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闲聊] BBC的战前37天

楼主: Moreno   2014-08-07 07:31:41
本文分成三个部分,程序问题、名词定义、实质问题。
一、程序问题:
在回应实质问题前,我想先理清一些我们在方法上、假定上的重大差异,然后再就实质问
题回应。我们看法的差异在国际关系领域中三次大辩论已经有讨论,如果我没有错误诠释
您的说法(有的话请不吝指正),我将问题归纳如下,并回应之。
1.国际关系是否为科学?
我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国际关系是否可以产生有系统的知识,找出公权力互动之
法则(若A则B),并且解释这一法则为什么发生,并且我们在往后发现相同的A时,可以
预测B也会出现?
简单来说,calebjael大似乎认为“完全”不可能,每个历史事件有其独特性,
故认为应当“理解”德国当时的决策行为有特殊的脉络。
而我也不讳言本身倾向科学派,同一道数学题不同人来解答案会是一样的
,除非那个人解错。当然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并不像自然科学般单纯,几乎可以得到若A发
生,则B现象100%发生的答案,社会科学有局限性,因为人类行为受到各式动力驱动,如
生存欲望、权力欲望、情感、利益等等,因此在社会科学中,我们通常只能说:若A发生
,B大概有x%机会发生,或是倾向发生。
既然人类如此复杂,我们因此而不能得到系统性的知识?对于我们过去的历史没
有一个线头贯穿大部分的重要事实?政治理论家归纳出国家对“生存”或是“权力”可以
解释我们所经验的国际关系现象。
生存并非指人民的生存,而是指合法垄断一块领土之内暴力的公权力之生存,也
就是国家的存续。
权力欲望则是指期待对其他国家的优势,影响甚至支配、消灭其他公权力的存在
,如此一来会更加安全。
以上两种动因则是一种结构因素-无政府状态所造成,这是行为体之上没有法律
、没有更高权威的状态。想象一下,一个没有政府、警察的社会,你的财产、硬盘甚至
生命都是没有执行法律的暴力保护的,你应该会提高人家来抢劫你、杀你的代价以吓阻之
,简单来说就是屯武器练功(增加自己的军备)、搭朋结党(结盟)。
一般来说,自己拥有足够武器吓阻对手最好,但你发现你手上只有一把手枪,
行为者A有把AK,行为者B也有一把小枪,虽然你跟B相互还是不怎么信任,但你大致上会
跟B交朋友对抗A。这选择很简单,因为行为者A有能力单独分别干掉你跟B,如果你选择不
结盟或是结盟A,前者将会使你们被各个击破,结盟A杀掉B后,A回头就把你杀掉,因此盟
B是较可能维持你的生存的。
结盟理论似乎离题,但其实这是我们从基本的假定衍生出来的推论,追求生存这
一公设-也就是我们轻易可以从常识知道的,可以推论出在没有警察的三人社会,再加上
武器不对等这一变项,三人的行为模式大概会是什么结果,因为人还有理性,也就是演
绎的能力。但即使如此,我们不保证你一定会去结盟B对抗A维持生存,或许你因为看到A
的面貌姣好而和A联手杀B,最后你也被杀掉,这就是所谓不理性的情况。
人类社会的过程到底是不是科学呢?留给您判断。
(1)立场不同,推论不同?
calebjael前辈所说“立场”不同,所以对于未来如何发展的推论会不同,我不赞同这句
话。
回到前一段的三人社会的例子,如果没有公权力以暴力执行权威的情况下,又
各自有小枪、AK(A)、小枪(B),你对于A、B的行为,A、B对于你的行为大致是可以
预期的,尽管你们立场不一样。因为如果你不跟B结盟下场就是硬盘被夺、生命值归零,
虽然我们不保证你和B结盟100%发生。
在同样的条件下,个行为者会有不同的利益和目标,但大致我们大概也知道彼此
会怎么动下一步,国民党、民进党的国际关系学者对于台湾的目标不同,但他们对于美国
、中国会怎么做,接受台湾摆荡的底线在哪看法是一致的,道理很简单,他们接受的假定
相同,也都有演绎能力,自然得到相同的结论。
私以为只可能是假定(assumption)不同,才会产生不同的推论,假定则来自于
你对于世界如何运作的信念。威廉相信在国际政治中,人是言出必践的,人是很单纯的,
故他相信了格雷的暧昧之词,拿破仑三世也是如此相信俾斯麦在Biarritz的承诺。但是俾
斯麦、季欣吉不相信这个假定,他们认为国际政治是尔虞我诈的-因为国家之上没有更高
权威得以强制执行国家所作的承诺,为了避免自己被蒙、硬盘被夺、被干掉,以实力来
强迫其他国家执行承诺。玩国际棋局的人哪一种比较有sense?
而C大说的“立场不同基于不同的立场﹐事实上是可以有不同的分析的﹐这些分
析都会“有道理”﹐而这就是政治。”让我想到康德的二律背反,即对于同样一经验,
都以理性、逻辑推论,作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如果是这样,康德认为人的理性有限,必须
辅以经验才可能得到较得到较确定的答案。那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以史料证明德国应当有
有足够的经验基础,推论、预测英国会不会揍德国。
小结:立场不同只会造成目标不同(如江宜桦从学者变院长),不会造成推论不同。
(2)我们如何得到人类社会中的知识?
如果我们把知识界定成,如果A则B,人类社会中有可能得到这种知识吗?我想
历史学为本位的前辈或许会摇摇头,人类社会太复杂,不可一概而论(generalized)。
但我相信人类社会中的现象,如战争是可以解释的,可以得到一般性的知识的,透过理
论我们还可以预测,为什么呢?
如果可以捕捉到混沌的人类社会中的最重要特质,忽略相对不重要的事物,那
我们就能够对于我们关心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且预测未来。经济学中把人假定为
理性的、追逐利益的动物,明明我们知道人不完全是这样的,但为什么这么做?
答案很简单,就是为了得到有系统的知识。
国际政治领域也类似于此,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存在(就当成无警察状态好惹)
,使得为恶不必然有代价,人自然为恶。想知道没有代价的滋味?想象一下你如果可以
变成透明人或是得到时间停止器会发生什么事,你会做些什么呢?答案出来,再告诉我
你觉得人性是善还是恶。
2.是否有评价外交、战略的客观标准?如果有会是什么?
抱歉扯到SOD,既然你大概已经接受无政府状态、性恶假定、求生假定、权力假
定,接着讨论严肃的问题,评价外交、战略是否有客观标准?
如果你接受因果关系的存在,以及人类可能捕捉到这种因果关系,且能够在众多
因素中辩证出最重要几个的因素的话,那你就可以使用这个知识而行为。我想C大既然提
到蝴蝶效应,应该也是接受因果关系存在,只是认为微小到人类无法观察、预测。但就算
是蝴蝶效应好了,我们仍可能追溯出因果,找出法则。而英国是否真的是因为一个微小
、不可观察的因素导致他开战呢?或是其实结果不用我事后诸葛也可以在当时就有一定程
度的确信英国将会帮法国?后续会在实质问题中证明。
承前,以一个国家领袖而言,在险恶的国际社会中,他的行为是否优秀我们该以
什么标准评判?回到无政府状态,既然是没有更高权威保障的社会,那么领袖最少要让
国家生存,最好还能多影响别人,少被人影响,也就是权力与地位,你打世纪帝国会在意
长枪兵死多少?我们只想要赢,当然最好少死一点。
因此在这里我们不以死多少人、是不是开起战端作为标准,那是道德家和傧葬业的
问题,国家追求的是生存以及权力。当然评价并不是这么简单地从结果论英雄,我们还
看你的家业和其他人的家业相比,你是否能够得到符合你们原来既有权力差异的结果,
甚至超出你原有能力所应得的。
举例:四个人玩大老二,牌发下来,你手上老二铁支、同花顺连发,一个单张都
没有,其他人只能打单张杂鱼,照理说你该大赢了吧?只能让人出梅花三就结束了吧?
你让人家出超过一张牌就是糟糕。
其次是资讯,你得到多少资讯,即你能预测其他行为者的行为到什么程度,是否
能够依据那些资讯作出利益最大化判断,这也是你决策是否理性的判准。例子同前,拿
一手好牌,你还可以看人家的牌,或是看个一半,你就应该更有把握。
国际政治同理,六个国家中你超强,没人敢惹你,其中还有2个国家跟你超麻吉
,一个跟你不算太好但也不敌对,一个超想把你!只有剩下被排挤的一个对你充满怨念,
但他一人也不敢动手,这个开局棒吧?还打坏掉到底要怪谁?
在这里还是程序问题就此打住。
3.道德问题,个人之道德标准是否适用于国家?
所谓道德,是指我们接受的言出必践、不欺诈、不伤害其他成员等很基本的道德
,一个有政府的社会下可以理所当然存在的这些。
但国家构成的社会,不存在比国家更俱有权威的权力,刚刚所指的道德也许很难
适用于国家,为什么?即便你是一个品行端正善良的青年,在没警察的社会,邻居A的武
力强于你,但他刚好在睡觉,你为了求生存该怎么做?即便你不喜欢杀人,但A起床后很
有可能就会干掉你,当然你不确定他会杀你还是跟你打信长,但转念一想如果A要杀你打
110也没屁用,最保险的方法就是趁她睡觉时干掉它,先发制人。
道德在这种社会不会存在,即便你是好人。(其实康德有讨论过国家之间可能产生道德
的均衡,但本文为基本观念先就此打住。)
4.分析层次,领袖决策会因人而异吗?
饱读史书的各位一定会观察到历史之中往往对于个人角色着墨不少,尤其是领袖
,不同领袖有不同信念就会有不同施政风格,这句话我还是尝试打破,尽管我认为个人
层次也有部分空间,只是不大。
为什么要拒绝这一常识呢?因为有更强大的因素制约国家,即体系结构。以比较
政治来说,一个国家政府首脑的产生方式影响他的决策风格,以长期的观点来说会有一
致性。举例: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乍看之下英国议会制的首相决策不会受到国会太
大反对,而且首相通常年纪较大,而美国总统老是被参众议院闹得鸡飞狗跳,但总统还
是专断独行。
我们可以从政治领袖的产生方式解释这期间差异,美国总统有全国选民作为权力
基础,当然敢于勇猛推进政策,虽然好像受到国会制衡,但总统往往开价高给议会杀,
最后得到的也不差了。而议会内阁制透过国会多数党选出党魁,成为首相,这首相一定
要能摆平党内利益纠纷,最好老一点,以免当太久别人上不去,因此虽然我们看不到表
象上首相遭到反对,其实英国的决策较为缓慢,因为首相在悄悄的摆平党内的反对,如
果首相贸然推行一个法案不先桥定党内同志,他的下场或许是法案被否决、不信任投票
下台。
同理也用在国际关系,同样受到无政府状态、地缘上东西皆有强邻的德国,或是
离欧陆有段距离的英国,以长时间而言,理性应当会使形形色色、理念不同、爱好情感
不同的领袖有一致的做为,并非说必然没有离群值,看俾斯麦、艾德诺到梅克尔就很清楚
,绝对不要同时得罪东西两强。看英国亦然,伊莉莎白到邱吉尔期间的外交政策大方向也
没有多大差异,除非遇到重要条件的变化,如美国崛起势不可挡,才需要修正。
再举一例,无论是台独倾向的陈水扁,或是中华认同的马英九,他们的外交大
方向有差异吗?扁扁有宣布法理独?马皇有宣布立马统一?都没有,因为更大的体系层
次因素存在,制约他们,使他们行为在一定范围内摆荡、测试,两位也都很理性不越轨。
以上的说法并非完全否定个人差异、国家政体差异造成国际现象不同,只是体系因素影
响时间更长、更强大些,领袖或是国家不回应体系压力,可能遭到灭亡后果。
关于一些基本的问题先回应到这里,接着我会再就名词定义(权力平衡、秘密外交)、
实质问题(将以上观念应用评价德国一战前的外交)发表一些浅见,后学末进还请各位
不吝指教。
另外,还想请calebjael前辈解释一下“事后诸葛”的定义?
是否为“威廉二世在当时不知道英国会帮打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后人知道了,得到多于得
皇所知的资讯,所以才能做出好于德皇的判断。”
或是“前人行为有一定历史脉络,后人不可以批评前人行为,只能了解同情”?
如果是前者,我会尽量以史料证明德皇知道多少,做错多少。
作者: swpoker (swpoker)   2014-08-07 09:32:00
资讯不对称+国家社会存在是理所当然预测人类行为就跟预测台风路径一样~变量多到只好选择因为多到只好选择重点~但不能只看到重点
作者: calebjael (calebjael)   2014-08-07 12:45:00
事后诸葛不是“做出好于当时人的判断”也不是“不可以批评前人的行为”﹐而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因此即使在分析史料时﹐“发生”的内容会被肯定为事实而被抬高﹐“没发生”的则不是事实而被刻意忽略。但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对结果的猜测是相对平权的。举例来说﹐事后的我们自然有种种的“理据”来分析马恩河战役“德军为何失败”﹐这就是事后诸葛。但不能将我们这些事后诸葛“总结”出来的“理据”经由忽略其他因素的“简单因果化”将“德军为何失败”变成“德军一定失败”、“不能预先判定出一定失败的都是不智”这样。所以前文中我才会反问“同样事后诸葛来看﹐难道英国参战就很明智吗﹖”或者说﹐对英国来说﹐反正英国在马恩河等前期战役作用也不大﹐为何不等双方僵持时﹐再联手美国出来调停或威胁参战﹐或者等战争后期才加入﹐不也一样可以搞“欧陆平衡”吗﹖为何会“英国要欧陆平衡﹐所以一定会付出身家性命第一时间参战”的结论﹖如果说国家间没有道德﹐那又为何一定是英国骗德国而不是英国骗法国﹖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前提“德军强于法军”可不是一战爆发前的已知必知条件﹐否则七五小姐情何以堪。XD
作者: swpoker (swpoker)   2014-08-07 16:38:00
下面的文也指出当时欧陆大国的资讯都不充足
作者: jonathan836 (魏奇˙安提利斯)   2014-08-07 17:00:00
这篇真想转paradox版XD那边多人连线正夯
楼主: Moreno   2014-08-07 17:00:00
我只想问,不充足到什么地步?影响对英国是否打的判断?
作者: swpoker (swpoker)   2014-08-07 17:50:00
下文:英国是否参战的资讯不充足或模糊到连英国都不知道
楼主: Moreno   2014-08-07 18:10:00
踩比利时算是够明确的触发条件了吧?详细我再翻书归纳,且下篇回文只说是暧昧,我会再理清德国应当知道多少。j大请转XD 战略游戏真的蛮适合这门学科
作者: ppk28 (moonlight shadow)   2014-08-07 22:29:00
这篇写的好 推
作者: roseritter (满城皆带闪光弹)   2014-08-08 01:4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