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澎湖褒‧金门歌‧马祖谣

楼主: CCY0927 (只是个暱称罢了)   2017-06-08 02:18:25
http://www.peoplenews.tw/news/d0c98400-39cf-4052-a2f8-7f6ff8184194
【专文】澎湖褒‧金门歌‧马祖谣
文/简上仁(词曲创作、演唱家、台湾音乐文史工作者) 2017-06-05 21:17
台湾的离岛澎湖、金门、马祖,或因地处偏远,人烟稀少又严重外移;或因画为军事管
治要地,朦上一层神祕薄纱,过去很少人关注当地曾产生、流传什么的歌谣。实际上,
咏歌是人类的天性,任何地方在不同时代,都会产生一些吟诵的唸谣或歌唱的曲调。
本文将分别就澎湖、金门、马祖三个离岛,介绍她们具代表的歌谣,也让我们透过歌谣
来认识当地的风土民情、经济生活、历史人文与社会现象等。
■澎湖褒歌代代传
讲到澎湖的歌,一般民间大众熟悉的是华语流行歌〈外婆的澎湖湾〉(词曲/叶佳修)
及台语流行歌〈澎湖恋歌〉(词曲/詹雅雯)等。实际上,移居澎湖的福佬先民,他们
开拓澎湖的时间比台湾还要早约四百多年。他们承继了汉人以“四句联”四句七言诗体
,寓歌唱于工作之中的习惯,从过去的农渔社会到现代的发展观光,澎湖人在生活中,
一直传诵著表达他们的情感、思维与价值观等的“澎湖褒歌”。
“褒歌”,在不同地方有“对唱”、“激歌”等不同称呼,是一种韵文歌谣,通常是套
用〈山歌仔调〉〈挽茶相褒调〉或一些说唱、歌仔戏的曲调,如〈七字仔调〉、〈五更
鼓调〉、〈都马调〉或〈吟诗调〉等来歌唱;有些人则顺着褒歌歌词的语韵,以吟诵的
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情趣。
澎湖是由四面皆海的岛屿组成,岛民的生活以渔捞为主,褒歌的内容自然与海洋密不可
分,传唱着讨海生活的艰苦与无奈,如〈一只小船过西流〉:
一只小船过西流,海水软软激涌沟。
Tsit-tsiah sio-tsun ke-sai-lau, hai-tsui nng-nng kik-ing-kau。
想着讨海就欲哭,出帆伫时回咱兜。
Siunn-tioh tho-hai tioh-boh-khau, tshut-phang ti-si hue-lan-tau。
(摘自澎湖褒歌网站,口述:许祖曰)
“西流”是澎湖四大急流之一,急流加上暗礁与浮石,使得这里的海难频传;在帆船时
代的渔夫,经过此处无不胆颤心惊、备感煎熬。这首褒歌,道出澎湖讨海人为了生计,
冒着生命的危险,苦不堪言。
澎湖的土地普遍并不肥沃,大多田地只能种植花生、甘藷等杂粮,农家收入相当微薄。
许多农家早出晚归辛勤工作也只能勉强糊口,不敢奢望出人头地。久而久之,这些种植
花生、有苦难言的农夫们,也在苦中作乐,吐出闷置于心的心情感受:
手掼监篮揙涂豆,想着艰苦目屎流;
Tshiu-kuann kann-na phian-tho-tau, siunn-tioh kan-kho bak-sai-lau。
坐踮园内就爱哭,底时艰苦会出头。
Tse-tiam hng-lai tioh ai-khau, ti-si kan-kho e-tshut-thau。
(摘自澎湖褒歌网站,口述:薛杨腰)
早年,澎湖人普遍贫困,小孩子也得到海边采蚵,以补贴家用。然而,天有不测的风云
,有时到了海边才发现海水变浊,找蚵、采蚵确实不易。这时,采蚵小孩心里十分惶恐
,担心因采不到生蚵而遭父母苛责而畏于回家。心想一回去,一定会面临比小鸡、小鸟
遭受鸱鸮掠杀还要惨的结果。薛杨腰老太太就曾诵出这般现象的褒歌:
手掼监篮欲剖蚵,去彳各海边水浊浊;
Tshiu-kuann kann-na boh-phua-o, khu-kah hai-pinn tsiu-lo-lo。
惊父惊母毋敢倒,较惨鸡鸟惊麻鸮。
Kiann-pe kiann-bo m-kann-to, khah-tsham kue-tsiau kiann-mua-hioh。
(摘自澎湖褒歌网站)
澎湖民风一向朴实,承袭著传统的保守习俗和观念,尤其对于女性婚前行为的规范特别
严格,而婚前生子更是天下大事。因此,有些卫道之士,乃透过褒歌,以借用二景言二
情的四句联结构,规劝姑娘婚前行为要有分寸,而且语带嘲讽:
灯楼个水半咸汫,龙虾出世倒退行;
Ting-lau e tsui puann-kiam-tsiann, ling-he tshut-si to-the-kiann。
袂前嫁翁先有囝,若是嫁翁囝会行。
Bue-tsing ke-ang san-u-kiann, Na-si ke-ang kiann-e-kiann。
灯塔,在澎湖、恒春,因其高耸如一座大楼,民间皆称之“灯楼”。照顾灯塔的管理员
,平时饮用淡水,不足时,暂以海水替代,因此“灯楼个水半咸汫”。龙虾初出生时,
总是向背后而行,村民以“倒退行”,来暗示婚前生子就是行为规范的背道而行。
一欉好花在城顶,这阵花开当咧清;
Tsit-tsang ho-hue tsai-siann-ting, tsit-tsun hue-khui tng-the-tshing;
共娘讨花娘毋肯,花谢送君无路用。
Kang-niu tho-hue niu-m-khing, hue-sia sang-kun bo-lo-ing。
褒歌,常以“你来我往”的对唱形式为之,对答中常彼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保持着
君子之争,并带几分谐趣。以下是女男之间,直问直答的对唱“褒歌”:
女:恁个褒歌即尔会,问恁台湾几条溪;
Lin-e-po-kua tsiah-ni-ue, mng-lin tai-uan kui-tiau-khue.
男:台湾溪水毋免算,问汝目眉几枝毛。
Tai-uan khue-tsui m-bian-sng, mng-lu bak-bai kui-ki11-mng
(摘自澎湖褒歌网站,口述:钟祖弁)
近些年来,有心人士对澎湖褒歌,不只积极进行采集与整理工作,甚至鼓励大家从事新
褒歌的创作。一向不余遗力致力于田调采集与整理编撰的洪敏聪老师,甚至以身作则,
以关爱海洋生态为题材,劝导民众不可有“炸鱼”的恶行,否则不只破坏生态,不小心
也可能炸断自己的手脚。
炸鱼实在真夭寿,破坏生态佮地球;
Tsa-hu sit-tsai tsin-iau-siu, pho-huai sing-thai kah te-kiu;
炸了折跤搁折手,严重连带性命休。
Tsa-liau tsih-kha koh tsih-tshiu, giam-tiong lian-tai sinn-mia-hiu.
(摘自澎湖褒歌网站,创作:洪敏聪)
■金门唱出金门调
金门自古在民间传诵著〈十二碗菜〉、〈十二烟花〉、〈手指歌〉、〈手巾仔歌〉〈博
缴歌〉、〈火船歌〉等歌谣,及〈白鹭鹭〉、〈一放鸡〉等与台湾本岛不尽相同的童谣
。但因当地属于特殊的军事管治区,加上早期对乡土文化的疏于保存与发扬,大部份的
传统民谣都已流失殆尽。
1987年解严后,台湾社会民智渐开,自主意识逐渐提高,许多少数族群或小地方的人们
,也纷纷为自己的族群或在地文化付出心血、贡献力量。而近些年来,金门的子弟也为
发扬在地精神,用金门语腔来创作金门的在地歌曲,其中。李子恒及陈庆良,就是最具
代表性的人物。
李子恒,1957年生,金门琼林人,知名的音乐创作者,1980年以〈秋蝉〉一曲荣获金鼎
奖并享誉歌坛,其后又分别于1993年及2009年,以〈牵手〉和〈成长〉获得第5届及第
20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1999年,李子恒应金门县政府的邀请,为金门文化节“烽火
岁月番薯情”的活动创作主题曲〈番薯情〉。这首词曲俱佳,不但传唱于金门,地位更
胜县歌,是海外金门乡侨最喜爱的思乡歌曲,唱出金门游子的心声。
细汉的梦是一区番薯园 有春天也有风霜
番薯的心是这呢软 愈艰苦愈鳌生存
故乡的情是一滴番薯乳 尚难洗啊尚久长
番薯的根是这呢深 愈掘愈大贯尚好种
感情埋土下 孤单青春没人问
梦乡穿砲弹 满山的番薯藤切勿会断
阮是吃番薯大汉的金门子 黄种白仁心赤赤
咱是靠番薯生活来疼生命 著爱一代一代传过一代听
〈番薯情〉之后,李子恒萌起浓烈的原乡情怀,他逐渐把创作焦点回归故乡。《月光海
峡─50乡愁》是他首度以金门原乡为题材的音乐专辑。如今,他以音乐来表达他对故乡
金门永恒之爱,深获肯定。
陈庆良(1966年生),金门金沙人,是台湾知名的华、台语流行歌曲唱片制作人,也是
华、台语流行歌曲、福音诗歌词曲创作者。在他二十余年的音乐生涯中,累积上百首的
作品,分散于港台知名的华、台语歌手的专辑里。2014年,陈庆良应邀为金门县政府主
办的“金门建县百年暨第五届世界金门日”谱写主题曲〈金门山〉。此歌不但由陈庆良
创作词曲,也由其亲自用金门腔的台语来演唱。
金门山 美丽的山 海风吹过来会畏寒
盘山搁过海 咱的先民来这住
跟随咽勇敢的形影
大声来叫出咱的名
喔金门山 啊太武山
咱在这大 也为伊拼
金门的子 愿为伊献出生命
啊金门哪 是咱的安娘
金门山 美丽的山 贡糖高粱酒真出名
上山搁落海 咱的先民代代传
无论是在天边亦海外
也永远会记咱的名
金门的名 这呢啊好听
所有的人 认真打拼
金门的子 愿为伊献出生命
啊金门哪 是咱的安娘
(啊金门哪 是咱永远的安娘)
〈金门山〉,由于歌词适当地运用“美丽的金门山”,来传达金门人坚毅不拔的精神,
旋律也颇能充分表现出金门在地语言的腔调,遂成为近年来海内外金门人最爱唱的歌曲

■马祖期待马祖谣
马祖的住民主要是来自福州语系的族群,早期当地也曾传诵著以长乐口音的福州语歌唱
或吟唸的歌谣。过去,林金炎、翁玉峰老师等,曾为马祖歌谣的整理作了不小的努力,
黄英琴也针对马祖童谣进行田调和研究,可惜,由于马祖距离台湾本岛较远,又随着流
行潮流的变迁,其传统歌谣不易在台湾社会产生共鸣,加上官方也欠缺积极作为,马祖
歌谣也就逐渐销声匿迹了。以下是昔时马祖人耳熟能详,如今,有些长者还可朗朗上口
的童谣〈搓丸歌〉二则,供大家参考:
(1)搓丸自搓搓,依嬭疼依哥,依哥有老嬷,依弟单身哥。
(2)搓丸自搓搓,年年节节高,大侬添福寿,倪囝岁数多。
此〈搓丸歌〉,是藉著冬至搓汤圆为背景,第一首描述著每到佳节,单身汉的孤寂心情
;第二首则与台湾福佬台语的俗谚“囝仔食圆仔加一岁,大人食圆仔填福寿”,有异曲
同功之妙。
近些年来,从外地来做马祖做客的雨伞和佳吟,一作曲、一作词,为马祖写了〈我的岛
〉、〈我是马祖人〉等歌;台北爱乐也应连江县文化局的委托执行《马祖‵歌》CD录制
计画,希望能用歌声保留马祖特有的“福州语”歌曲,其中特邀福州语专家陈高志老师
为其编写〈马祖酒歌〉、〈谢天〉等多首福州方言母语歌曲。这些创作的马祖新歌谣,
虽难以造成轰动与流行,但在文化意义上却是值得鼓励和赞扬的。虽然如此,迄今以马
祖当地语言创作的在地歌曲,依然寥若晨星,能够被朗朗上口且被马祖人所认同的曲子
,更是少见。希望官方能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马祖新歌曲”的创作。
■小结
澎湖、金门和马祖三个离岛,由于地理位置和军事需求的特殊性,交通也不十分便捷,
而成为较封闭的社会,民风也趋于保守。我想,这或许也使得有些传统民谣,仍然可记
忆在当地耆老的脑海里,不受外来文化的“污染”。也因此,个人强烈建议政府文教单
位,应可邀请专家学者澈底进行一次田野调查,纪录下传统的歌词和曲谱,并加以整理
出版,这对维护当地的传统母语歌谣,一定有所帮助。
在此同时,政府也必需多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作家,应用当地语言创作新的歌曲。如
此,必可透过歌谣使在地文化产生新生命活力,且绵延不绝。
【本文取材自民报文化杂志双月刊】
2017年/第18期(五月号)
作者: kevin0727a (留心天尊)   2017-06-08 08:00:00
马祖福州话是不是快要失传了啊@@
作者: KangSuat   2017-06-08 17:26:00
澎湖人的来源多数是同安(33姓),尤其是金门(24姓)另外有漳州9姓、三邑6姓、安溪1姓及微量福州人、广府人
作者: mapleflute (枫笛)   2017-06-08 19:19:00
马祖福州话 年轻两辈极不乐观
作者: KangSuat   2017-06-08 19:30:00
马祖则是22姓福州人+少于10姓的闽南人+1姓兴化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