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非常罗浮宫@壹周刊

楼主: waveflower (waveflower)   2009-10-19 02:40:21
非常罗浮宫 @ 壹周刊
撰文/黄维玲
http://blog.sina.com.tw/atom/article.php?pbgid=17143&entryid=591327
原子部落格有非常非常多“脸”的相关报导
不,罗浮宫馆长没有被暗杀,他好端端地,就坐在我面前接受采访。从外型来看,亨利罗
赫特(Henri Loyrette)和小说《达文西密码》中的老馆长简直天差地远:五十七岁的他
,将近两百公分高。来台访问的那两天,无论坐在哪里,他的膝盖总是远远高出茶几。起
身站直那一瞬间,他更显得瘦长挺拔,望之俨然。这和他的身份相当匹配,毕竟,他代表
的是罗浮宫,全世界最知名、最庄严壮丽的博物馆。
罗赫特此次来台,是为了参加蔡明亮导演的新片《脸》的首映会。这部片子是三年前他邀
请蔡明亮为罗浮宫拍摄的,“游戏规则很简单。我们给他完全的创作自由,唯一的限制是
,他要把罗浮宫呈现在电影中。”蔡明亮在罗浮宫逛了三年,终于完成了《脸》,罗赫特
说他很满意,“蔡明亮呈现了这座中世纪皇宫潜在的戏剧张力。”今后,这部片子将成为
罗浮宫收藏的第一部电影,也就是说,《脸》将加入《蒙娜丽莎》、《胜利女神像》等六
万五千多件名画、雕刻、古物的行列,被罗浮宫永久典藏。
为何选中蔡明亮?罗赫特说,“这问题很奇怪。”选蔡明亮,是理所当然,“他是当今最
优秀的导演,很有创意,他所拍的片,在艺术层面来说很出色,完全符合我们的需要。”
另一个原因是,蔡明亮“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而且他和罗浮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没有
直接的关连。一个太过熟悉我们的人,无法为我们提供全新的视角。...这是个充满冒险
性质的实验。”
外人、新视角、冒险、实验...,罗赫特言谈间显出他对这些概念的热爱。然而,对罗浮
宫稍有了解的人会知道,这些概念实在很不...罗浮宫。
罗浮老店 封闭保守
罗浮宫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呢?毕卡索大概感受最深。一九四七年,他想在罗浮宫办画展,
馆方最后答应了,条件是,要在某个周二展出,对了,那天刚好休馆;还有,周三以前要
通通撤掉。
对罗浮宫来说,连毕卡索都算大众文化。
罗浮宫建于十二世纪末,曾是法兰西一世、路易十四等君王的宫殿,一七九三年改建为博
物馆,是法国最大、全世界最具尊荣感的博物馆。罗浮宫的收藏,大多是十九世纪中叶之
前的作品;对于活人,它一向嗤之以鼻。去年底,罗赫特再度把毕卡索画作迎到罗浮宫展
出。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做这事,可没比较轻松。不少法国文化菁英抨击他背叛罗浮宫理想
,一味譁众取宠;对于罗赫特上任后,罗浮宫参观人数从每年五百六十万提升创全球新高
的八百五十万,他们说:“那些人潮根本是癌症,他们参观罗浮宫像在参观车诺比。”
可以想见,当罗赫特邀请蔡明亮这个外国人为罗浮宫拍片,而且打算把电影视为主流艺术
加以典藏时,要承受多少压力。罗赫特说,“这种大型计画,对罗浮宫这样历史悠久的博
物馆而言,不免引起一些不自在、不习惯。”
他说得云淡风轻,但是那些“不自在、不习惯”,可让蔡明亮吃尽苦头。罗浮宫里有个拿
破仑三世厅,展示皇宫曾有的陈设,桌椅烛台全由三百年前工匠打造,游客不能进去,只
能从走廊经过。蔡明亮说,开拍前一年,他就看中那个厅,“我想拍一场几个演员坐在那
边等待开饭的戏。”厅长是个老先生,他说万万不可,此例一开,以后还得了?“我们跟
他周旋了很久,半年内一下说可以,一下说不行。”最后罗赫特亲自出马,找大家一起开
会,“开会时大家都很客气啦,等到要拍了,又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老厅长很拗,蔡明亮也很难缠。有一次蔡明亮又去找罗赫特:“你看过珍蒙露(Jeanne
Moreau)演电影不抽菸的吗?我想让她在里面抽菸。”罗赫特楞了一下:“不是已经帮你
处理到在里头可以吃可以喝了吗?”蔡说:“我要她抽菸,老演员不抽菸好怪。”罗赫特
说,“这点我可以马上告诉你,不行,我得欠你这根菸。”蔡很气,就说:“好,那你欠
我一根菸。”就走了。
不过,自始至终,对维护国宝心切的老厅长、对追求完美的蔡导演,罗赫特总是和颜悦色
。蔡明亮说:“我每次去找他,他都是听进去的,会找馆员沟通。他对我很包容,对他的
手下也很维护。”
深邃罗浮 宛如城市
罗赫特一下飞机,就在饭店房间,接受一个又一个媒体的专访,脸上掩不住时差和旅途劳
顿夹击的疲态,直到当我问道:“身为罗浮宫馆长,住在罗浮宫里,你半夜睡不着时可以
去找蒙娜丽莎吗?”他才笑了出来,显得轻松一点,“当然不行,罗浮宫是被紧密监视的
,不完全是我的家。”
而他小时候的家,就在罗浮宫对面。母亲是埃及学家,逛罗浮宫是家常便饭,“罗浮宫是
我童年记忆的一部份。”当了馆长之后,他才知道罗浮宫有多么深邃庞大,“我花了一两
年的时间才完全了解整个罗浮宫,因为除了展览厅,还有很多背后的东西,从蔡明亮的电
影就可以看出来。有保存和维修工作室、图书馆、资料馆,以及挂毯、大理石业、镶金业
、裱框业等工作室。”罗浮宫员工多达两千多人,甚至有自己的消防队,本身就像个小城
市,“这地方能给你很多能量,透过罗浮宫,实在有太多事情可以实现,真的很棒。”
“太多事情可以实现”,这句话他刚上任时,恐怕说不出口。罗赫特大学主修历史,二十
六岁进入奥赛美术馆担任研究员,专长是十九世纪法国绘画;四十二岁成为奥赛美术馆馆
长,任内主导了多项颇受好评的展览。八年前,法国内阁任命他为罗浮宫馆长时,可说是
众望所归。
但上任不久,他就发现罗浮宫馆长这职位有名望无实权,完全施展不开。“预算、人事、
馆藏收购计画大多操纵在文化部手中。”八0年代贝聿铭改造罗浮宫之后,参观人数暴增
两倍,但罗浮宫的预算、编制却一直原地踏步。警卫不够,因此五分之一的展览厅必须关
闭;经费不够,罗浮宫无法善尽责任,收购可能流到海外的国宝;甚至有几次,规划好的
特展被迫取消。
罗赫特上任不久就公开指出,博物馆没有自主权,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此举在法国政坛极
需勇气,当时的文化部长塔斯嘉听了,马上公开修理他:“罗赫特是什么意思,拿政府补
助还一直要求自主?”罗赫特没回嘴,但是隐忍多年的各博物馆首长也发出共鸣。二00
三年以后,内阁改组,罗赫特获得留任,而新任的法国文化部长艾拉冈终于实施改革,放
手让博物馆自主。
但政府补助的预算,也同时从百分之七十渐渐降到二00八年的百分之四七。这是自由的
代价,也是全球博物馆的趋势。罗赫特必须扮演CEO的角色,采取企业化经营,带领罗浮
宫走向新世纪,从门票收入、与外国博物馆馆际合作、出借场地给企业办活动各方面开源
。这些作法都很美式,法国人相当感冒。其中反对声浪最大的,是“沙漠中的罗浮宫”计
画。
事情是这样的:为了发展观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找上罗浮宫,想在首都阿布达比设立罗
浮宫分馆。他们提出这样的条件:光是打上“罗浮宫”这老字号,他们愿意支付四亿欧元
(约新台币一百八十九亿);此外,三十年内罗浮宫提供收藏品到阿布达比展出,这合约
价值六亿欧元(新台币二百八十三亿)。
革新罗浮 义无反顾
这计画在其他国家来看,会像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在法国,却被视为“丑闻”,文化界
五千多人连署反对,“博物馆不是商品”、“这是出卖法国灵魂。”
罗浮宫阿布达比分馆预定在二0一二年开幕。今年初,罗赫特利用已经入帐的一亿七千五
百万欧元,仿照美国作法,设立了一个永久基金,让罗浮宫财务多一份依靠。这计画对他
最大的意义,在于让罗浮宫更具世界视野。“罗浮宫需要创新,我们今天处在一个不断变
化的世界,大部分的博物馆都必须思考新的国际政策,阿布达比计画就是从创新观点出发
的。”
罗赫特是个作风开放的务实派,这点从他答应让《达文西密码》进罗浮宫拍摄也可以看出
。这决定当然也受到批评,有人指出,《达文西密码》有许多与事实不符之处,例如,罗
浮宫馆长六十五岁就得退休,不可能有七十五岁的老馆长;以老馆长的嬴弱之躯,根本不
可能扯下有厚重大画框的卡拉瓦乔名画;而大陈列馆入口,并没有铸铁门可以在紧急时刻
轰然落下;至于耶稣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结婚生子之说,更是无稽之谈...。
罗赫特的反应是:“哦,那不过就是一部惊悚小说。”
其实,他自己没看过小说,“我有更重要的书要看,而且我本来就不看那类书。”毕竟是
法国菁英,要他拥抱美国文化,或许比被暗杀还痛苦。
浑身解数 四处募款
但有些事,罗赫特还是得跟老美学,如今他有一半时间花在募款上,“我别无选择。”别
无选择,因此他义无反顾,募起款来,他魅力无法挡。有一次,他到美国参加招待会,席
间结识了一位投资顾问公司老板。那老板邀请罗赫特到他辛辛那提的家中作客。整个周末
,他和老板、老板娘畅谈歌剧、当地建筑,还到当地博物馆跟董事们做了场演讲。那老板
说:“周末还没结束,我就开给罗浮宫一张五万元支票。”
为什么美国人要帮罗浮宫?有一位赞助人这么说:“因为罗浮宫这个名字有种魔力。”当
然,也因为罗赫特,“他超有诱惑力,因为他对他所做的事,是那么深信不疑。”
对蔡明亮、对《脸》,罗赫特显然也是深信不疑的。采访后的隔天晚上,首映会开始之前
有个派对,这时他精神好多了,到处和人握手谈笑,看到吧台,忽然跑到后面,装作是服
务生。不久,他又回到人群中,这时,有位法国在台协会的人趋上前去,暗暗问他:“你
怎么敢选蔡明亮?他的电影连我都看不懂。”
“毕卡索也常被问这个问题,”罗赫特这样回答,“不懂,就学着去看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