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道家与佛家之差异(有奖征文,见本文顶处)

楼主: GETpoint (掷雷爆卦)   2016-09-17 12:50:30
※ 引述《WEINUO (行人)》之铭言:
: 我只是补充我的想法~
: 顺便推荐一下八卦板有篇在讲台湾“民间信仰与佛道教”的文章,作者是ga037588
: 有兴趣可以去搜搜,关键字就是引号内
: 大概内容是因为历史与当时统治者的关系,道教与佛教在台湾又进化成一种新的形态,
: 这也影响了后来民间对道佛二教的认知
: ※ 引述《ilanese (坐听无弦曲)》之铭言:
: : 标题: Re: 道家与佛家之差异(有奖征文,见本文顶处)
: : 时间: Sat Aug 27 21:24:15 2016
: 佛家说的我执,道家视佛家说的“我执”为外物之一。
我的流派会倾向以大圆满的主张和弥陀净土的特质来解题。
事实上弥陀净土与大圆满就连当时的佛学僧团也是不见容的,常乐我净的中心思想完全与
佛陀授与声闻的[苦空无我]背道而驰,就连阿难尊者也没办法参透[弥陀净土无须弥山]的
禅机。
《佛说大阿弥陀经》CBETA 电子版No. 364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6/T12n0364.pdf
独无须弥分第四十一
  阿难闻佛所言。则大恐怖毛发耸然。复白佛言。非敢有疑于佛。所以问者。以他
方世界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皆依须弥山而住。彼独无此山。恐佛般泥洹后。有来问者
无以告之。故以问佛。佛言。他方世界第三炎摩天。上至第七梵天。皆何所依而住。
对言。自然在于空中。佛言。彼刹中无须弥山。其四天王与忉利二天。亦复如是。天
人行业果报不可思议。其诸众生住行业之地。亦不可思议。
佛道两家对于常乐我净的成就向往是一致的,而主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是共同前行与
加行,问题只剩下五智五蕴的见地与成就。
接着要引用的经典是大圆满法的主要教授愿文:
《普贤王如来祈祷能显自然智根本愿文》
http://bud-yamola.blogspot.tw/2011/06/blog-post.html
“五毒惑炽盛,五毒业无间,故众生迷基,即无知无明,由佛发愿力,皆自知自心。”
“其俱生无明,是无知险处,其分别无明,即自他二执,俱别二无明,俱众生迷基,
由佛发愿力,生死诸有情,无知黑暗消,二执妄识净,了悟自心性,”
经中接着提到普贤王如来转识成智的殊胜大愿:
“由佛发愿力,令贪心有情,欲念不须断,贪著亦勿取,内心自舒缓,任持觉悟地,
转分别成智。”(对治恶鬼道)
“由佛发愿力,令慢心有情,自心自然住,任持觉悟地,平等原智得”(对治天人道)
“由佛发愿力,令斗争有情,不起怨仇心,任持觉悟地,得无碍业智。”
(对治阿修罗道与地狱道)
“由佛发愿力,令诸痴暗者,现了明了念,得无分别智。”(对治旁生道)
类似的本智具足论也出现在另外两部经典中:
楞严经有提到如果能视之力本不存在,就算因缘具足也没办法看。
金光明经提到的鼓声喻同样呼应了如果能听之力本不存在,就算因缘具足也没办法听。
接着比较弥陀净土和洞天福地可知其根本差异为何:
最显著的差异是佛教的心摄大千与誓愿庄严为成就净土之核心与究竟;
道教的洞天福地则是倾向明点论:
明点是人身中生命能量的凝聚点,是生命、精神之精华。
明点分四类:物质明点(精液)、风明点(气)、咒明点(咒)、智慧明点。物质明点是
贪烦恼的产物,属于无明;风及咒明点属下三部密续所有,而智慧明点为无上密二、三灌
修法所有。
智慧明点又分两种︰红、白明点。白明点是精之净分,红明点是血之净分。
白明点主要位于头的顶部(中脉顶端)──此处是白色精液之净分产生的地方。含五大,
尤其以水大为主。
红明点主要位于脐部(中脉下端)──此处是血液之净分产生的地方,也是身体热量的根
本,证得拙火的基础。含五大,尤其是火大为主。
明点亦有粗、细之别,位于中脉上心轮中央的是细明点,而流通在其他脉中的是粗明点。
当这些明点融化并流经各脉时,就会生起乐的觉受。
中国传统哲学在此有明确的指称
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
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
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
仁之思也清,精则察,察则安,安则温,温则悦,悦则戚,戚则新(亲),新(亲)则
爱,爱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仁。
智之思也长,长则得,得则不忘,不忘则明,明则见贤人,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形,
形则智。
圣之思也轻,轻则形,形则不忘,不忘则聪,聪则闻君子道,闻君子道则玉音
,玉音则形,形则圣。
“圣之思也轻”。思也者,思天也;轻者尚矣。
是以有正气论出: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也因此声闻之究竟并无[创生净土]之累,进而与道家金仙罕有所别;皆以无我逍遥为解脱

但是一旦入道于登地菩萨之位,整个基道果位出现大翻转!
[当以救拔一切如母众生为究竟。]
所以在弥陀净土可以发现[大乐当以不恼害有情为顶严],这可以在净土经卷中查考而知。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6/T12n0362.pdf
。诸菩萨阿罗汉。中有但欲闻经者。中有但欲闻音乐者。中有但欲闻华香者。有不欲
闻经者。有不欲闻音乐声者。有不欲闻华香者。其所欲闻者。辄即独闻之。不欲闻者
。则独不闻。随意所欲喜乐。不违其愿也。浴讫各自去。行道中有在地讲经者。诵经
者。说经者。口受经者。听经者。念经者。思道者。坐禅者。经行者。中有在虚空中
讲经者。诵经者。说经者。口受经者。听经者。念经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经行
者。未得须陀洹道者。即得须陀洹道。未得斯陀含道者。即得斯陀含道。未得阿那含
道者。即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罗汉道者。即得阿罗汉道。未得阿惟越致菩萨者。即得
阿惟越致。各自说经行道。悉皆得道。莫不欢喜踊跃者也。
因此个人主张道教尚清净正气,而佛教则以心摄大千暨圆成根本誓愿为判教法。
: 可以参考庄子的逍遥游,清代的经学家王先谦的《庄子集解》:
: “顺事而不滞于物,冥情而不撄其天,此庄子养生之宗也。”
: 意即顺着事物的自然之理,不被物所拘泥;忘去情感的悲欢不齐,而
: 不违反天命,这是庄子养生的宗旨。
: 注:王先谦的名声有褒有贬,这边就不讨论此人作风
: 当然如果把忘我,只解释成是忘掉身体
: 那又会和中阿含经 中阿含因品大因经第一中
: 佛陀对阿难解释十二因缘为何看起来至浅,但其实甚深的原由
: 相呼应
: 说道家的忘我后与道相合,视成是我执扩大成万物合一的大我观,
: 这听起来有点像
: 某些小乘佛教徒瞧不起大乘佛教徒,某些大乘佛教徒也瞧不起小乘佛教徒
: 道释儒自古以来,三教互相会嘲笑对方,也是常有之事
: :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
: : 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 :   用这种看法来看待的话,惠能大师岂不是要哭哭了。
: 讲到佛教的宇宙观(或称世界观),就要提一下华严经,有很完整的描述
: 有听过道家也有类似的宇宙观
: 四禅天,四空定,可以视做自身心性与之相感应,只算是修行过程的副产物
: 道家也有类似的用词,像是玄幻小说用到烂的的筑基,结丹等等
: :   道家甚少对入定作出定义来,以我看到的资料,顶多就是“无念”二字,也没
: : 什么太多解释。
: :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六祖坛经.般若品
: : 第二》
: :   惠能大师对“无念”的解释,我觉得倒也不错就是了。
: 全句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 比较建议全句一起看。
: 佛家讲成住坏空,凡缘起之物皆会坏灭,所以说是无常
: 佛家讲三身,报身,化身(应身),法身;
: 前二身是随顺因缘或愿力而显现,故有生有灭,法身则是不生不灭
: 佛道两家对修行(自证)的切入角度不同,结果是一样
: 至少我目前看到有佛家的人在读道藏,道家的人也会读佛教三藏
: 应该是互相认同吧。。。。。
: : 道教里较严格的神仙分类是“先天神”和“后天仙”。
: : 神是先天气所形成,凡人不可学。
: : 最著名的是三清,《道德经》里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 ”的经文片段影响了道教一炁化三清的神学理论。
: : 成仙则是一般人可以达成的。
: : 如果是由道教的观点,佛教的佛是大罗金仙,算是仙里最高等级了。
: : 至于道教并没有“创造神”,只有“管理神”,因为宇宙的一切是由道所化
: : 成的,包括先天神。玉皇上帝算是等级最高的管理神了。(但在道教的神祇体系
: : 里,至上神是三清里的元始天尊。)
: : 要成仙,可以自力达成,但理论上也可以完全依靠他力(例如:吃仙丹。问
: : 题是真能成仙的仙丹难得,吃了会中毒死翘翘的倒是一堆~~ XD)
: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