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大补帖:别再把问题怪罪家庭
台湾立报 2012-11-22
http://www.wretch.cc/blog/wagnerw/13641346
■王 日告 安
“他今天会这个样子,真的很可怜,很辛苦,有这些行为,也不是他
造成的,如果爸爸妈妈都在身边的话,就不会这个样子了!”我最近
觉察自从当辅导老师以来,对于青少年的家庭,自己很容易这样想,
其他教师同侪也难免这样说。总觉得如果当事人的家庭更有“功能”
,这些学生也许就不会有行为问题了。
因此,常常会把这样的家庭称作为“家庭功能失衡”,这些孩子,有
些来自隔代教养的家庭,有些来自单亲家庭,有些来自育幼院,从小
缺乏父母亲的照顾。不容忽视的,其他家庭功能失衡的孩子,来自双
亲家庭,父母亲无法提供适当的照顾。我曾这么想,也许,我可以成
为这些孩子的家人,就像他们的哥哥,甚至爸爸一样,关心他,照顾
他。也许,我可以成为这位孩子生命中的贵人,成为生命中重要的老
师,提携他,呵护他。或是,安排认辅的老师、志工家长,定期关心
这些孩子,让他们偶尔能感受一下“温暖”。
最近,我开始反省自己这样的做法,我这样想,如此帮助当事人是有
效能、有效用的吗?只要有人关心、照顾他们,如同家人一般就没问
题了吗?他们的需求就能够被满足了吗?他们的问题行为就因此不再
出现吗?如此一来,所有寄养家庭的孩子,都不再有问题行为?或是
要使问题行为不出现,仰赖的是其他教育措施?
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往往比在家的时间来得更多,我们为何把学生的
问题行为责怪在无法改变的家庭身分上呢?难道双亲家庭的孩子,就
不会有问题行为?事实上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相当力争上游、非常
懂事不是吗?新闻上不也报导很多隔代教养的子女,如何孝顺、体贴
他们的长辈吗?那在台湾农业时代,家家户户大多生7、8个子女,家
长能提供每个孩子的教育非常有限,能关注的心力也很有限,那不就
教出来的孩子都很有问题?
每个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求,但是否一定要透过亲情来满足?许多人
渴望有幸福的家庭,但家庭成员组成是幸福家庭中的必要、必然因素
吗?我们凭什么说在育幼院、跨代家庭、单亲家庭的子女不幸福?
透过认辅教师、志工的陪伴,有助于这些青少年在遇上困扰的时候,
找得到信任的人聊聊,在重要的时候,也能提供支持、咨询、肯定、
鼓励的力量。终究,某些家人在生命中的缺席是事实,与其“可怜”
,不如看到这些孩子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力量,看到他们必然得坚强
、支持自我、为自己未来多着想一点,陪伴这些孩子成长。
太习惯将青少年问题行为归因为难以改变的“家庭”因素,会让辅导
、助人工作变得无力,失去可施力的地方,更容易忽略教育体制能提
供的功能。我体会到自己身上,这种要有“爸爸妈妈”家庭功能、孩
子发展才会比较好的价值,隐藏着以异性恋一夫一妻为中心的观点,
不知不觉成为一种看待青少年家庭背景的偏见。
不断自我提醒,不要再说都是因为孩子的家庭怎样怎样,才会造成现
在的情况,抱怨原生家庭改变不了什么。重新省思后,我认为陪伴孩
子当下经历的处境,朝向青少年更光明、更有能量的未来,才是辅导
工作价值之所在,才能协助孩子开展更有希望的未来。
(好性会觉音青年性别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