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ahabis (HaHaBis)》之铭言:
: 但是, 到底强在哪? 真正的关键是独立的机械化步兵师, 以高速实行战略突
: 穿, 不仅冲破马奇诺防线最脆弱的一段, 并且切断了联军的补给线, 造成在
: 比利时等境内的联军孤立无援, 除了战死/ 逃走之外就只能投降了.
德军强在哪?
德军的强在于‘包围歼灭会战’的战术思想...
何谓‘包围歼灭会战’?那我们就得先提到‘锤鉆战术’...
锤鉆战术就如同打铁方式一样,
以步兵为鉆,骑兵为锤,把敌军当成铁块双面夹击...
这种战术因为能让敌军后方变成前方,造成反面作战的困境,
所以往往具有以寡击众的效果,
例如亚历山大的高加美拉战役(马其顿4万7千人VS波斯25万人)
或是汉尼拔的坎尼会战(迦太基4万4千人VS罗马8万7千人)
‘锤鉆战术’还能细分许多战术,其中最有毁灭性的就是‘两翼包围歼灭战’
代表性最高的当然是坎尼会战,罗马军8万7千人,有7万人被杀或是俘虏,
惨遭绝对的歼灭...
http://youtu.be/wJgKeKJYZss?t=2m35s
然而‘锤鉆战术’的关键当然就是担任铁锤的高机动部队,
不只是要具有机动力,还要有相当的攻击性,
那么铁锤的编制和规模就要相当的庞大,机动性也越受到限制...
到了19世纪,这问题更严重,因为欧洲一连串的军事改革,
让军队膨胀到数十万大军的规模,你要进行包围战越来越困难...
除了拿破仑,1805年的乌尔姆战役,
拿破仑命令旗下20万大军7个军分开快速推进,5天跑了375英里...
包围乌尔姆逼迫奥军投降...
这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没有无线电拿破仑不可能完全掌握7个军的当时位置,
更不用说20万大军后勤该如何补给?尤其是这20万大军还以每天30公里的速度推进...
唯一的办法就是事先就把整个作战规划好,每个部队预定好每天前进的距离,
规划好物资的消耗和补给量...才能在毫无联系的情况下分开推进...
直到了1870年普法战役的色当会战,普鲁士第三军团由陆军元帅赫尔穆特·冯·毛奇
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包围作战击败了法军...
毛奇在这场会战后提出‘作战阶层’的概念...
何为‘作战’?
西方军事把战争分成两种阶层,一个是‘战略’,一个‘战术’,
战略是参有政治因素的军事行为,例如纳粹德国入侵法国、苏联,
美国的‘伊拉克自由行动’,这些都是战略层次,
战术的层次则是在战役的规模,例如爆发三次的德苏哈尔科夫争夺战...
或者是辅基战役...军队的规模大多在军团到师的等级...
而毛奇认为说现在要进行包围战,以战术的层级或是军团的规模已经不可能达成!
你要更高的层级、更大规模的部队,后来的德军将领依照毛奇的思想规划出
‘作战’的阶层和拉高到集团军规模的军队机动...
‘作战’是二战结束前德军才有的军事思想,其他国家并没有这种概念,
所以同盟国并不能作出德国那样惊天动地的包围歼灭会战,...
最好的例子就是‘法莱兹包围战’,
大部分军事学者对于法莱兹缺口的原因专注于蒙哥马利和巴顿的爱恨情仇...
但是根本问题在于包围战的范围和规模实在是太小了,
这让包围部队还没束起封口就已经和德军交战导致推进更加缓慢...
就是以‘战术’层级进行包围战最好例证...
比较起一次大战德军的史里芬计划,就可以知道法莱兹的规模有多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D%E9%87%8C%E8%8A%AC%E8%AE%A1%E5%88%92
这才是‘作战层级’的大规模包围战...
从北端比利时入侵法国,13个军的兵力横跨法国东北1/4领土,
绕过巴黎进行包围战...
这是从普法战争以后德军建立作战思想的实现...
当然也是一个让各国嘲笑的超级大失败...
因为光靠人的双腿和兽力根本不可能做出如此惊人的大规模机动...
别说绕过巴黎,还没到巴黎法军已经马恩河立下防线挡下德军...
史里芬计划宣告失败...
只能说德国人‘包围歼灭会战’的思想太过异想天开,
但是如果有适当科技配合,就能马上变成震撼全世界的军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