提及的四万五千名士兵中并不包含这些人。
那么,以上三类─如果把后二者算在一起就是两类─的比例和装备又是如何呢?我们可以
从几个案例来推敲。
首先是关于战马。马拉塔政府把战马分成四级,第四级是不堪用,这个分级随着马政的败
坏而标准下降,不过后来马拉塔人开始以高昂的代价自北方输入马匹来舒缓缺乏合格战马
的状况,一如过去的印度政权。
以下是几支骑兵队的战马状况案例:
年份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级 不堪用 总数
1764 221(23%) 350 238 154 963
1767 2950(26%) 5633 2566 356 11525
1784 133(10%) 1088 62 1283
在全部三个案例中,第一级的战马比例都不高,若再考量到印度的马种─特别是包含德干
高原的矮种马─则我们更可以推断马拉塔缺乏充裕的重骑兵和中等骑兵。
事实上,如果以英国人的评价来说,传统印度骑兵根本扛不住欧洲骑兵的冲锋。
谈完马匹,再来谈装备。
在1744年左右的一个案例中,一支七百人的骑兵队组成如下:
正规骑兵:90人,每六周薪资总和413卢布
火铳:44人
长矛:46人
采邑骑兵:610人,本土作战时每人每周两卢布
火铳:124人,开始劫掠后每人六周薪资2.5卢布
冷兵器:486人,开始劫掠后不支薪
这七百人之中,装备火铳的人数约为23%,其余只持冷兵器。这个案例并不代表全部,但
是大致上是普遍的情形,比例与总体差距不大。在帕尼帕特,正规骑兵占约三万七千名骑
兵中的六千名。
从其薪资而论,当时印度最普遍使用的卢布为178公克的银币,或与同时期的英国的7~8先
令相当(1英镑=20先令;1先令=12便士),而当时英军骑兵下等兵的日薪是两先令六便士,
意即马拉塔骑兵的薪资在本土作战时与英军相当,但开始于敌境作战后薪资即大幅削减,
以战利品充数,这有着不良的影响但非此处讨论的重点。
总结来说,马拉塔骑兵有着几个特点:
一, 缺乏重骑兵,且以轻骑兵居多。
二, 主要武器包括火铳和冷兵器,后者远多于前者。
三, 无短管火器(短管步枪、卡宾枪、手枪)。
在火炮方面,马拉塔军队于此一时间点还处于发展阶段,其口径与型制缺乏标准,火炮炮
身的品质已有一定水准但砲车设计不良,加之崇尚较大口径的重砲,因而大多显得笨重迟
缓,比较缺乏能够提供机动支援的重火力。
马拉塔人也用火箭与大火铳,这些多搭载于骆驼和大象上面,但是他们运用较少且太过落
伍。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杜兰尼兵种与比例
在穆斯林军队中,最重要的必然是三方同盟中最强大的一方,也就是杜兰尼帝国军,其军
事组织是纳迪尔沙留下的遗产的一部分。
在阿富汗称雄的杜兰尼军虽然较无欧洲佣兵,却有着一支完全不逊于他国的劲旅,这包含
了训练有素的步兵和骑兵,全都持火器。其正规军的比例为全军的三分之二,大大超过马
拉塔;砲兵包含较多轻型的回旋炮;战马与骑兵的装备较倾向于重骑兵,就连那些不支薪
的杂牌骑兵也都装备较为齐全、可以参与激战。
杜兰尼的盟友也不弱,罗赫拉人有着大量半欧式的火枪手,他们使用装上刺刀的火绳枪,
此外他也装备了大量的火箭;阿瓦德军的装备略逊,但其中的精锐全副武装、手持各式器
械,部分骑兵还有手枪。
除了装备,杜兰尼军与罗赫拉人都有着较为统一的编制与严谨的军事体系,部队可分成类
似欧洲的团、营规模的行政与战术单位。
总结之后的结论就是:
一, 骑兵普遍装备短火器。
二, 重骑兵和中等骑兵比例较高。
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的兵种因素
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马拉塔军队虽然在会战前就已陷入极为不利的处境之中,却仍
在战斗前期给予敌方严重杀伤,只可惜仍在战役后期遭遇惨败。如果我们先不讨论战略状
态与指挥的问题,仍能从兵种上看到一些关键。
首先,双方骑兵的主要类别迥异,马拉塔一方以中等和轻骑为主,杜兰尼方则有较多的重
骑兵,这导致马拉塔军在持久战中遭到沉重的打击而挫败,但是透过较佳的速度与白刃战
的倾向,于初期的骑兵战仍有一搏之力。
其次是火力的问题,杜兰尼方装备的枪枝和轻火炮远多于马拉塔方,特别是两千门回旋炮
的近距离火力,这使他们在长时间的驳火中有着优势。马拉塔方的重砲本应足以抗衡,但
由于过于迟缓沉重而在攻势阶段沦为累赘,未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普拉西战役(1757)和布克萨尔战役(1764)的兵种问题
英军在普拉西战役(1757)和布克萨尔战役(1764)与数量居优势的印度军队交战,虽然战争
过程中牵涉到许多指挥、政治与阴谋的因素,导致双方实际参与战斗的兵力差距并不如表
面上大,兵种仍属于关键。
在这两场战役中,印度军队显露出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骑兵并不足以击破欧式步兵的阵列,
反而容易在进攻过程中蒙受强大火力的杀伤,而其砲兵虽然足以与欧洲军队匹敌,步兵却
较缺乏坚守阵地的能力,导致火炮容易被夺取,结果是英军能够尽快掌握战场上的火力主
导权,从而决定胜负。
话说回来,在欧洲,即使是最强力的重骑兵也不愿轻易尝试单独进攻步兵的阵列,印度军
队在1760年代却迟迟未曾达到不同兵种的协同作战,再加上单纯的打击力道不足,是失败
的主要因素。
第一次英国马拉塔战争
有别于上述的两场战役,第一次英国马拉塔战争是一次全面性的冲突,双方在激战中表露
出许多有趣的事实。
首先,英军在此一费时长久的冲突中再次崭露出火力的优势,此一优势使英军在准备良好
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抵御印度骑兵的攻击,且一旦英军固守于城镇内,马拉塔部队就绝难攻
进该处。马拉塔军队并非没有火炮和枪枝,但不足以匹敌英军,只能给予骚扰。
其次,马拉塔的战略战术此时仍有一定的效果,透过焦土和游击战,马拉塔骑兵的包抄、
截击能有效遏阻英军的奔袭,甚至足以击败缺乏补给的英军。在Wadgaon,英国东印度公
司的一支部队─可能约两千人─被迫投降并签下承认战败的条约,不过公司的高层后来不
予承认,这是英军十八世纪在印度几次重大的挫败之一。
总结来说,马拉塔军队于战术层面上确实有着相当的劣势,只能凭借战略上的发挥─如急
行军和焦土策略─来弥补其劣势,于战略进攻上更显无力攻陷据点,只能试图迫使东印度
公司的财政与补给消耗殆尽而无法支持军力。
由于东印度公司此时的兵力不过六万上下,而马拉塔方即使部份派系袖手旁观也可能超过
十万,再加上马拉塔军队集结速度远优于步行的英军,英军的战术兵力经常处于严重劣势
,很难保护交通线。
最后,这场战争在迈索尔这个因素干预之下结束,马拉塔随即展开急遽的改变,使英军在
二十年后面对相当不同的敌人。
1790年代:最后的优势
1790年代的马拉塔军队和1782年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停战时大为不同,这是因为在这期间马
拉塔军队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主轴是聘用欧洲籍的军官来训练新式步兵。
在这些部队中,最具代表性的是Shinde(Sindhia)家族编练的单位,这些部队每个步兵营
约四百名战斗人员与五门火砲,八个营为一个旅、旅部另有重火力,其步兵按照英军1780
年代的教范操练,火炮的规格则效法法军,虽然还称不上前卫,至少已能称的上是颇为亮
眼。
在1795年,马拉塔与海得拉巴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这是马拉塔帝国最后一次所有派
系都派兵参战的作战,而其兵力也确实令人敬畏:
马拉塔军有骑兵八万四千、步兵三万八千、火炮一百八十二;
海得拉巴有骑兵四万五千、步兵四万四千、火炮一百零八。
这显示出马拉塔势力仍能在单一战区内集结超过十万人的战斗力量,且不管是在骑兵、步
兵还是砲兵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水平。
在180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第二次与马拉塔帝国开战之前,公司曾上缴了一份关于马拉塔军
力的报告,可以一窥其规模与组成,以下是当时马拉塔内部三个重要派系的常备军力:
营 火炮 骑兵
Sindhia
Perron的五个旅 39 225 5,000
Filoze的旅 8 45 500
Sombre的旅 6 35 500
Shepherd的旅 5 25 500
(由Umbajee统领)
Umbajee的军队 10 40 10,000
Holkar
Vicker 6 30 500
Armstrong 4 20 200
Dodd 4 20 200
本土指挥官 10 130 30,000
(包含Park)
Bhonsla
本土指挥官 15 60 30,000
除了上述三方,浦那政府所握有的欧式军队较少,只有两个营,此因历史因素,不过宰相
所拥有的非正规步兵与骑兵、火炮则不少。
总结上表可以得到超过一百个步兵营、超过六百门火砲和大概八万人的骑兵,此一实力虽
然无法和欧陆列强相较,已足以和欧陆的次等邦国匹敌,并且也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十六
万兵力足以抗衡。
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如果是在良好的状况下,马拉塔军队的水平是能够与东印度公司相较
的,毕竟包含威灵顿公爵在内的许多英国军官都曾对马拉塔的军队感到敬佩。
撇除政治与经济问题,马拉塔军最大的弱点或许是过高的欧洲军官比例以及士官人数的不
足,这导致英国一下达禁令,迫使欧洲军官纷纷逃离马拉塔军队,马拉塔的步兵就缺少了
大半的中高阶军官,再加上其他种种因素,终于导致了一系列的大败。
总结
从十八世纪中叶到世纪末,欧洲见证了大革命战争的重大冲击,而在同一时期,印度的军
队也在种种挫败后开始进行改变,最显著的就是仿效东印度公司军队的欧式步兵。
在十八世纪中叶,印度军队虽然有着大量的骑兵与火炮,但是水准都显不足,因此无法阻
止英国人掌握印度东岸;至1770年代,已经茁壮的马拉塔与迈索尔奋力抵御英军的扩张,
短期内曾有成效,但最终因为政治与外交的原因而瓦解;最后,马拉塔人在1800年代终于
因为内政上的失败而无法支撑起一度足以和东印度公司抗衡的军事力量。
军事,毕竟仍是政治的延伸,在第一次冲突期间,马拉塔阵营曾有一整个世代身经百战的
能臣名将,但是这些人物都在第二次冲突前夕陆续去世,而他们先前于政治上没有解决的
种种缺陷就开始浮现,其负面效果超过他们组织的军事体系之成效。
虽然地理相隔不算太远甚至就在隔壁,清帝国似乎从未尝试去窥探位于南亚的各种事件,
也因此对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的状态无甚危机感。以清廷中央集权与官僚、财政、军事体
制之成熟,本应能与马拉塔同时推动有效之改革并取得优越的成效,可惜此一趋势从未发
生。
倘若清军能于1790年代开始推动西化军事,或许日后可以更有力的保卫自身的权益,或者
能够在军事的革新方面更加顺利与成功也说不定。
附注:
有点草草把后面写完,也懒得下注脚了,别太在意。
作者: saltlake (SaltLake)   2015-12-04 20:03:00
当时中印间的交通方便且频繁吗?
作者: asdf95 (K神我們巴西見)   2015-12-04 20:31:00
清军的财政其实挺落后,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了
作者: PAULDAVID (oops)   2015-12-04 21:20:00
当时仍然是清盛世,单靠自身演进军制就足以称霸新疆期望这样日正当中的政权推行外夷制度,实在太过强求
作者: dennis99 (dennis99)   2015-12-04 21:46:00
:
作者: ja23072008   2015-12-05 00:51:00
乾隆末到嘉庆年间,清朝也陷入一系列的地方动乱。但处里这些地方动乱,压力还不足以推动西化改革。其实清朝有改革阿,就是地方团练武装化,给地方自行摆平乔事情XDDDD
作者: wuchianlin (chianlin)   2015-12-05 09:28:00
中国一向如此。中央不改放给地方自己想办法用私兵解决的结果就是容易军阀化。
作者: zplusc1 (德军造型人型立牌Ver.2)   2015-12-05 11:28:00
中间是不是少一段啊,事实上以英国人后面就不见了
作者: su281   2015-12-10 17:19:00
清军打缅时缅甸就有燧发枪,不过没有练成欧式步兵也缺火炮~~
作者: ilha   2015-12-12 01:12:00
可以修一修出本书留个纪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