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6022
中研院公布400年前《漳州话词汇》:17世纪的人怎么讲闽南语?
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昨(14)日于研讨会中公布一份距今约四百年、厚达千页近两万
字词的《漳州话词汇(Vocabulario de la Lengua Chio Chiu)》的研究成果,堪称本世
纪明代闽南话史料发掘最重要的发现。透过手稿中的拼音符号,“听到”十七世纪在马尼
拉及北台湾闽南人的语言。
由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国立清华大学、西班牙巴塞隆纳大学Pompeu Fabra及塞维亚
大学(Sevilla)组成的研究团队前往西班牙与菲律宾等地档案馆,搜集、整理十六、十
七世纪中有关台湾与中国的西班牙史料,并建构数位史料数据库。
近两年来也陆续前往马德里、塞维亚、巴塞隆纳等城市找寻古闽南话的词典或古籍。几经
努力下,终于在马尼拉寻获《漳州话词汇》手稿,,一窥当时闽南人的常民生活。
透过这部十七世纪初期编纂的《漳州话词汇》,我们能得知当时漳州移民的日常词汇,以
及词汇背后的生活点滴、地理知识,增进我们对台湾早期闽南移民的认识。
例如台湾常见的毒蛇青竹丝,在手稿中写为“竹系蛇”,西班牙人编译为“Vibora”(意
为毒蛇);萤火虫写为“火金星”(Hue Quion Che);今日使用的“洗门风”(Sey
Muy Hong)一词,400年前的闽南人就已经在使用;清代台湾糖廍的制糖术语“漏尾糖(
Lau Bue Tung)”,亦早在明末时期便被西班牙人编进词汇中;闽南人用的脏话,也能在
字典中看见。
研究团队之一的清华大学历史所副教授李毓中表示,这份厚达千页的《漳州话词汇》,原
本被标注为没什么价值,但仔细研究,却发现是明代闽南话史料的重要参考资料。
研究团队指出,当时西班牙人到东南亚发展贸易,吸引数以万计的闽南人到菲律宾马尼拉
谋生。西班牙神职人员为了传教,请当地人协助翻译,《漳州话词汇》就是一个重要成果
,里头有西班牙文、汉字、漳州话拼音的比较。
透过《漳州话词汇》,可以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李毓中举例,闽南人习俗中,会要求犯
错者拿着牌子在市场旁边道歉,即“洗门风”就明确记载了“Sey Muy Hong”。
李毓中说,当时西班牙人大概不能理解“洗门风”的文化情境,但西文解释仍算清楚,指
“洗门风”是为了恢复该人的名誉。
中研院台史所长谢国兴表示,《漳州话词汇》收录的“洗门风”,可能更接近闽南人原始
的习俗,与现在年轻人说的“洗门风”意义有差别。
谢国兴解释,洗门风最初是从道德观念来的,例如当时女生嫁到夫家后,被发现不是处女
,会要求女方家公开为道德瑕疵道歉,借此洗清门风,也就是《漳州话词汇》所记载的恢
复名誉。
如今台湾人说的“洗门风”,则较接近公开羞辱的意思,谢国兴推测,可能与“洗面”一
词混淆。透过史料重现,可以了解语言发展的脉络和转变,相当有意思。
李毓中表示,以往的史料只有西班牙语和闽南语拼音,如果当时记录者音没有抓准,几百
年后的研究者很难弄清楚是什么意思。《漳州话词汇》可贵之处在于有汉字,部穿越时空
的“录音笔”: 西班牙殖民时期新史料发表(分还有官话对照,更能还原当时的例子。
有趣的是,虽然《漳州话词汇》是给神职人员用的,但里头也有许多脏话,例如“奸你母
”。李毓中说,可见宣教士也很想了解常民生活,至少被骂时,要知道是什么意思。
穿越时空的“录音笔”: 西班牙殖民时期新史料发表(中研院)
16世纪的台湾,是西方列强竞逐的焦点之一,西班牙、荷兰人都曾占领过一部分,不过当
时他们并不称呼台湾是“台湾”。研究发现,荷兰人普遍用“大员”一词代指台湾,词源
来自今台南市安平区,荷兰人筑的热兰遮城一带。
1571年西班牙人带着美洲白银来到菲律宾,吸引了数以万计的闽南人前往马尼拉谋生,而
后透过闽南人的贸易网络与资讯,西班牙人获知称为“北港”(Pag Cang)的台湾,以及
岛上“鸡笼”(Quey Lang)、“淡水”(Tam Chuy)的相关资讯,并在1597年画下世界
上第一张艾尔摩沙岛(Hermosa,即台湾)的完整地图,图上便注记着鸡笼与淡水港。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员陈宗仁幽默地说,云林人不用太高兴,此“北港”可能是指在北边
的港口。现在的北港镇,名称则来自于“笨港”,两者关系不大。
研究团队推测,当时西班牙人应该是从东南亚华人口中,获知被称为“北港”的台湾,以
及岛上的鸡笼、淡水等资讯,后来主要占据区域也是在台湾北部。这和荷兰人最早活动于
台南一带不同,对台湾也有不同的称呼。
西班牙人为了前往福建传教,便透过在马尼拉的闽南人协助编译相关的闽南话书籍,最重
大的成果就是《漳州话词汇》。
该语汇中“鸡笼、淡水”词条,西班牙文写道:“艾尔摩沙岛上,西班牙人所在的土地”
(Tierra de Isla Hermosa ado estan los españoles),得以证明手稿制作于西班牙
人殖民北台湾期间(1626年至1642年间)。比起1711年开始编辑的康熙字典早了近百年,
同时也是目前寻获十六、十七世纪闽南话词汇文献中,词数最多且内容最丰富的,甚至有
三分之一的词汇同时注记当时官话的拼音。
先前曾公开发表有关漳州话语言史料,最著名的是已故大汉学家龙彼得(Piet van der
Loon)寻获的《漳州话语法》(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总共约六十页,介绍
近两千个字词。此次找到的《漳州话词汇》,蒐罗的字词数是前者的近乎十倍,也因此更
能完整地建构一套早期台湾闽南移民语音的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