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讨论] “中国哲学史”写作

楼主: kuopohung ((风之过客)在场的缺席)   2015-02-18 02:06:00
※ [本文转录自 Confucianism 看板 #1KusgRQU ]
作者: kuopohung ((风之过客)在场的缺席) 看板: Confucianism
标题: [讨论] “中国哲学史”写作
时间: Wed Feb 18 00:21:43 2015
http://www.scu.edu.tw/philos/2004.6.23%A1%E36.25.htm
“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难局
郑家栋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在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的发展中,“儒学”与“中国哲学”是两条既存在张力又在很大程度
上相互交叉、重合的思想学术脉络:一方面,“哲学”成为诠释中国传统思想之一种主导
性的方式,此在大陆学术界表现得尤为突出,至于某些学者谋求所谓以“思想史”取代“
哲学史”,乃是晚近的事情;另一方面,“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又在相当程度上是与建
立“新道统”和“新学统”的文化抱负关联在一起,这可以解释何以“中国哲学史”写作
与“中国哲学”研究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与(广义的)当代新儒学的发展演进存在
某种亦此亦彼的孪生关系──由冯友兰而牟宗三而刘述先,可以说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这样
一条在批判继承的前提下转进、超越的思想学术脉络。
下面的论述主要是针对大陆学术界。我期望以这样一篇文章贺我所景仰的刘述先前辈七
十寿,不致于让人感到离题太远。
一、
拙文《“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发表后引发争议, 无论人们在讨论和争论中表
述怎样的看法,注意到并自觉地思考和反省这个问题,总是好事!而在我看来,问题主要
关涉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哲学”是中
西文化交流的产物,确切地说,是引进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诠释中国思想的结果, 这就出
现一个问题:对于“中国哲学”来说,西方哲学概念及方法的引进是建立了某种不同于中
国传统哲学的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还是建立了“中国哲学”本身?换句话说,抑或中国
历史上本不存在“哲学”这种东西,今天所谓“中国哲学”乃是人们以某种取自欧美的“
哲学的方式”解读中国历史上非哲学的文本创造出来的──如果后一种论断成立,则只存
在“中国现代哲学史”,而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
Chinese
----
该文最初是宣讲于韩国东洋哲学会为纪念韩国思想家奇高峰举办的“奇高峰与21世纪东
洋哲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韩国,光州,2000年9月),后刊发于“世纪中国”网站和
《中国哲学年鉴》2001年号,并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2期)等刊物转载。
迄今为止,环绕“中国哲学之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国内学术界已经主办过多次专题研讨
会,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七、八种人文社会科学类杂志组织刊发了笔谈、专栏等,
报刊杂志和学术研讨会上已发表相关论文逾百篇,《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刊
物都刊发了长篇综述。一时间“合法性”也成为“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一个颇为流行的概
念。甚至于有人断言:“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百年回顾……,是中国哲
学真正走向世界的历史性大反思。”(陈志良《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实际上,说到“反思”,目前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许
多说法,诸如“经典诠释”,“创建中国解释学”(汤一介),“和合学”(张立文),
等等,都是指向同一议题。至少在我看来,这些论述或说法的精髓或实质并不像目前人们
所议论的那样,是着眼于进一步引入西方解释学(或诠释学)来阐释中国哲学,而是主张
回到中国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脉络中寻求经典的解释。“经典”不只是一些可以加以随意处
理的材料,“经典”自身就是内容与方法的统一,解释的前提是必须充分注意到经典内容
的完整性及其与文化思想脉络之间的有机联系。
>
楼主: kuopohung ((风之过客)在场的缺席)   2014-02-18 00:28:00
西方哲学的程度不足,中国哲学是不可能做得多好的,但还蛮多当代新儒家的学者根本没有西哲底子。这篇牵涉到如何理解西哲,以及文化之间的冲击所以我把他转过来
作者: donation12   2015-03-14 07:23:00
曲高和寡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