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打算讲解乐理上的大调 (major) 和小调 (minor) 的区别
只要知道一件事:台语歌曲数十年来,一直偏好小调
已经到了“不用小调就不像台语歌”的程度
造成的现象,就是拓展不了音乐表现的范围
台湾翻唱日本歌曲的风气很盛
但日本歌曲没有使用大调吗? 有
所谓“外省人”的“国语歌曲”,虽然也在翻唱日本歌
但并没有过滤到剩下小调的现象
因此就直指到两种可能:
一是听歌的心态,把台语歌限制在较悲情的情境
二是演奏上方便,不用注意大小调的区别
曾经,洪一峰翻唱阿尔卑斯山yodel曲调,以“山顶黑狗兄”脍炙人口
(实际上他是先听到日语翻唱版本,又再翻唱)
可见小调藩篱并非铁律,但在此曲之后,并未见到台语歌坛仿效之风
仍然处处皆小调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比较新派的创作者,试着把大调引进台语流行歌
其中最显著成功的,例如林强的“向前走”,似乎大有革新气象
然而,整体看来,无意响应的仍然居多
若要说21世纪的今天,这方面有什么改变,应该是
“翻唱的范围增加了”,开始会找大调歌曲来唱
新鲜感有了,但主流仍然封闭如故
对于这种现象,感想是“非常可惜”,
连19世纪兴起,古典音乐的“民族乐派”都没这么封闭,
台语歌应该有更多可发挥余地才对
作者:
saram (saram)
2021-09-26 03:18:00流行歌曲听来都一样.这是因为好作曲者都死了.乐团人校长兼摃钟.他们实在不会创造弦律,但很会抄和弦抄和弦是业界的公开机密.找一手大红曲把和弦进行抄下来,再依和弦填音符(旋律)填好了听听嗯就是这个感觉.接下来看男女声而移调半音或一音.最后填歌词,看风格适合哪种语言而作.这也是一种山寨歌.就好像祖孙三代的合照长得都一样只是皱纹多或少.
作者:
sin (三角函数)
2021-09-27 20:06:00惨不只台语歌如此 国语歌也一样
作者:
saram (saram)
2021-09-28 09:57:00国语歌也堕落久了.市场不再,也不在.老人去中国当导师,年轻的提早改行.不过到底国语歌曾翻了几番,四十年来演变很多,见过大风浪.可怜台语歌到江蕙这代就...其实台语歌风格没大转换,还是小调,居酒屋情调那种.常上油管看韩日等国的歌坛,发现这两国的民族风现代风歌曲都还在,变化不怎么大.我承认台湾没什么好听的歌,看外国的来止渴也是合理.
作者:
shyuwu (El Cid)
2021-10-13 11:58:00怎么感觉你跟saram都专挑自己讨厌的曲风听,难怪会用这种印象写评论
作者:
Aotearoa (长白云之乡)
2021-10-30 10:11:00自己听太少,还敢说什么故步自封咧
作者:
saram (saram)
2021-11-02 01:12:00故步自封是正确评论.国语歌和台语歌都曾经大兴过.但台语歌走不出自己传统市场.这是事实.背后那个元素"语言"是一个重点.国语歌至少有个大中国市场,去分一杯羹.一个零头就够吃了.
楼上应该超过40了吧现在年轻人都在用Spotify听歌的啦
作者:
saram (saram)
2021-12-22 15:17:00我并非说"听歌"的途径.手机就是听歌的工具.我说的是"制作流行歌"的大环境.已经改变.我从小爱听歌,其数量与风格远超过一班人.难道不懂市场与制作的紧密关系.世界上没有"讨厌的歌与音乐"顶多是不热爱的音乐(风格).譬如小孩子长大就不听儿童歌了.那是个体成长所致.但他毕竟"爱听爱唱"过.台湾人和其他国家一样被世界潮流推著走.小时候也听美国流行乐,新古典乐,电影音乐.这一点现在年轻人也没改变.因为国民英文程度提升,英文歌迷增加.自然挤压台湾市场.而中国经济崛起,他们市场也在成长中.比较韩国,他们到底有自己文化坚持,本土制作的量还不少.老人听torot年轻人听西洋歌,本土pop,舞曲.这个台湾就比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