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向度看一中与台湾主体性追求◎薛化元( …

楼主: murphys (YES TAIWAN !)   2004-07-30 12:14:42
【一中政策系列四】从历史向度看一中与台湾主体性追求◎薛化元。
台湾日报 2004.7.30
就战后台湾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无论是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是国际上所谓的“
一个中国”政策,虽然主张有所不同,但是却都严重影响台湾本身的自主发展空间,更不
用说是在台湾建立一个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的主权国家。这样的陈述当然呈现了过
去的国际现实,不过,当国际政治舞台越来越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中华民国做为
中国的代表,特别是认识到此一适时的人越多,台湾内部对本身主体性的追求,甚至主张
台湾必须作为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的主权国家的呼声,也随之日渐受到重视。
1971年重要转捩点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1960年代,廖文奎、廖文毅及彭明敏等人,针对台湾
如何建立一个主权国家有不同的论述。但是一方面在国民党当局的高压统治下,当时在台
湾内部鲜为人知,另一方面,现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吞的威胁并不迫切,也影响了台湾
主体性思考的发展。
不过1971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捩点。当年10月25日联合国通过阿尔巴尼亚的提案,由中
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继承”中华民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中华民国作为中国代表
的主张,在国际舞台遭到前所未有的挫败,而且逐渐成为台湾内部的“迷思”(myth)。
相对地,无论原本对中华民国统治台湾的看法是否相同,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取得
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地位,只要主张台湾不应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就必须思考台湾主
体性的意义。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原本支持中华民国“民主反共”的雷震以国际情势日益
恶化,基于对“一个中国”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知,深恐台湾在国际社会失去中国代
表权的中华民国统治下,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领有台湾的合法性依据。为了避免此一
生存的危机,1972年初雷震便以成立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的“中华台湾民主国”,
作为维持台湾主权国家地位的方策。
与雷震几乎同时,台湾基督长老教会也展开了对台湾主体性追求的论述。当时有些国
家主张将台湾归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有人主张由台北跟北京直接谈判。长老教会在“
对国是的建议与声明”中指出:前述这些主张基本上已出卖台湾的人民,因此决议反对任
何国家罔顾台湾地区一千五百万人民的人权意志,作出任何违反人权的决定,并强调台湾
人民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这篇1971年12月底正式对外公布的文献,也是国民政府统治
台湾以来,台湾内部第一次公开要求住民自决。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森访问中国 ,
发表“上海(联合)公报”,正式提出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来关系发展的架构,而在
此一架构中“一个中国”政策已然浮现。
长老教会振臂疾呼
1975年福特总统预定12月访问中国,依据“上海(联合)公报”推动关系正常化。在
此一背景下,11月18日台湾长老教会常置委员会进一步通过“我们的呼吁”。除在前言中
表明“坚持国是声明的原则与信念,一再主张任何世界强权不得宰制我国家之命运。
唯有我们自己的人民才有权利决定自己之命运”。对内则强调必须“促进居住在台湾
人民的和谐与团结”,主张“面对当前困难局势”,应该使人民“享有权利与义务平等之
机会”,以“消除省籍党籍之差异,不应存在彼此之优越感”,也要求政府“采取有效措
施以保障人民之安全与福利”。
1977年8月,长老教会基于美国即将于8月22日由国务卿范锡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讨建
交事宜,接续而来不仅是“美国与台湾断交”的问题,接续而来还有“第七舰队撤离台湾
海峡”,不再协防台湾的问题,在此一危机之下,长老教会总会在讨论如何提出宣言因应
时,认为只是延续“对国是的建议与声明”以来的住民自决的要求是不足的,有必要进一
步表达“台湾人民的意向”,“要求台湾独立”。
独立呼声渐明朗化
8月16日, 长老教会对外发表著名的“人权宣言”。透过此一声明,长老教会向美国
卡特总统、有关国家及全世界教会表示:在“面临中共企图并吞台湾之际,基于我们的信
仰及联合国人权宣言”,坚决主张“台湾的将来应由一千七百万住民(按当时的人口)决
定”。同时“促请政府于此国际情势危急之际面对现实,采取有效措施”,使台湾成为“
新而独立的国家”。在戒严时期、动员戡乱体制下,长老教会的公开主张,走在政治运动
的前端。
1970年代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的“一个中国”政策成为国际舞台的主流,为了避
免台湾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吞,台湾主体性思想在台湾逐渐发展,要求成立独立于中华人
民共和国之外主权国家的主张,终于明朗化。如此,势必冲击动员戡乱体制的网络,挑战
国民党当局的“基本国策”,也必须面对沈重的政治压力。在某种意义上,打压台湾发展
的“一个中国”的政策,或许正是此一时期追求台湾主体性思想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作者为政大历史系教授) 2004-07-30【台湾日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