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Richter78 (The Enigma)
2014-09-24 18:35:15剪贴我写过的一段文字
1920年以前,大字原称为街、庄、乡 (澎湖)、社 (主要在东部),以下简称为街庄。最初,街庄只是自然
聚落,没有法定的界线。1902年以前,台湾有八千多个街庄。1902-1904年间,街庄大幅合并,缩减为大约
三千个。同时间,街庄的边界被划定出来,并获得基层行政区的地位。往后,直到日本时代结束前,这些
街庄 (大字) 的范围相当稳定。除了东部地区,街庄 (大字) 的变动屈指可数。
当街庄由八千多个整并为大约三千个时,那些遭到整并的街庄改称为“土名”。土名的范围比街庄小,但
仅有地籍、住址的功能,不曾做为统计单元。街庄之上,1920年以前有两套叠床架屋但范围不一致的区划。
堡、里 (曾文溪以南)、乡 (东部)、澳 (澎湖) 沿袭自清代,已失去行政区的功能,但仍被视为一种地理
区的概念使用。实质上的行政区,是由若干街庄组成的“区”。区的上级单位为“支厅”。值得注意的是,
没有实质功能的堡/里/乡/澳经常做为统计单元,反倒是区与支厅鲜少用在人口统计上。最上层的行政区与
统计单元,是为“厅”。
1920年,台湾行政区出现重大变革。原先的街庄改称为大字、土名改称为小字。区经过整并后,改称为街
庄,但东部地区仍然维持区的建制。换言之,1920年以后的街庄与1920年以前的街庄,是不同的层级。支
厅经过整并后,改称为郡,但东部仍然维持支厅的建制。此外,从这一年开始,台湾出现“市”的建制。
市的范围与街庄相仿,但行政层级与郡相同。因此在人口统计中,市通常与街庄或郡同时并列。在市的范
围内,许多大字被划分为“町”。另一方面,没有实质功能的堡/里/乡/澳遭到废除,不再做为统计单元。
最上层的行政区与统计单元,是为州或厅。
战后,大字不再做为基层行政区与统计单元,但仍以地籍的“段”延续下来。而小字则成为地籍的“小段
”。战后的基层行政区与最小统计单元是“村里”,但村里与战前的大字没有必然关系。
后记:村里源自保甲制度。邻长相当于甲长,村里长相当于保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