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白话点, 也就是你是top也会撞到头的意思, 并没那么励志的努力就会有你的位置. 市场
: 职缺与薪水的决定, 主要是来自于预算还有HR(budget+headcount)这公式, 没有就是没有,
: 哈佛或硅谷来也一样, 特别是大公司更是标准化, 找一个100分来一个150, 也不会x1.5,
: 就是这样机械化填格子罢了, 没那么多复杂的道理, 而很多人资或主管也没思考那么多
: 所以格子越来越小, 但你越来越大时, 就会发生装不进去的情况. 不是这个内容物不好,
: 而是这整个格子的底盘根本就不够深厚. 这就是台湾隐藏在低薪背后的真正问题. 很多人
: 常讲的一些商业励志话 (只要有实力, 人脉, 努力xxx...等) 是没错, 但是当你遇到这种
: 限制问题, 那些实力人脉努力, 如果不能扩张格子的话, 也只是在聊天而已, 这样的比喻
: 希望有表达到, 但并不是否定努力向上的态度, 那是一定要的基本态度
: 所以就在格子变小变少, 还有生存者偏差下加剧了这天花板的下降. 我认为如果对自己生
: 涯有打算, 要尽早面对这个事实 (包含学生) 而不是乡愿的跟随商业书那套直线脑思考.
: 具体突破方式我之前有提过些, 除了尽早了解自己专长领域是基本外, 还要知道这块在台
: 格子分布状况, 够不够多 (平均的人), 够不够大 (前段的人), 随着研究就会越发现很多
: 在喊的"趋势"与格子根本是两回事, 甚至还成反比. 也会对很多议题背后目的到底是什么
: 有更深的了解, 进而做出判断
: 感谢分享, 在此做点抛砖引玉, 也希望能吸引到强者分享不同角度的思维与经验
这篇算是近年来发中年文里面,有自己深刻体会的文章了
只是有些时候还是得提,见山不是山...这个盲点很多人还是搞不懂。
稍微写一下好了。
30岁前后大家还会想要拼实力,技术力
但问题是你的实力跟技术力通常在28岁前后就只剩下边际效应
也就是所谓的拖尾速阶段,一到了35看似有点成绩,问题也是最容易阵亡的时候
理由:你会老,年轻人也会大。
年轻的时候被年功制限缩,老的时候还来不及摆老就等著被公司盯上。
如果你过了30岁现在还在想格子的问题。
那我可以告诉你,你的格子会绑死你自己。
当然你有提到台湾僧多粥少的状况,这点是完全正确的。
问题点在于你怎样为自己创造有利的环境。
这件事情我每次在这个版提到的时候都会被一堆小朋友笑
前几天我看赵立新的微博里的一段话整个大笑。
这大叔真的是有历练的人,一股脑就把我脑袋里下半我说不出来的话都讲完了
机会总是给没有准备的人,给了也没什么用。
有准备的人都自己创造机会,不需要等。
老说自己准备好了就是差一个机会的,多半是诳语。
回到问题本身,怎样去破解这个局。
技术本身是你的根基,重点是做转型,提早做准备
而且要考虑的不只二转、还要三转、四转
你要看你上面的格子,那就只能看小范围的区域,你有能力二转三转
自然就会有多的格子跟应用可以扩展你的视野
其实在老外的想法里面,他们非常注重所谓的Diversity
套句现在火红的人工智能来解释的话,会有很有趣的发现。
你在最佳化的过程里面你再怎么做下去,就会落入所谓的区域最佳化区间
结果就是你在这个区域里面虽然是最好的,但不是全面性的最好
因为你看到的只是这个区块
要怎样跳出这个区块,就要靠所谓的outliner
也就是把一堆以前不会考虑,甚至是超出范围的场域列入演化的种子范围
这样才有机会跳出你本来的范围,稍微看到全域里面的解。
同样的,在职场里面的Diversity也就是会把一些本来不是这个领域
不同资历,不同经验的人凑在一起
借由不断的讨论与碰撞,激起更大的火花在职场里面。
我想大概就简单解释到这边
希望我这篇文发下去不会跟以前一个晚上不到就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