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下板上的文章,发现似乎没人谈到这个主题。
(讲米或糖的比较多)
于是我到网络上去找,有一篇中研院研究员发表的文章,
对这问题显然探讨较深入:
《重看台湾棉纺织业早期的发展》
https://idv.sinica.edu.tw/wwchu/9703%20New%20History.pdf
作者 瞿宛文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为了避免沦于琐碎,先从该文(172页)提到1942年,台湾纺织品产地比例说起。
这组数字是:
日本进口 82.2%
他国进口 2.0%
台湾生产 15.8%
作者又补充说明,在台湾生产的部分,主要是麻袋(用来包装米或糖)
棉纱织品比例非常低(1941年仅占总需求9.9%),
也就是可以引导到明显结论: 日治时期,衣着方面的纺织品生产,几乎都掌握在
日本人手中。但即使如此,为配合政策,三家来台生产的棉纺厂能增加的份量,
仍然在整体工业产值中无足轻重(1942年纺织业为1.7%)。
[个人心得]
这时期的纺织业,充分表现出殖民地经济的面貌。农业的台湾,完全是日本
棉纺织品工业的销售地。
当地人经营纺织,还得等到战后才有机会。
这看法是否有疏漏谬误,仍请各位先进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