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连结: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189327
2.原文内容:
金管会推动金金并,排除“公公并”及“公民并”,让市场大叹少了公股,金融整并效果
有限,终于有金控总经理首度公开发声,建议金金并应考虑纳入公股。其实,市场上皆知
,多家大型民营金控最想要并购的对象是最具“互补性”的公股行库,但是金管会刻意不
碰触公股,或许反而是明智之举,先靠民民并扩大民营金控规模,未来进一步并公股不再
是“以小吃大”,也有助降低反对声浪。
翻开过去金融并购史,要从前总统陈水扁说起,他任内推动二次金改,为达成二次金改“
公股银行减半”政策目标,2005 年底财政部宣布兆丰金将在 1 年内收购台企银 26% 股
权,将台企银并入兆丰金子银行,但在两方都不意愿下,2010 年确定合并破局。
后续还有台新金并彰银、中信金插旗兆丰金等也都失败收场,虽然台新金后来顺利入主彰
银,但始终无法推动合并,加上改朝换代,后来又失去经营权,导致公、民股最后诉诸司
法,至今纠缠 13 年仍无解。
在陈水扁任内进行的金融整并案中,其实也有成功案例,像富邦银行并台北银行,国泰银
行并世华银行,不过也被不少声浪质疑是“以小吃大”。
据金管会资料显示,从 2002 年至今的金融并购案中,除台银并中信局、合库并农银、中
国国际商银与交银合并等政策合并之外,其余清一色都是由民营银行发动并购,八大公股
行库 (台湾银行、土地银行、合库、兆丰银、第一银行、华南银行、彰化银行及台企银)
在自发性并购中全数缺席。
虽然 2008 年政党轮替后,马政府上台推动金融业打亚洲杯,所以力推公公并,并且极力
摆脱金改恶名,包括考虑台银并土银、重启兆丰金并台企银等,但涉及多家银行整并、人
事安排、员工去路等都面临很大的阻力,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如今总统蔡英文上任 2 年,金管会再度推出“金金并”,最大的突破在于金管会允许非
合意并购,且政策上用资本计提鼓励整并,这看在各家金融业者眼里,都给予正面肯定,
包括玉山金、中信金、国泰金总经理都认为台湾金融业需要整并,并且肯定金管会推动金
金并政策。
但此次的金金并,排除“公公并”及“公民并”,却是许多大型民营金控认为政策好意打
了折扣的主因,大型民营金控私下表示,其实并公股银行才最具“互补性”,资产规模与
获利也才能快速增加。
依金管会最新统计,截至 6 月底,八大公股银行资产总规模共 23 兆 5167 亿元,占本
国银行资产规模的 48.5%,但上半年合计累计税前盈余为 655 亿元,占整体银行获利不
到 4 成、只有 37.6%;反观前八大民营银 (中信银、国泰世华银、北富银、玉山银、台
新银、永丰银、元大银及上海商银),合计资产规模约占国银虽然只有 33.4%,获利却贡
献了 45% 左右。
面对金金并议题,国泰金总经理李长庚成为首位在法说会上公开表态“建议金金并纳入公
股”的金融业高层,他表示,台湾思考金融整并时,不应站在个别公司立场去思考,未来
是国与国的竞争,他认为,应自国家竞争的战略高度去思考,若台湾金融业只是“网内互
打、杀价竞争”,就无法有效成长。
李长庚还强调,“公股银行的所有权人是全体台湾民众,应是全民共同持有的资产”,早
年进公股银行还要考高普考,行员素质相当优秀,现在却受到很多干预和规范,让公股行
库战力不能全然发挥,若这些资产可透过一定整并,可以展现完全不一样的风貌。
金金并目前还在政策法规预告宣导阶段,也许并不是每家金融业者都敢如国泰金一样公开
表态,但是,对民营金融业者来说,目前面临的就是资产规模不够大的问题,想去国外发
展,却不是全球资产前 200 大,国外监理官多半不会核准,因此,壮大规模及强化资本
结构的确是首要之重。
然而,有了多次触碰到公股的整并就失败的经验,金管会的金金并不碰公股也许反而是明
智之举,相较“公公并”或是“公民并”,“民民并”推动起来也许相对较容易,因此,
先靠民民并来扩大民营金控的规模,未来想进一步并公股不再是“以小吃大”,才能有助
降低反对声浪。只是,“民民并”在合并综效打折扣之下,是否能有彼此看对眼的佳偶,
就是另一重点了,市场都张大眼睛在看。
3.心得/评论:
准备第三次金改?
大家怎么看?金融股有机会再创高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