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相似点来看中美贸易战
由于参与过许多跨国大型专案,目睹过不少“职场上的种族歧视”,当中不只包含传统上
欧美国家弥漫的西方对东方的歧视,也包含中国一步到位式的经济强权崛起所带动的东方
对西方的歧视。有幸近距离目睹中国像火箭般速度地成长,跟很多人分享过我客观的分析
,其实中国现在上演的经济奇迹就是30年前美国蓬勃发展的东方版本,正式进入主题前,
想从中美两国几个关键相似点先做个探讨:
两个国家都有国内市场的人口红利(美国3亿vs.中国15亿)作为基础来支撑,随随便便从
国内市场拿下个1%的市场占有率,背后所代表的消费者基数都可以是不少欧洲单一个国家
的总人口数。
两个国家都因为国家政策方向正确,倾全国之力掌握了当下全球最关键的产业趋势(例如
,美国30年前的网际网络 vs. 中国现今的移动互联网)。
两个国家的人民都有种“大无畏”的格局,尤其是年轻一辈,敢想敢闯,更进一步通过与
世界人才的碰撞,重新定义了商业社会里许多划时代的新模式(例如,美国的量贩式零
售 vs. 中国的线上线下新零售),同时这种格局是一体两面的,它同时也让两个国家的
人民都非常现实,重视结果胜过一切。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的中美贸易战,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两个国家之间的局面会一直僵持不
下,因为两个国家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的强权,都有输不得的压力,也有不想输的毅力。
建立在上述的三个相似点,在中国工作这么多年,这几年有更深刻的一个观察就是“歧视
”,从前我们提到歧视总是不自觉地联想到西方国家的“种族歧视”,事实上这也是为什
么川普可以在2016年当选为美国总统,因为他许多的政策与发言都将白人至上的优越主义
演绎地让白人们拍手叫好,在美国经济疲弱不振的时空背景下,川普的霸道帮很多白人出
了一口气;但是有种叫做“中国至上”的优越主义也逐渐形成气候,并且在当今中国互联
网产业“极度蓬勃地”发展趋势下快速蔓延,让不少想要去中国取经的老外吃足了苦头。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两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歧视场景:
西方对东方的歧视
首先是西方对东方的歧视,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们一群人针对如何将敏捷(agile)的软件
开发模式导入到专案里进行讨论,突然间荷兰籍主管O先生的优越主义作祟,硬是要打断
讨论,当着大家的面对着一位中国主管B小姐说:“it’s agile [a], not agile [e]”
(简单说,就是要表现他的英文很好,教大家agile的“a”发音是[a]不是[e]),甚至索
性给B小姐上课说:“pronunciation just like apple’s “a”, please repeat
after me ……….”, B小姐有点尴尬但是气度还不错,勉强陪了O先生念上几句,就假装
没事却也感受的出来有点负气地继续参与讨论。 几个月后有一次我们专案里面几个华人
闲聊讲到这件事情,当中一位常年旅居旧金山的香港同事早就看不惯这种白人优越主义马
上跳出来说:“根本就是歧视,我当时本来已经准备好跳出来帮忙B小姐教训O先生几句…
…..”,他接着说:“奥地利籍的阿诺施瓦辛格的英文从来没好过,但是他不仅是个美国
好莱坞巨星,还当选美国加州州长,关键就在于他反而以他的口音自豪;所以面对这种歧
视性的发音纠正,最重要的就是没必要觉得尴尬,一句what’s this to do with our
discussion ?!(这跟我们现在讨论的内容有什么关系?!),把整个场面的气势给反转
回来”,我客观表示不能同意他更多!
还有一次整个专案的同事们聚餐,不少人都点了意大利面,拿着汤匙与叉子自以为很优雅
的瑞典籍P先生,一边打量著正在跟服务生索取筷子的中国同事们,一边语带轻藐地对着
我问:“Chinese need to eat everything with chopsticks ?”,作为从前也曾经不知
道可以用汤匙来搭配叉子吃意大利面的一员,我觉得有必要给P先生上上课,面带微笑地
回他:“yes, just like the other night you prefer to eat the Chinese ribs
with fork and knife, right ? (搭配轻松诙谐地笑声,试图把场面软化)”,估计P先
生经历过不少这种场合,他笑一笑地点点头就假装没事情发生过,继续用他双手中的汤匙
与叉子吃着他的Pasta Carbonara。
东方对西方的歧视
接着谈谈东方对西方的歧视,之前曾经在一个专案里跟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们共事,每次
会议都像联合国大会一样,三不五时地停顿好让同声口译专员进行翻译是个国际水平的默
契,但偏偏总是会有中国客户就这么大剌剌地不顾会议秩序插话,搞得整个会议节奏失控
,顾问即便跳出来提醒,但这些客户却一句“反正老外也不了解我们中国人的运作方式”
,就继续依然故我,在场的外国同事们只好开始打开电脑做自己的事情,来化解参与不了
讨论的窘境。
同一个专案结束前中国客户兴高采烈地安排庆功宴,偏偏最后日期就订在美籍专案经理S
先生预定飞回家的那天(S先生出差中国六个月,班机时间是为了参加家人重要聚会所排
定的),由于庆功宴会有高层长官出席,中国客户希望S先生把班机延后,经过一番努力
确定无法调整家人聚会时间,S先生只好婉拒,但特地写了封信给客户高层表示歉意;结
果是原本预计启动的第二阶段合同,客户硬是不打算再把S先生找回来,嘴上不说,但是
大家都知道原因是什么。S先生倒也提得起放得下,跟我说:“even so, I would still
stick with my decision with no regrets”,我欣赏这种干脆。
与不同国籍人种的交战制胜关键
歧视,背后其实就是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只不过产生歧视的点不尽相同,还有表现出歧
视的方式不太一样;综合自己亲身经历与所观察到周遭同事很有技巧的回应方式,客观觉
得面对歧视的关键”其实在气势”,换句话说,面对这种不尊重对方文化的看法与做法,
重点就是把自己的格局拉高不觉得被歧视,当你不觉得被歧视,才可以游刃有余地用四两
拨千斤的气势将尴尬送还给歧视的一方,这也才是在国际舞台上与各国人交战的制胜关键
。
甚至很多时候对方未必是故意的歧视,但是当一个局面里出现了相对弱势的一方自己擧白
旗认领了歧视,正常人的反应就是做好强势一方该做的事情,把被歧视的一方“顺势”给
压下去,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当个赢家。就像那位香港同事擧阿诺施瓦辛格作为例子,作为
一个外来者,尤其是回到80年代美国人最趾高气昂的时代,他所受到的歧视可想而知,他
或许可以很顺其自然地认为自己的奥地利口音是个天生的障碍而画地自限,但是他反而拔
高自己的格局,懂得化劣势为优势;后来我还特地去找了他几篇演讲来观摩,很喜欢他的
这段话:“James Cameron(魔鬼终结者导演)曾经说过“I’ll be back”之所以可以成
为经典电影台词,其实是因为我的奥地利口音!”。面对歧视,关键其实在气势,与大家
共勉之 !
专题人物-比尔
土生土长台湾人,从小在台湾念到MBA毕业后,一个“世界这么大,一定要出去闯闯”的
简单念头,让他即便没出国留学,却因为工作就这么在海外奔波了15年,更因为许多机缘
巧合,得以在超过15个国际级城市(横跨超过10个国家)里跟世界各国的同事与客户们共
事,进而通过文化的冲击来学习作为一个国际平台的practitioner!积年累月试错中精进
,他发现自己在跨国的商务场合里逐渐成为意见领袖;时常被同事询问是否从小在国外长
大,随着年纪增长,这个伪命题让自己意识到,或许可以将自己在过去15年通过跌跌撞撞
所累积的国际交战经验做个系统化整理与分享,帮助有需要的朋友在面对全球化锐不可当
的趋势下,也可以游刃有余地做个国际人!
原文:http://shelleyadventure.com/discrimination-and-moment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