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语的困境,
看看今日十八岁以前都会区年轻人的作息可知一二
1.三岁以前在家父母/祖父母或褓姆带,
幼教频道可能一天看3~4小时,愈来愈罕用族语;
2.三岁开始上幼儿园和安亲班,
一天6~8小时在外,学校讲双语:华语和英语;
3.七岁开始上小学,下午放学有才艺班,
一天10~14小时在外,学校和才艺班都讲华语;
4.十三岁上中学,放学后开始补习,
一天12~16小时在外,学校和补习班当然都讲华语。
也就是说,
现在的都会区家长忙于生计,
年轻学子忙于升学准备。
家庭功能外包,
家庭和社区从三岁起就渐渐退居生活二线,
最早3岁最迟10岁开始,
回家大概只有吃晚餐做功课洗澡睡觉。
那些主张“说母语从家庭做起”的是活在象牙塔吗?
我在上幼稚园前还不懂华语,
家庭社区是闽南语环境,
但到了十岁已经不能和祖父母沟通。
校园师长同侪的影响绝对不下于家庭。
当然也有不上幼儿园、才艺班和补习班的,
这些除了少数自学有家长或亲人带头,
其他大都是问题家庭。
这些人除了坐实语言位阶以外有什么实际作用?
要改变现况不是不可能,
可以分两阶段作:
先恢复民众对本土语言文化的信心,再作进一步的实际发展。
现阶段具体的作法容我再野人献曝一次,
1,中学阶段的本国语文教育改制:古典汉文时数宜改为“本国语文学程”,
让古典汉文和本土语言并列选修,配合语言认证设计专题课程,
让学生、家长自由选读,并列入升学甄试评鉴项目。
至少让有心学生、家长可以在无升学压力下从事本土语言学习,
间接培育本土语文人才(教学相长)。
--顺便一提,古典汉文教育也该一并改制专题研讨,废除填鸭学习。
那么,小学阶段现况可以作什么改善呢?
我认为顶多提供再一节的乡土语言选修或是增列相关的综合活动课程。
族语小学现在在师资培育和家长意愿都有很大的问题。
2,订定“地方自治语言”:可分两级,县/市级和乡/镇/市/区级,
依台湾语言的复杂程度,制订“国家语言”是没有意义的。
各县/市议会可以自订通用语,
原住民固有领域可订定乡/镇/市/区级自治语言,
各地得针对公职人员制定相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规范,
配合推行相关语言检定和文化活动。
只是(放大绝起手式),
若要做得好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地方自治,
从选举制度到社区组织都需要改造。
国人所推崇的法式自由和这种联邦/邦联形式的自治理念有所扞格,
固有族群和外来族群的认定与调和、跨语言的翻译工作等等也不无争议,
但“语言自治”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尝试。
语言是用进废退的,
以上两项若做得好,
本土语言有了擅场,
人民的自我文化认同度才有机会回升;
认同度的回升又可以强化、巩固本土语言师资和环境,
才得以再进一步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总之,
族语复振绝不会是像一些激进人士主张的那样,
念念政治咒语,
把蒋介石请上身强势回归就一切搞定。
爱尔兰新西兰语言单一人民有共识,
一样面对不少阻力,
遑论台湾这个语言复杂度可比南非印度的国家?
“本土意识”既已形成主流,
“本土文化意识”的培养自然可以从长计议。
理性负责谦卑,
基于现实的讨论才有进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