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子弹与突击步枪革命(中)-剧变与分歧

楼主: MB10   2014-07-20 02:59:08
趁周末赶快来生一下(遮脸
请先看过我上面#1Jna56ow #1JniDQ5x 这两篇
有些小细节部分里面都有提到,我这篇就不再赘述了
承接上一篇,第三种步枪就是Mkb.42、StG.44系列的突击步枪
德国人在39年开始的Mkb计画,已经开始正视全威力弹所带来的问题
空军先行完成的FG42,更是直接发生在眼前的血泪教训
万幸的是,德国人这次总算踏出最关键的一步-削减弹药威力
并做出了突击步枪革命的幕后推手:7.92x33mm Kurz (有"短"之意)
出于后勤条件考量,以及为了能够直接利用现有子弹生产线
Kurz使用与全威力弹(7.92x57mm)同样的口径、同样的弹壳管径
只是截短了弹头(降低重量)与药筒(降低装药量)
减少的装药量使得连续射击时保持精确度成为可能
同时弹头因截短长度而形成的锥形化外观,意外的保证了破坏力以及飞行稳定性
这种威力弱于全威力弹,但是优于手枪弹的新形子弹
被称为中间威力型弹药(Intermediate Cartridge)
(全威力弹的名称,其实也是因为先有中间威力弹这个名词才有的相对称呼)
Kurz研发成功后,德国人顺利推出Mkb.42(H)、(W)两款试作样枪
在试验性的投入东线战场后获得将士广泛回响,证明了这项计画思路的正确性
尽管Mkb计画的命运因为希特勒而曲折起伏,最终仍然得以用StG.44的确定型号投产
轻便的枪身、30发高装弹量、稳定的半/全自动射击精确度、300~400m的射程
半多世纪以来步枪发展所追求的极致目标最终在StG.44上达成
虽然StG.44因为第三帝国的败亡导致服役时间非常短
但无法动摇它开启现代突击步枪革命浪潮的绝对地位:
StG.44是第一款大规模服役、使用中间威力弹的突击步枪
其实,在StG.44之前早已有数款枪型差点成为"第一枪"
在一战后期,法国和沙俄就已经开始弱化全威力弹的试验,甚至造出可行的样枪
法国人推出的Mle 1918 Ryberolle (8x35mm) 还处在性能测试的阶段
就在一战获胜后,被法国军方遵循光荣传统的自我阉割掉了
而俄国人完成的Federov Avtomat (6.5x50mm),是不少人认同的突击步枪鼻祖
尽管因为后勤问题使用日本的6.5x50mm Arisaka全威力弹而受到质疑
不可否认该枪的设计理念已经具备突击步枪的雏形
可惜这款步枪在一战末期少量服役后,便随着沙俄在赤色革命风暴中消失
美国人曾经最接近突击步枪的门槛
美军在二战时使用的M1 卡宾枪使用了特殊的 .30 Carbine弹药(7.62x33mm)
卡宾弹其实和Kurz相同,一样因为后勤考量而迁就于全威力弹口径
可是美国人却没有像德国那样开发出Kurz的锥形弹头
反而很诡异的弄出了类似手枪弹外观的长形圆弹头
虽然威力强于手枪弹,射程和弹头穿透力却非常孱弱
结果卡宾弹虽然符合中间威力弹的定义,却常常仅被当成特殊弹看待
行文至此,全威力弹的绝对优势地位在二次大战后也随之落幕
讽刺的是,突击步枪新理念的出现并没有使步枪发展的道路趋于统一
反而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延续上个世纪的分歧
StG.44崭新概念带给东西方阵营相当大的冲击,两方却作出截然不同的反应
在Mkb.42和StG.44最为活跃的东线战场上,苏联部队在德军的精良火力前付出了惨痛代价
俄国人很快就意识到Kurz的优点,并开发出了他们自己的中间威力弹:7.62x39mm
(此款中间威力弹和Kurz以下都简称短弹,因为都是截短全威力弹)
SKS半自动步枪最先应用了这种型号的子弹,在45年时投入对德战场使用
相较于苏联军中原先使用全威力弹的半自动步枪SVT-40
使用短弹的SKS展现了更为稳定优异的射击性能
遗憾的是,在SKS彻底打响名号成为一代名枪前,二次大战便宣告结束
而它的后继者却是枪械史上最为璀灿夺目的AK-47,Kalashnikov
AK-47承袭了StG.44"使用中间威力弹的自动步枪"的构想
(但是在枪械结构的设计上与StG.44并无太多相似之处)
并且随即成为苏联军队班用火力构成的核心基础
使用的7.62x39mm M43子弹也取代7.62x54mm R成为苏联新一代的标准规格子弹
战后推出的RPD、RPK两代班用轻机枪亦使用M43弹药
此时的苏联步兵班编制已经可以窥见现代步兵班编制的影子
不过7.62x54mm R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在苏联军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有鉴于M43短弹在中长程射击上的不足,苏联依旧保留了使用全威力弹规格的武器
PK/PKM机枪和SVD半自动狙击枪都使用7.62x54mm R,做为排、连级的中长距离支援火力
与华约国家迅速掀起的步兵轻武器大革命浪潮相比,北约国家几乎可以说是毫无反应
当然,这多少和盟军过去在西线战场上与德军对抗时火力并没有明显劣势有关
虽然美军注意到M1 Garand和BAR饱受全威力弹后座力过大之苦
却依然沉迷于陈旧的步枪射程至上主义,而拒绝接受中间威力弹的观念
(我个人是觉得M1卡宾枪虚弱的表现可能也有影响到高层对中间威力弹的看法)
只在7.62x63mm的基础上推出了稍微减少装药的7.62x51mm
这或许也和美军当时的步兵进攻思想有关
有别于德军步兵班以机枪为主轴,"步兵支援机枪"的作战方式
美军更偏重以步兵为突击主力、机枪支援步兵的进攻战术
在这种战术思想下,崇尚单兵个人火力的压制能力也无可厚非
(两种不同战术的结果就是,德军进攻缓慢但伤亡率低,且于防守时非常强势
而美军虽然进攻时攻势凌力且有效率,伤亡率却更高)
和美国人的保守固执相比,英国人这次就很有先见之明
在西线战场上见识到Kurz短弹的作战效能后
英国人马上体认到全威力弹的后座力已经无法适应未来轻武器自动化的潮流
因此开始了新弹药的研发;虽然他们的新计画野心非常大:
英国人期望能开发一种新弹药,然后以此弹药为基础开发一款"轻型步枪"枪系
他们希望这款轻步枪枪系,能够取代英国军中现役所有使用.303弹药的武器
包括李-恩菲尔德步枪、布伦(Bren)和维克斯(Vickers)机枪在内的各式轻重机枪
并且,新弹药必须要在保持和.303差不多弹道效能(也就是威力)的同时
尽可能的减少后座力和枪口闪焰,以维持全自动高速射击下的可操控性
两项7mm口径弹药计画随之而生: .270与.276,随后.270被终止并专注于.276
最后,英国人成功研发出全新规格的弹药: .280 British (7x43mm)
其实这款弹药就是.276且口径未变,但因为不明原因在研发成功后命名为.280
我们仍然可以从公制单位尺寸看出端倪(.280口径的话会是7.2mm)
这款弹药据称在长距离射击测试时,表现出比.303更优良的稳定性
且由于后座力减弱到大约.303的一半,因此射击者普遍反应操控性良好
英国人还以此开发了犊牛式(Bull-pup)的九号步枪(EM-2, NO.9)
该枪就是LA85的前身,且已经符合突击步枪的条件
看起来英国人成功达到了他们充满野心的研发目标,并积极的向北约盟友们推销
当比利时和加拿大都表现出对新弹药的强烈兴趣时,却遭到来自美国的强烈反对
加拿大不得不随后表态,只有在美国采用.280的前提下才会跟进使用
英国和比利时则不断提出各种.280修正案,试图和美国人协调但屡遭拒绝
于是,北约就在美国呛明拒绝使用任何小于.30口径弹药的强硬态度下
不得不将美国开发的子弹正式定为7.62x51mm NATO,做为北约标准规格子弹
且基于美国人"自动射击只是紧急状况下才采取的措施"这种恐龙想法
北约国家就这样很可怕的在二战后,继续推出了一批使用大威力弹的选射步枪(注1)
美国的M14
比利时的FN FAL
大英国协引进的FN FAL,型号编为L1 (注2)
联邦德国(西德)引进的FN FAL,型号编为G1
西班牙的CETME
联邦德国稍后引进并改良自造的CETME,型号编为G3并取代G1(注3)
法国人则在战后就已经自行开发使用7.5x54mm的MAS-49/56半自动步枪
这些步枪就如前文所述第二类步枪一样,半自动射击时表现良好且具射程优势
一但切换成全自动射击模式,就会发生枪口跳动无法控制的惨况
而北约各国的班用机枪也以7.62x51mm NATO为标准弹药
美国的M60、欧洲国家广泛采用的FN MAG(英国型号L7)以及德国更改MG42口径的MG1(注4)
法国人一样先行开发使用7.5x54mm的AA-52,不过后来也引进了FN MAG
50年代是现代步枪发展史的一个分歧点,是全威力弹完全退居二线之前最后的挣扎
但是全威力弹和中间威力弹的争论一直要到越战时才得到验证
美国的M14,在越南的丛林中笨重和枪身过长的缺点展露无遗
而失去了长射程的距离优势,在近距离驳火的战斗下被AK-47狠狠教训了一顿
终于醒悟到犯下多么愚蠢错误的美国人这次反应十分迅速,推出了5.56x45mm的M16
将现代步枪的发展直接推向了下一个阶段:小口径弹时代
注1:
选射步枪(Select-Fire)的意思就是具有选择半自动、全自动射击功能
而这批尴尬的步枪因为其尴尬的定位而被一些人称为战斗步枪(Battle Rifle)
同期间的法国MAS-49和比利时的FN 49有时候也被归在这个范畴
(战斗步枪有时被用在称呼使用全威力弹的半自动步枪上)
注2:
比利时为感谢盟军在二战时解放比利时,FAL向北约各国开放专利不收取权利金
因此获得广泛制造、采用,到80年代小口径步枪兴起为止约制造400万枝
曾被9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军队列装为制式装备,并且在当时很是受到西方雇佣兵推崇
注3:
第三帝国在StG.44的成功后又继续委托毛瑟研发了StG.45(M)
该枪首次使用了滚轮延迟反冲(Roller delayed blowback),但只生产30枝二战就结束
滚轮延迟反冲的设计者Ludwig Vorgrimler后来前往西班牙的特殊材料技术研究中心
并以StG.45为基础开发出了CETME(特殊材料技术研究中心的缩写)步枪
该步枪后来被联邦德国所注意到,于是从西班引进,交给近代鼎鼎大名的H&K公司制造
并且改名为G3 (Gewehr 3),G3步枪也大受欢迎,和FAL有差不多的产量
滚轮延迟反冲的技术后来被H&K广泛运用在MP5、PSG等该厂名枪上
注4:
MG1、MG2、MG3其实大同小异,是将MG42改成7.62x51mm NATO版,后来以MG3为主
MG1是最初开始生产的MG42 NATO版,A1~A5只有细部修改上的不同
MG2则是直接将二战时使用的MG42改装成可射击NATO弹
MG3某方面来说有点最终修订版的味道,1968年正式大量生产
最后一篇过几天奉上,内文可以预告绝对不会太长
以上,希望大家会喜欢
作者: a33356 (Slaanesh's Champion赤卡)   2014-07-20 03:25:00
FN FAL大概是除AK系列以外,20世纪后半段曝光率最高的单兵武器了,只是因为好莱乌的关系,名气没有史东纳系列高
作者: nanshinner (白河)   2014-07-20 03:27:00
用心推
作者: Seiran (它它)   2014-07-20 04:53:00
作者: defenser (☆機械式天秤☆)   2014-07-20 09:13:00
北约有个国家没得到FAL免费授权,叫西德
作者: sdiaa (桂纶镁)   2014-07-20 09:14:00
M1卡宾那类圆头扁头步枪弹 米国民间用得很习惯了~
作者: defenser (☆機械式天秤☆)   2014-07-20 09:22:00
也因为比利时拒绝给西德生产授权,导致西德去西班牙买回由德国人设计出来的CETME步枪,也让FAL从此多了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G3更惨的是多了一个后来居上的枪厂H&K
作者: QuentinHu (囧兴)   2014-07-20 12:22:00
作者: roseritter (满城皆带闪光弹)   2014-07-20 16:28:00
作者: cheng399 (cheng399)   2014-07-20 16:55:00
推 好文
作者: jkdgolden (兼职B-Boy.小鎗)   2014-07-20 23:17:00
推!以前玩COD,AK47和FAL并称走到哪都会踢到的武器...
作者: g3sg1 (ACR入手!)   2014-07-20 23:50:00
FAL因为是德国所以不给授权吗? 结果让人家弄出G3......
作者: defenser (☆機械式天秤☆)   2014-07-20 23:55:00
没错,毕竟比利时被德军闪击亡国的记忆犹新
作者: LUDWIN (暑假已经过完了)   2014-07-21 00:09:00
作者: slcgboy (艾羅米)   2014-07-21 00:48:00
FAL这么开放 台湾可以生产吗???
作者: roseritter (满城皆带闪光弹)   2014-07-21 01:07:00
类似的东西 台湾有M14和57式了
作者: defenser (☆機械式天秤☆)   2014-07-21 16:58:00
台湾有想过仿制,后来拿到M14生产线就作罢了
作者: PsycoZero (彩子 还有零)   2014-07-21 22:25:00
可怜的是日本,为了用NATO弹所以搞了个7.62减装弹结果5.56出来了
作者: LUDWIN (暑假已经过完了)   2014-07-22 00:49:00
索尼表示:这段往事好眼熟。。。
作者: a33356 (Slaanesh's Champion赤卡)   2014-07-22 01:26:00
而且搞出来的7.62步枪奇烂无比...
作者: PsycoZero (彩子 还有零)   2014-07-22 11:25:00
64式还好啦,会解体就是了...
作者: KOYOYO (K.O YO)   2014-07-25 14:09:00
推,写的真好
作者: newtyper (废文无产阶级者)   2014-07-28 14:27:00
推 中间好几把枪都是原本没听过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