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奥包围网
1618年,刚继位没多久的新皇帝斐迪南二世强推天主教政策,引起波希米亚新教军民的反
感,结果发生第二次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皇家使臣被丢出布拉格城堡之外,象征三十年
战争的爆发。
波希米亚起义后邀请萨克森和普法尔茨的选侯来兼任波希米亚国王,前者婉拒,后者希望
借此扩张势力而答应,使新教联盟和皇室进入战争状态。
在开战之初,皇家陆军的战况极差,四面八方涌来庞大的敌军,自身的军力却颇为贫弱。
1618年春,战争爆发之时,奥地利才刚结束南方的格拉迪斯卡战争(又称Uskok战争),不
但有超过四千人部署在亚得里亚海沿岸,皇家陆军的野战兵力也少得可怜─举例来说,正
规骑兵只有两个团,都是为了前三年的战争而建立的。
注:
哈布斯堡家族在克罗地亚的非正规军Uskok形同军阀,而且军纪败坏,常常改行当海盗
,后来威尼斯忍无可忍而出兵进剿匪窟,在1615年和奥地利爆发战争,双方又拉来好几个
盟友。
1618年,奥地利和威尼斯停战,条约同意解散剩下的Uskok,当地由奥地利另派部队驻守
看管,领土未变更。
皇室匆匆扩编陆军,但是仍未能超过叛军。哈布斯堡皇室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足,以至
于很难调用领土内的各种资源,国库也常常赤字连连,因此军力往往不足。
在1618年,新教阵营有几个重要集团:首先是普法尔茨选侯国,以及背后的福音联盟,位
于奥地利西北;再来是臣服于普法尔茨的波希米亚新教徒,在奥地利北方;第三是位于东
方的匈牙利的川西凡尼亚公国,接下来会介绍;第四是…上奥地利、下奥地利的新教叛乱
。
这几个集团的盟主是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五世,他手下的头号大将是曼斯菲尔德(Ernst
von Mansfeld),一位曾经在皇家陆军服役的叛将。曼斯菲尔德是当时德意志最优秀的军
官之一,特别善于兵种协调作战。
波希米亚起义军的重要领袖是索恩伯爵(Jindrich Matyas Thurn),另一位曾在皇家陆军
服役的军官。索恩伯爵是一位虔诚的新教徒,曾经大力支持前任皇帝鲁道夫二世的宽容政
策,但是对新皇帝严重不满,是叛乱的主谋之一。
普法尔茨和波希米亚的陆军和他们的对手并无二致,也是以步兵方阵和胸甲骑兵为主力。
川西凡尼亚公国在三十年战争之初的统治者是加百列(Gabriel Bethlen),又一位加尔文
派新教徒。川西凡尼亚公国是鄂图曼的附庸,加百列在战争爆发后立刻向伊斯坦堡当局请
求参战许可,后者为了削弱奥地利,同意拨款给加百列当军费,又派遣一支兵力到匈牙利
边境,随时准备直接介入。
加百列的川西凡尼亚军(包含匈牙利各地的叛军)有很浓厚的东欧风格,以骑兵为主力,轻
步兵为辅助,善于游击战,但是攻城能力较差,后勤也不好。
在这个包围网中,普法尔茨和波希米亚的野战军力有两万多人,加百列也有一万多人,合
计三万余,超过皇家陆军,这还没计算其他较小的新教起义军。
皇军失利
新教徒在开战后迅速进攻波希米亚境内的亲奥地区,而皇军则意图直扑布拉格,迅速压制
叛乱。
皇军主帅是比夸伯爵(Charles Bonaventure de Longueval, Count of Bucquoy),他是
1571年生的法国人,曾在佛兰德军服役,26岁晋升上校、34岁荣膺将军,可说是平步青云
,于是在1614年被挖脚到奥地利。
虽然比夸伯爵才干不俗,皇军的状况实在太差,缺兵、缺粮草弹药、缺军饷,结果在1618
年秋季向布拉格进军时被索恩伯爵的优势兵力(14,000人)所阻,粮尽退兵时被追击,吞下
败仗,不到万人的皇军就阵亡千余人。
因为比夸伯爵的初战失利,波希米亚境内的保皇派重镇皮尔森遭到曼斯菲尔德攻陷,索恩
伯爵则趁胜追击,孤军兵临维也纳城郊,震动中欧。
盟友奥援
就在这种迫在眉睫的要命时刻,奥地利的盟友送来了救命绳索─而且不是一根,是一大把
。
率先支持皇帝的肯定是教皇,毕竟这场战争至少名义上是为了宗教才打起来的。教皇没有
多少军力,但是可以使用教会庞大的资产进行财务援助。
此外,西班牙的亲奥派继1617年说服政府支持斐迪南二世继承皇位(不过那次和利益交换
有关),成功说服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向普法尔茨开战,并以西班牙看似无穷无尽的财力
金援表兄弟。
在1619年六月之前,西班牙已经给予奥地利三百四十万(3,400,000)枚泰勒银币,有效解
决了皇军的困境。
最后一个重要援助来自大名鼎鼎的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他这时候已经是波希米
亚的大地主和皇军的军官。华伦斯坦的摩拉维亚领地被叛军占领,他于是带着当地的财产
撤往维也纳。
皇室婉拒了华伦斯坦动用地方资金的提议,但是同意由他协助扩军。这是华伦斯坦第一次
以官方名义建构皇家陆军。
1619年六月,比夸伯爵伏击了曼斯菲尔德,这场仗规模不大,但是曼斯菲尔德几乎仅以身
免,留下了大量补给品,其中有一封来自萨伏伊的信,公开了萨伏伊公国对叛军的援助,
后者为了避免开战而同意终止介入。
皇军随后又把一批新兵投入波希米亚,但是反攻失败、伤亡颇重,波希米亚战场陷入僵局
,必须等待进一步支援。
到了八月,加百列已经攻陷大半个匈牙利,包含今日的斯洛伐克首府布拉提斯拉瓦,突破
多瑙河流域的防线,得以进军奥地利,与索恩伯爵会师于维也纳城外,但是波兰─立陶宛
联邦出乎意料的介入了战争。
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在1619年以私人名义派遣被称为Lisowczycy的非正规骑兵近万人前
往匈牙利,回应匈牙利天主教徒的求援。Lisowczycy和匈牙利的皇军残部击败加百列的副
手乔治(George I Rákóczi),迫使加百列回师,孤立无援的索恩伯爵也接着撤回波希米
亚,维也纳的危机遂解除。
这场战役被某些人称为波兰第一次解救维也纳,1683年是第二次。军纪不佳的Lisowczycy
很快就四散,有些保持组织的单位前往奥地利加入皇军,有些成为流寇。
利益和盟友
1619年,西班牙认为只靠哈布斯堡家族作战仍显困难,向奥地利提议拉拢德意志的其他邦
国,并派遣使节协助斡旋和游说,促成了天主教势力的大联合。
经过讨价还价,皇帝允诺把上普法尔茨和选侯头衔交给巴伐利亚,卢萨蒂亚和西里西亚交
给萨克森,换取两国向普法尔茨、波希米亚宣战。至此,加尔文教派已经在外交上彻底失
利,遭到天主教和路德教派的夹击。
蒂利在1619年率领天主教联盟军浩浩荡荡的开进上奥地利,摧枯拉朽般镇压了当地的叛乱
,然后根据上司的命令留下驻军占领该地当抵押品,避免皇帝出尔反尔、不守信用。
到这时候,皇家陆军已经在这一年内增加了五个骑兵团,加上非正规骑兵已达8,167骑兵
,再加上同样得到扩编的步兵达到29,500人,成功镇压了下奥地利、死守住来自匈牙利的
几波攻击,得以转守为攻。
绝地反攻开始
1620年初,掌握匈牙利的加百列和皇帝停战九个月,换取后者承认前者在匈牙利的统治权
利(但是皇帝拒绝承认加百列为匈牙利国王),如此也暂时让皇家陆军可以从匈牙利战场抽
回部队。
仅仅七个月后,加百列自立为王(有表面上的选举,也有圣伊什特万王冠),立刻和皇帝进
入战争状态,之后和战反复,这是后话。
1620年八月,西班牙的佛兰德军在名将斯皮诺拉(Ambrogio Spinola, 1st Marquis of
the Balbases)的总指挥下入侵下普法尔茨,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接连攻克城镇:九月,巴
特克罗伊茨纳赫、奥彭海姆;十月,巴哈拉。这些城镇建造了严密的防御工事,也部署了
守军,却几乎都在交火一两天内投降。
接着,在1620年十一月,皇家陆军和天主教联盟陆军会师进军布拉格(也包含少数其他部
队),和普法尔茨、波希米亚军爆发了大规模冲突。
地点,布拉格外,白山(Bílá Hora)。
闲聊:奥地利存在时间最久的骑兵团
(翻译自Osprey的Imperial Armie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2),听说此书谬误不少
,不知道这部分有没有错误)
1616年,三个连的Dampierre骑兵团建立,团长是Gen Heinrich Dampierre。
1619年,该团又加入五个连,包括尼德兰的300火枪骑兵、奥地利的200胸甲骑兵,由科西
莫二世˙德˙麦地奇大公提供军费。Dampierre仍是团长,该团后来以佛罗伦萨团的称号
为人所知。
1619年,维也纳被兵临城下,该团的一部分(一个胸甲骑兵连、五个火枪骑兵连)驰援维也
纳,六月初进入城中,稳定了城中的秩序和民心。
因为这次的驰援,佛罗伦萨团被给予以下特权:可以在霍夫堡外和维也纳城内奏乐和扬起
旗帜;可以在霍夫堡前的广场布置募兵摊位三天;团内的指挥官可以免费住在霍夫堡,军
旗由皇宫卫兵保护;团内的指挥官可以披甲站在皇帝面前;该团永远不会被解散;除非重
大罪刑,该团成员不会被判处死刑。
1623年,该团被减为三个连。11月,一个连被摧毁。隔年,剩下的两个连和之前曾隶属于
该团的两个连被并为Strozzi火枪骑兵团。
1626年,Strozzi团升级为胸甲骑兵。
三十年战争期间,该团身经百战,团长换过数次。1647年,其团长是Johann De Werth。
1769年,改组为Kavallerie第四团。
1798年,改组为Kurrassier第八团。
1810年,其特权被皇帝许可永久有效。
1867年,改组为波希米亚第八“蒙特库科利伯爵”龙骑兵团。
1918年,随着奥匈帝国灭亡而解散,历史共300年左右。
上述的是最久的一个,奥匈帝国另有两个骑兵团可以追溯到三十年战争期间:
1873年改组的波希米亚第十“列支敦士登亲王”龙骑兵团(1631年建立)
1867年改组的摩拉维亚第十“梅克伦堡─施威林大公腓特烈˙法兰兹三世”龙骑兵团
(1629年建立,1632年射死了古斯塔夫大帝,后来曾解散过)。
不知道大家还知道哪些单位,历史可以追溯到好几百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