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Pike and shot tactics 1590-1660

楼主: jimmy5680 (不太会飞的企鹅)   2014-11-17 15:40:49
最近发现以前po的部分网站消失了,实在是非常痛心(误)
这次的心得是osprey的pike and shot tactics 1590-1660,
下面请低调享用(书中有不少图片):
http://ppt.cc/aufV
对文艺复兴战史有兴趣的人应该都知道pike and shot的意思,这是文艺复兴末期和近代
早期的西欧步兵体系,主要由pike和shot两个元素组成,pike是长枪,shot泛指各种投射
武器,通常是火绳枪。
这本书或许并未提出什么特殊的见解或描述更多的细节,但是对pike and shot缺乏认识
的人来说是相当不错的入门书。
(同类的介绍还可参考本版“16-17世纪西欧步兵的战术”一文,该文原文作者是西班牙
tercio的专家,我之前关于西班牙的译文也多有参考他的网站,可惜这几天发现他的网站
死光了QQ)
书中一开始就讲明了pike and shot是对古代希腊罗马体系的仿效和复兴,当时的军事家
都试图从传说中的马其顿、罗马陆军学习到可以运用的技艺,这和文艺复兴的复古氛围有
关,而瑞士、德意志和西班牙陆续采用的长枪兵更使人想起古马其顿。
16世纪的军事家遇上的问题并不是他们忽视了经典时期,而是他们相当缺乏古代的军事典
籍─他们当然能读到核心的教条,但是细节的基础指挥方式却相对缺乏文献,使他们在重
新发掘经典时代的军事架构时碰上困难。
以下几本书对当时的军事家帮助较大:
埃里亚努斯(Claudius Aelianus,古罗马修辞学家)和利奥六世(Leo VI,拜占庭皇帝)的
《战术学》,后者借鉴了前者;李维(Titus Livius,古罗马史学家)的《历史》;还有凯
撒的《高卢战记》。
这些书籍中对于单位操练的描述影响了荷兰的新式战术单位以及仿效古罗马的三线阵。
瑞典的军制在荷兰军制上加以改进,德意志系统则是后来融合荷兰和瑞典的特色而成,反
过来被重建的瑞典军所采用(旧瑞典军在诺德林根会战遭重创);英伦群岛在十七世纪的内
战中也将欧陆的军事理论引入,成为另一个军事实验场,获胜方成为近代英国陆军的滥觞

书中的主轴是荷兰和瑞典的陆军军制、战术和组织特色,毕竟书名提到的1590~1660年代
就是以这两国最耀眼,最后一章则提到英国内战的情况,同样是同时期欧洲的重要军事实
验场。西班牙军制也有所提及。
本书虽然介绍了编制和战术阵型,却较少着墨于各单位的排列,这方面可能得参考其他资
料(ex.上面提到的西欧步兵的战术一文,不过两位学者使用的英文译名略有不同)。
话说读到荷兰和瑞典的军制时,我想到的是自己刚学到的组织架构分类,荷兰的军制有点
像矩阵式组织架构,战斗序列和编制是错开的,每个旅分为三道战列的各一部分;瑞典军
制偏向职能式,因为各个旅是独立的战术单位,集中部署于其中一道战列。
书中内容繁杂,我就不详细介绍了,仅在此对自己过去不清楚或比较重要的描述略作简述

<西班牙>
西班牙的步兵编制是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的tercio,以及德意志人的regiment(团),这个
层级的单位还可以更细分为连级的单位。在战场上,西班牙步兵会由tercio的士官长(在
tercio里是副官)分配为战术单位,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必须非常了解旗下各大小
单位的人数和战力才能胜任。
西班牙的步兵战术单位阵型主要是方阵和椭圆阵(宽大于深,又称混种方阵)两种,方阵用
于缺乏掩护的开阔地,地势较佳时则运用注重正面的椭圆阵。
各阵型遭到骑兵的攻击时会把中央的长枪阵空出间隙、让火枪手掩蔽其中;由于西班牙的
阵型较难运用各单位侧翼的火枪手,这些枪手经常会形成独立的支队上前骚扰敌军。
西班牙骑兵并不特别,我就略过了。
心得:
虽然我很喜欢全盛时期的西班牙陆军,但是这种体制显然不够完备,特别是编制下还得临
时由将官重新部署为几个独立的战术单位,根本是在考验指挥官的能力。
附带一提,很多资料都提出一个tercio(此指编制)往往会部署成三个tercio(此指战术单
位)的说法,这也是tercio一词的可能来源之一(tercio=第三)。
<荷兰>
荷兰军事学派是这个时期的领头羊,注重系统化、科学化并详读关于古罗马军事的文献,
包括前面没提到的弗莱维厄斯˙维盖提乌斯(Flavius Vegetius)的《论军事》、弗朗提努
斯(Sextus Julius Frontinus)的《谋略》,以及凯撒、波利比乌斯、李维等人的著作,
再加上略早于此时期的马基维利、尤斯图斯˙利普修斯等军事复古鼓吹者。
必须注意的是虽然马基维利等人都预想了如何仿效古罗马的三线阵,以便仿效古罗马击败
马其顿一样与较为迟缓的大型战术单位抗衡,他们鲜少思索到火力优势的重要性(马基维
利本人甚至轻视火炮),因此必须等到1590年代那群荷兰的军事知识分子才完成整个体系
的革新和完善。
荷兰步兵会部署成“营”(battalion),下分中队(division)、更下分连,但是需要注意
的是“营”仅仅作为战术单位,行政管理的单位仍是团。理论上一个团在战斗中会部署为
两个营,但是在战争中往往会因为缺额而只能部署成一个营,甚至两个团合并部署为一个
营。
连仅仅是管理单位,因为太小而无法单独形成战术单位。然而,各个连都会形成同袍情谊
,就如同西班牙军队的连,只是荷兰的连人数较少。战争中,一到数个连会组成中队、中
队组成营,确保各个连的成员能够并肩作战。
一个团理论上约千人,一个营大约五百人,一个中队三到六列也就是三十到六十人。当一
个团能够部署成两个营的时候,军阶较高者会位于右侧的营,后面提到各个旅的部署也是
如此。
部署的方法同样是该团的士官长负责,但是因为战术和管理单位较小,比较容易分配。
荷兰军的火绳枪手会从100到120码(91~109m)开始射击,也就是说这是有效射程。因为阵
型偏向线式且队形轮转口令完备,荷兰军拥有相当优异的轻武器火力。
在战役中,荷兰军会进一步设计战役计画,并将部队部署为“旅”,每个旅包含三个营。
荷兰军惯用的战斗阵型有三类,每一类都能用于攻击或防御,指挥官也有一定的自由度加
以适当改变:
其一是把三个旅分别部署成钻石状(菱形,也就是前后左右四部),自然会形成三道战列,
其中第二、三道战列的距离是第一、二道战列的距离的两倍。这是荷兰军在1630年代以前
最惯用的阵型。
其二是个扁平楔形的阵列,所有单位排成一列,中央偏前,只有两道战列;其三则是宛若
古罗马军团重现的三列阵,如西洋棋盘一般间隔,第三道战列一样靠后,这种阵法直到
1630年代才正式启用。
荷兰军的阵法还有一项创举,那就是让步兵和骑兵、炮兵紧密联系,骑兵会被部署在步兵
之后,步兵败退时掩护、步兵挺进时突破。
骑兵装备的改变、火炮规格的统一化算是整个西欧的趋势,就比较不算荷兰的创举了。骑
兵的趋势是放弃了长矛、增加了火枪骑兵和龙骑兵;炮兵统一规格后就能区分出用途不一
的轻重火炮。
心得:
这个多个菱形的布阵图我好像看过…….啊,不就是湘军吗XDDDD
单就部署和编制来说,荷兰人选择使用更细致的单位来达成更系统化的部署,这也是靠精
兵良将才得以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因此仿效者多、成功者少,仿效成功的瑞典
则又有变化,以便适应自己的战场。
荷兰的军事科学化是对西班牙走向经验法则的回应,能够尽快找出用以对抗传统系统的可
能性;西班牙虽也力图赶上,却始终未能解决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不只存在于军中。
<三十年战争>
各国对荷兰的改革并非毫无警觉,特别是在荷兰军事声名鹊起之后,不少地区都开始引入
荷兰的军制,有些是直接请教不居住在荷兰但与荷兰军方关系密切的人物(ex.莫里斯亲王
的亲戚)。
西班牙人对于荷兰的军制战术显然颇有研究,但是并未全盘采用,仍然坚持自己过去的系
统,只是在这上面进行改进,书中举的例子是和荷兰如出一辙的火枪手轮替射击。
三十年战争爆发后,许多北德意志诸侯与丹麦王国使用的系统就是仿自荷兰,但他们陆续
吞下败仗,敌不过传统、迟缓但运用纯熟的天主教军事系统,情况直到瑞典参战才有明显
转机。
附注:
书中提及西班牙后来学习了德意志体系(三十年战争晚期),但是其他资料显示西班牙人早
在1600年的Nieuwport战役之前就已经对自己的阵型大加改良,而以火枪手组成散兵支队
后的运用效率也未必逊于线式,本书的论调略显保守。
然而,西班牙人确实未能及时理解把步兵和骑兵混合运用的策略,结果其较为不足的骑兵
遭到痛击后往往难以由步兵挽回战局,罗克鲁瓦战役就是最惨痛的案例之一。
<瑞典>
瑞典的军制受到波兰和荷兰的影响,前者是长年冲突的敌手,迫使瑞典学习如何面对强力
的骑兵,后者是仿效的楷模,古斯塔夫二世曾请教过拿骚的约翰(莫里斯的表弟,德意志
人),收获颇丰。
瑞典的陆军编制和荷兰大致相当,中队division改称squadron,每个连的下士从荷兰的三
人增加到六人,阵列从荷兰的十列减少为六列,作战时同样由军官调派部署,但又有变化

瑞典的旅在战役中分成中队,各中队都由四个满额的连组成(若缺额严重会编入更多连),
军官可以由各中队的编成轻易观察该旅的备战状态。一个旅或由三个中队组成箭头、或由
四个中队组成钻石,三个中队较常见,四个中队仅出现于1628到1631年间。
一个旅可能是一个团加上半个团组成、各个连接近满额,或由两个团编成、各连残缺不全

瑞典的射击体系同时能用荷兰式的轮替开火和瑞典式的齐射,后者会由三列士兵同时开火
(一种是加长宽度到排成仅三列,一种是前三列开火完与后三列轮替)。
骑兵方面,瑞典军加重运用火枪骑兵等轻骑兵,某方面来说是不得不如此,因为瑞典军相
对缺乏重装骑兵。然而,就如同在他们之前的法国胡格诺教派,瑞典军也证明了这些轻装
骑兵的战力不容低估。
到了1632年,瑞典骑兵使用的是三列而非荷兰骑兵的五列,并严格规定只有在前两列能看
到敌军眼白时才能开火;开火后,全部三排都拔刀剑进行突击肉搏,还未开火的手枪留在
混战中使用。瑞典火炮则跟随西班牙、丹麦和荷兰的脚步进行规格化。
与荷兰不同,瑞典的旅是独立的战术单位,会并列组成两列(ex.布赖滕费尔德:第一列四
个旅、第二列三个旅;吕岑:两列各四个旅)。荷兰系统注重整道阵列的完整性,弹性的投
入多道阵列;瑞典的旅则能暂时作为单独的战术单位,更能应对骑兵的侵袭。
瑞典在编入大量曾接受过荷兰式和丹麦式(仿荷兰)的士兵时训练很快,因为操典基本相同
,但是瑞典的战术系统更为复杂,只有老兵才能迅速完成应对。
瑞典军把骑兵分别部署在两道阵列的后方,而不是荷兰那样只在第一列后方,且在两翼的
骑兵之中置入从属火枪手支队,在1632年的吕岑会战中甚至把轻火炮加入两翼。
书中有引用许多文献的描述,我就不一一翻译了,只讲一下其中一段对于瑞典步兵作战的
情形:轻火炮(应为团部炮)开火两次,齐射(会遭回击),然后长矛兵挺进,将敌方击破。
瑞典军各个旅的独立性在第一次布赖滕费尔德战役充分展现,天主教军击败萨克森军之后
,瑞典军用整个第二列把第一列阵线延伸成内折的侧翼,成功阻挡住匆忙重组并意欲迂回
的天主教部队。若非瑞典系统,着实难以达成此一战术策略。
心得:
瑞典军算是三十年战争的颠峰之作吧,但是过高的门槛导致难以仿效也难以重建,在持续
的消耗下很快就维持不住这个体系了。
尽管如此,该体系深刻影响了后面提到的德意志体系,之后各国的军中多少都能看到古斯
塔夫大帝的影子。
<德意志>
天主教阵营对于新教徒的军事体系并不缺乏研究,很快就有所回应,华伦斯坦在吕岑会战
就部署出三列阵型、各单位同样仅千人、同样纵深较浅。这类体系同时受到荷兰和瑞典的
影响,是为复合式的德意志系统。
瑞典军在1634年的诺德林根会战崩溃,后来各国就纷纷采用德意志系统(至少深受其影响)
了。
<英国内战>
我对英国佬的内斗不感兴趣,就不多谈XD,反正就是两边都把欧陆的经验挪到英伦战场实
验,这些英国将领很多都曾在欧陆服役或至少略有研究。
由于英国内战的时间点上三十年战争已经到了晚期,英国内战引入的系统多受荷兰、瑞典
的影响,也有运用出德意志体系的特色。
大致上就是如此,英文不差的人可以看看原书、英文不好也可以看看图片。
我知道明末清初曾引入西方的火炮和要塞学,不知道有没有任何翻译成华文的士兵操典?
如果一支欧洲式的部队能够建立,能否适应明末清初的战局会是个有趣的议题。
作者: Hartmann (银之朔风)   2014-11-17 18:48:00
大推
作者: ChoshuArmy (长州军阀)   2014-11-17 19:59:00
作者: roy0204758 ( )   2014-11-17 21:18:00
推 不过东方的战场环境和西欧毕竟差很多
作者: chuckni (SHOUGUN)   2014-11-17 21:19:00
瑞典在那个时期也算霸权呢
作者: roy0204758 ( )   2014-11-17 22:03:00
同样得面对游牧民族的骑兵 俄罗斯和哥萨克发展出大量的车营搭配火枪和轻炮 或许可以参考
作者: JosephChen (╭(〞▽〝)╭(〞▽〝)╯)   2014-11-18 07:56:00
作者: darkdog0430 (..)   2014-11-18 11:34:00
大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