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订阅集资 媒体产业的救命符?

楼主: sampsonlu919 (欢迎所有球队教训旧金山)   2017-06-17 18:23:30
https://udn.com/news/story/6846/2526177
订阅集资 媒体产业的救命符?
【撰文/李唐峰】
随着数位科技的快速推展以及互联网的无远弗届,传统媒体,尤其是大型实体媒体
如报纸、电视,近年来被网络搜寻巨擘或社交媒体的一波波攻势,打得难以招架。媒
体的未来趋势将如何演变?小型媒体或个人,又将如何在夹缝中生存?
何谓“订阅集资”
“订阅集资”是“群众集资”(Crowdfunding,又称公众集资或群众募资)的一种。
基本上是透过互联网展示、宣传计画内容和原生设计与创意作品,让有意支持、参
与及购买的群众,借由“赞助”的方式,让此计画、设计或梦想实现。
台湾的群众募资以社会行动与音乐人募资等两类为最大项目,因flyingV、PressPlay
(原HereO转型)、啧啧zeczec等募资网站的崛起,近年来蓬勃发展。
有别于传统群众募资的一次性,订阅众集资采行持续性集资,透过被订阅者所制定的
时间(通常是每月)与资助门槛,订阅者可以按照不同的资助级别而获得相等的回馈
,适合持续有小型创作的内容创作者。此外,集资的目标设定在创作者与品牌本身,
使创作者的本身可以被其粉丝所支持,且也能让创作者用更好的作品来回馈给支持者

观察1:“订阅集资”在台风起云涌
今(2017)年3月2日,影音分享龙头网站YouTube上,台湾订阅人数排名在前50名内的
“囧星人”,在订阅集资平台PressPlay上以主打书评的“囧说书”专案展开订阅集资
,短短四小时内赞助金额达到20万元。限量8名的最高额度1,800元方案─能够跟囧星
人“一对一线上聊天30分钟”,更在开放订阅一分钟后就被抢光。
随后“囧说书”的订阅金额一路冲高,超过每月40万元,雄据台湾订阅集资榜首长达
两个月,直到5月中旬才被推出限量实体月刊500份的“阿滴英文”超越。
“阿滴英文”是台湾订阅集资的先驱者,2016年4月25日就展开集资,2017年1月达到
每月20万元后,阿滴除了自己和滴妹外,再扩编5人工作团队,并租下专属工作室,
产制更多英语教学影片。开始展开订阅集资时,“阿滴英文”在YouTube订阅人数为
10万,现在已高达83万,成为台湾排名第10名的YouTuber,每月订阅金额目前超过44
万元。
在YouTube上说书、教英文,便能够全职维生,甚至经营出一个专业团队,外界似乎难
以想像。但讲到“订阅”,其实它并不是个新观念,而是早已无处不在的经营模式。
比方说,订报纸、订杂志就是最传统的订阅行为,而手机门号月租、第四台、线上音
乐、每日鲜奶宅配,甚至租屋也同样都是订阅的概念。
那么,台湾最近这一波“订阅集资”风潮,能为社会带来怎样的价值呢?
观察2:回归创作本质 创作者与读者双赢
在资讯爆炸的网络时代,许多辛苦创作的内容生产者,像是YouTuber、部落客、艺术
家、作家,甚至记者与媒体,不仅很难以从读者或观众上收取应得的收入,也很难从
网络的流量与点击获取足够的广告收益。
为了在生活与创作间取得平衡,许多创作者们不得不接受一些商业案件的委托,甚或
接办置入性行销,不仅耗费自己宝贵的创作时间,也辜负了观众与粉丝的期待。
台湾“订阅集资”发展一年多来,目前每月获得超过10万元以上订阅金额的个人或团
体共有8个。透过这样的模式,这些创作者得以全身心地以自己的专长创作,其中大
多数也能以此维生,不必再无奈地仰赖业务案件。
2014年10月成立,至今经手集资案件金额超过6亿的群众集资顾问公司“贝壳放大”(
Backer-Founder),其创办人林大涵如此解读:“订阅集资有一个很大的核心本质,
就是‘为我的创作付款’。以往一次性集资,有时是诉诸一次性的冲动。订阅集资不
是这样,创作者必须让自己形成‘我的存在就有价值’。现在有这么多创作者开始思
考采用订阅集资,就是希望回归创作本质。”
以“阿滴英文”为例,在订阅集资前的2015年底,YouTube上5万订阅人数只能换来每
月3,000元左右的广告收入,可谓惨澹经营。因此阿滴也认为,订阅式集资比起广告
赞助的模式,可以让创作者脱离starving artist(饿肚子的艺术家)的窘境,而且
也能把创作自由还给创作者。
观察3:订阅集资也是媒体的出路吗?
订阅集资创作者找到专心创作的一条出路,也提供了读者更丰富、多元,更贴近自己
需求的作品。那么,订阅集资也会是未来媒体产业的趋势吗?
或许是,也或许不是。
“或许是”的原因在于,各种支付、订阅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创新,或许终会发展
出崭新、适合媒体的订阅模式或会员制度。
而“或许不是”的原因在于,许多媒体早已采取订阅制,但并没有在这资讯爆炸、网
路龙头抢占绝大多数利益的时代,起到救亡图存的功效。
从事多年媒体观察的美国资深记者Frederic Filloux,在其担任编辑的媒体观察网站
Monday Note上就表示,媒体的付费订阅模式现在还太老旧、太缺乏想像、太跟不上
时代,只能按日、按月、按季或按年计费,他直说:“与隔壁音乐产业相比,‘用户
至上’的想法在媒体界仍然滞后。”
因为相形之下,喜爱音乐的人可以买单首、单碟、单歌手的音乐创作,可免费收听但
有插播广告的电台,也能成为订阅会员收听无广告的内容。在音乐产业中,使用者的
任何需求,几乎都能得到不同的方式满足。但在新闻或媒体产业,却还见不到这类的
订阅制、会员制、打赏制,以及简单、多样、快速的支付方式。
长期观察“科技趋势与商业策略”的《有物报告》电子报创办人周钦华就指出:“台
湾并不是没有付费的观念,重要的是台湾在这些工具上有很多限制,没有工具,就没
有习惯、就没有可能性,会错过很多商业模式。”
很难仰赖纯广告维生的媒体,走上以订阅制或订阅集资维生的道路,或许是扭转颓势
第一步。但可以想见的是,还有一段长路要走。当然,这也表示,更多的可能性正在
远方等待着,只是我们还没准备好。
本文摘自《看》杂志第179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