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地名的故事
文/李筱峰(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教授) 2016-09-15 12:00
中国的古文献或台湾西部的人过去称花莲、台东(以前还包括宜兰)为“后山”。虽然“
后山日先照”,但是“后山”一词,已经蕴含着“以台湾西部为中心”、“以汉语族史观
为本位”的观点与心态。随着时代的改变,现在则少有人这样称呼了。
这期民报文化杂志来到花莲,我们来看看花莲的地名蕴含着什么意义与历史。
南岛语族的地名
台湾原本是南岛语族的天地。台湾的南岛语族分为“高山族”、“平埔族”两大系统,花
莲的南岛语族以“高山族”(其实并非全住在高山)为主,包括阿美族、撒奇莱雅族、布
农族、泰雅族、太鲁阁族等。其种族特色至今仍清晰可辨,不像台湾西部,只留下许多地
名,其余种族、生活、身份认同则已经完全融化、汉化到“数典忘祖”的地步了!
在外族还未入侵花莲以前,这里的地名当然都是由原住民自己使用的南岛语的名称。但是
各外族进入之后,许多旧地名逐渐被替换而消失,以致于在当今全台湾各县市中原住民比
例最多的花莲县,保留南岛语的乡镇地名却非常少。所幸,各乡镇内的小地名,还是可以
看到许多南岛语的地名,或者又被恢复使用。
先从山名说起。今天花莲境内的山岭,还有许多源自南岛语的名字,例如“奇莱”山、“
毕禄”山、“太鲁阁”山(以上在秀林乡)、“马利加南”山、“马西”山、“喀西帕南
”山(以上在卓溪乡)等等都是。
“崇爻”、“奇莱”曾经是花莲的旧称。“崇爻”(tsongau)是猴子的意思,阿美族看
太鲁阁族的人身手矫健如猴子,以“崇爻”称呼他们,后来演变成为奇莱平原的称呼。
1717(清康熙56年)的《诸罗县志》记载有“崇爻九社”; 1723年(雍正元年)蓝鼎元的
《东征集》则说“后山有崇爻八社”(有一“水辇社”因瘟疫而亡,不计入)。这八社名
称分别是:“荺椰揶”、“斗难”、“竹脚宣”、“薄薄”、“芝武兰”、“机密”、“
猫丹”、“丹郎”。
“筠椰揶”是“撒奇莱雅”族的另一音译名,大致在今天的花莲市,“撒奇莱雅”又被简
读成“奇莱”,成为花莲的另一旧称。据闻撒奇莱雅(Sakizaya)意思是“真正的人”。
“斗难”社,古文献中又写成谐音的“多难”、“豆兰”“荳兰”。在今天花莲吉安乡田
浦、宜昌、南昌一带,现在还有街名叫“荳兰一街、二街”。
“薄薄”社,与豆兰社邻近,在今天吉安乡仁里村一带。
“竹脚宣”社,又有不同的写法,“直脚宣”、“七脚川”、“竹仔宣”、“知卡宣”等
,都是阿美族语的闽南音译,位于今天吉安乡太昌村一带。现在吉安乡有“知卡宣大道”
、“知卡宣森林公园”等。1908年因反抗日本当局薪少工重之待遇的“七脚川事件”即发
生于此。
“芝武兰”社,文献中又写成“芝舞兰”、“芝波兰”、“薛波兰”、“泗波兰”、“绣
孤衅”、“秀孤鸾”、“秀姑兰”,发展成今天的“秀姑峦”,其意是“在河口”的意思
。可知“芝武兰社”就是位于今秀姑峦溪河口的“大港口”(寿丰乡港口村一带)。
“机密”社,又写成谐音的“芝密”、“居密”、“箕密”、“奇密”,阿美语是“蟹草
”之意,此地即蟹草茂盛之地。1937年日人以谐音称为“奇美”。就是今天的瑞穗乡东南
境内的“奇美村”。
“猫丹”社,又写成“马太鞍”,位于今天花莲光复乡的大马、大华一带。
“丹郎”社,又称“太巴塱”、“打马郎”,在今花莲光复乡西北富村一带。现在都使用
“太巴塱”的名称,是阿美族语“螃蟹”的意思,即盛产螃蟹之地。
以上是所谓“崇爻八社”的概要。致于因瘟疫而亡族的“水辇”社,也写成“水琏”,至
今仍在寿丰乡留下“水琏”村的名字。
除了“崇爻九社”之外,花莲境内源自南岛语的小地名还随处可见,多不胜举。例如:
“竹窝宛”社,分布范围大致在美仑溪、吉安溪、美仑山所包含的区域,是撒奇莱雅族祖
先所居住的大部落。原称“达固湖湾”(Takubuwan),与“竹窝宛”的闽南语发音近似
,应是同源的汉字音译。
“乌雅立”社,“乌雅立”是豆子的意思,因盛产豆子,成为地名。在今天瑞穗乡鹤冈。
当地还有街名“屋拉力”一、二、三、四街。
“乌漏”社,也是位于花莲县瑞穗乡鹤冈村,是秀姑峦阿美族部落。清光绪初年曾发生抗
官的“乌漏事件”。
“扫叭顶”社,“扫叭”在阿美族语是“木板”的意思。曾经有阿美族人在此地开垦遇到
下雨,大家躲入工寮,捡拾木板当饭桌用餐。后来这个用木板当饭桌的地方,被称为“扫
叭”,在今天瑞穗舞鹤村。附近有著名的考古遗址“扫叭遗址”。
“巫老僧”社,也在今天瑞穗富源。以前此社阿美族有人患皮肤病,阿美族人称此病名叫
“拉卡山”或“人仔山”,阿美语形容其病状发音近似“巫老僧”,因此这社被称为“巫
老僧”或“人仔山”社。
“猫公”社,在丰滨乡。阿美族语叫植物万年青为Bakon,这个有许多万年青的聚落,被
汉译为“猫公”社。
“纳纳”社,在秀姑峦溪岸(今丰滨乡静浦村),阿美族语发音近似“那不那不”,原意
是“倾斜之地”。
至于太鲁阁族的地名,出现在北花莲,例如有一部落Bsuring,汉语音译叫“帛士林”或
“武士林”、“玻士林”、“士林”等,即今天秀林乡。
听过“得其黎”吗?“得其黎”是太鲁阁族语“渔产丰富”的意思。太鲁阁峡谷口,立雾
溪北侧河口圆形冲积扇三角洲突出的海岸,曾经叫做“得其黎”海岸。所以可知今立雾溪
流域是太鲁阁族的居住地。
立雾溪北侧有一条神秘谷步道叫做“砂卡礑”步道。“砂卡礑”一词是“臼齿”之意,传
说族人祖先在此开发时挖到臼齿,视为神奇物。
花莲县境内另外还有布农族,分布在县的南境。有一个较大的社叫“Takkei”社,汉字音
译为“卓溪”,这就是今天卓溪乡地名的由来。
花莲也有平埔族,是从宜兰迁徙而来的噶玛兰人。噶玛兰族的加礼宛支族的“打马咽”社
,因为抗清遭镇压,迁到今天瑞穗瑞北,仍称“打马咽”社,或“打麻园”、“打马烟”
、“大马园”。
丰滨乡也有来自宜兰的噶玛兰人后裔,他们来此建立新的聚落,即今天丰滨的“新社”村
。村民有很多人姓“偕”,可知其祖先曾受马偕牧师之惠。
西方势力的痕迹
原本是南岛民族天地的花莲,因为花莲溪附近产金,吸引了西方殖民势力来到,也因此产
生新地名。例如:
15世纪末,葡萄牙人航海经过东台湾时,对花莲溪附近区域的称呼Rio Duero(汉译“李
奥特爱鲁”),其意为“产金之河”。
西班牙人占据台湾北部 (西元1626至1642年)时也在花莲留下地名,当时曾纪录谈到台
湾东部海岸的Turumoan(汉译为“哆囉满”)有很多的沙金。“哆囉满”大致在今天的新
城乡立雾溪(Takili)入海口处到大浊水溪之间的区域。
清领时期带来了汉语地名
前述的原住民族的地名虽以汉字呈现,但因属音译,无法从字面上了解其意义。不过当我
们可以从字面判读其意义时,即表示此地名的出现系因汉语族人已开始进入此地域。例如
:
“洄澜”,是花莲的旧称。顾名思义,意即“水流回转的波澜”。由于外海港湾黑潮暖流
由南北上碰到突出的海岸,出现水流回转,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洄澜”、“回澜”,后来
再转成闽南语谐音的“花莲”。
1828年(清道光8年)有淡水富商吴全率2800名汉语族移民进入今天寿丰乡的平和村一带
开垦,建土城以防泰雅族的反抗,称为“吴全城”。(然而由于水土不服与不堪泰雅族人
的出草,经过三年后仅开发数甲耕地。在吴全病逝后,残存的移民也迁到其他地方去,城
池因而荒芜。)
花莲港北边原有一大片荒埔地,汉语族称之为“北埔”。1874年(清同治13年)发生日本
进攻南台湾的“牡丹社事件”之后,满清当局开始进行所谓“开山抚番”。1875年(清光
绪元年)台湾“北路统领”罗大春率兵从宜兰南下,在南澳地区遭泰雅族反抗,乃绕道来
到北埔(这一带附近也被称为Turumoan“哆囉满”的地方),建立新的移民聚落,称为“
新城”。
玉里旧称“璞石阁”,系1875年实施所谓“开山抚番”时,“中路统领”吴光亮率兵在此
设抚垦局,此地多璞琢的大理石,因此将抚垦局取名“璞石阁”,后来成为地名。
1870年代中期汉语族渐渐在“巫老僧”社比邻形成聚落,称“拔仔庄”。
汉语族移民常以地表景观来取地名,花莲也不少,例如:
在凤林镇北,寿丰溪南岸一带树林密生的平地称为“平林”。
壮似石梯的海岸,称“石梯坪”。
在水流的尾端处,称“水尾”,即瑞穗旧名。因秀姑峦溪、清水溪,塔比拉溪,马兰钩溪
、红叶溪等大小河流,于此汇合。
“鸟踏石子”这名字更有趣了!原来现在的花莲港的港滨公园,曾叫做“鸟踏石仔村”。
在花莲筑港以前,礁石上常有海鸟群集而得名。这里有很多来自宜兰早已汉化的噶玛兰移
民,所以用汉语形容此地。
直到“牡丹社事件”(1874)之前,满清对台湾的原住民地区仍认为“政教不及”。所以
汉语族进入“后山”花东进行开垦是很晚近的事,因此产生的汉式地名不多。
日治时代的日式地名
花莲县内的地名,在日本殖民统治下,起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原住民的地名纷纷被改变,
例如:
马太鞍改名“大和”;太巴塱改为“富田”;“乌雅立”改名“鹤冈”;“七脚川”变成
“吉野”;“公埔”改名叫“富里”;“猫公”改为“丰滨”;“得其黎”改为“立雾”
;“加路路”改为“矶崎”;“马里勿”改成“森坂”;“竹窝宛”改为“佐仓”;“奉
乡”改为“凤林”;“璞石阁”改成“玉里”;“纳纳”(又称“早亚”社)改为“静浦
”;“拔子”(巫老僧、拔子庄、周武洞、人仔山合并之称)改为“白川”;“里闹”改
为单名叫“寿”(读ことぶき,KOTOBUKI)……。
其他还有像“平野”、“贺田”、“丰田”、“林田”、“丰川”、“大和”、“三笠”
、“末广”、“舞鹤”、“春日”、“松浦”、“长良”、“见晴”、……一大堆日式地
名纷纷出现。
日本改地名或取地名,除了直接以日式名字出现外,往往也以谐音考虑,例如“水尾”改
成“瑞穗”,是因为“水尾”日语读音为“みずお”(MI-ZU-O),与“瑞穗”读音““
みずほ”(MI-ZU-HO)很接近。
这些新的日式地名的出现有一项重要的因素是,过去在满清政府心目中“政教不及”、“
化外之地”的花莲、台东,还有很多人烟稀少之荒地,因此日本计划在花东开辟新移民村
,移入日本九州、四国的人民。像吉野村(今吉安)、丰田村(在寿丰)、林田村(在凤
林)…都是日本移民村。
国民党统治后的新地名
二次大战后国民党政府统治台湾,也不例外地更换许多地名。
最有政治色彩和道德条目的地名,例如:
“光复乡”:将“大和”聚落,以及原称马太鞍的“上大和”、原称大巴塱的“富田”合
并设为“光复乡”。
“佐仓”改为“国庆”;“三笠”改为“三民”;“立雾”改为“崇德”。
再其他如:“吉野”改为“吉安”;“森坂”改称“万荣”;“寿”改为“寿丰”。
许多乡镇内的小聚落,也大幅改名,例如:“宫前”变为“庆丰”;“清水”改为“福兴
”;“南浦”改为“仁和”;“田浦”改为“宜昌”;“贺田”改为“志学”…。篇幅所
限,不一一介绍,留给读友去寻幽探胜。
【本文取材自民报文化杂志双月刊】
2016年/第14期(九月号)
订阅专线:(02)23568998
传 真:(02)23568919
Email:[email protected]
http://www.peoplenews.tw/news/86dd9ac7-2c42-4b4a-a101-2142a485c4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