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破题:
根据国内最大求职网对高阶的定义:
其实1M在国内最大平台就是高阶了
1M换算RMB才22万 光是在对岸20-30万RMB的Staff工作可是一堆
可是这在我国最大求职网叫做高阶猎头
看了前面多篇大大的分析与建议 其实这篇引出很多强者
我自己给一点建议 linkedin可以开着 但智联网 玻璃门
这些都赶快去注册好好浏览个几轮
然后回到我想说的心得;
这篇我觉得根本是这20年来的台湾缩影
第一批没走出去的七年级可能都要陆续阵亡了 不是没能力 而是可能是压错边
这里没有批评的意思 因为这种事谁会知道 当年我还看过北市几百万的房价呢
都梭哈在台湾埋头苦干 (包含海归) 结果发现房价来到2k, 3k...
传统观念 '先求有再求好' '没有xxx只有ooo' '吃得x方得o'
我觉得这观念根本就是短视近利被美化而已
包装转型失败 造成差距不断被拉大
回到台湾劳动市场行情 1-2M 是多数猎头的范围 2-3M也有
所以你常会听到很多疑似高尚大的对话 最近我朋友xx怎样 被oo挖过去年薪nn
但实际上这是个错觉 因为1M就被定义高阶
那就是大多数人连触碰这个区块都没有
而这造成什么事 就是留着好像还是有阶梯可爬的错觉
是有 但是比起国外的阶梯 台湾环境的阶梯格子太难爬了
1-2M 是多数猎头范围 不论币值这点在国外也是一样 并不是出了国就薪资会暴涨
但是A地区的此范围职缺数是10, 而B地区的职缺数是100
那爬格子的空间就差了足足10倍
出国不是求高薪 而是求生存
我觉得能在台湾拼到这个范围 甚至2-3m的 就两种情况
第一是真天龙人 可能就是只想在台湾 所以卡了个位
第二是有能力但出不去的人 在个人能做范围内拼到了顶点
第一个状况我就不多说 我想谈的是第二个
第二个你追根究底 会发现不是主角的问题 而是是主角背后一定有个什么东西卡住他
而我观察通常是家庭背景 我指的不一定是钱 而是观念
中国的上一辈在几十年前 对于下代的养成 没办法提供经济基础 但绝对希望孩子成为狼
而我们台湾上一辈因为历经了经济起飞 一个正常中产买了房还会上涨成为身家千万
可是他们会把他们那代的环境错误观念套用给下代
我到现在还听过有爸妈希望孩子在台湾工作 但是孩子说买不起房宁可负债出国找机会
(留学..等等) 所以被批不孝变家庭问题 可是这应该不是孝不孝顺问题 是经济问题
拉个excel就知道的事 因为在台湾会负债更多 (房价)
(下略三千字 大家都比我懂)
然而十几二十年过去了 真正大学毕业能够支撑中产阶级的人才 (1-2M) 越来越少
没了中产阶级对社会的支撑 各行各业当然都是下滑 也造就了 20-30k 的穷忙族
而现在1-2M这个岗位上的年轻人 (我算40以下 要求30以下太严苛)
却也面临了无法突破的窘境
你不突破下面自然上不来 而这个天花板除了职能本身外 最重要的还是市场问题
其实我们早就输了 外资可以说完全没有在台湾设过任何区域型总部 (有的话请提供 让
大家知道一下 我相信是个重要参考资料) 大多都只是设立功能性单位 比如说销售 采购
还有最爱的低价研发单位 没有区域型总部就代表 职缺 职能 还有预算是有限的
但人才上却因为上一代的富裕造成竞争更激烈 并没有因为台湾是边疆 所以随便应征就
可以上班了 我看到前篇有位优秀的新鲜人进了外商金融当contractor 是喜也是悲
而台商大多围绕着外商而运作 就不用多谈了
层看过韩国还有些国家 针对跟不上的薪资水平直接用行政命令调整的 (韩国调了15%)
约是4xk底薪 我不知道这种做法对整体效益怎样 也许经济系的强者可以出来分析一下
但我要说的是 要做 方法真的还是很多 是愿不愿意做
最新议题还有那些返台的 就是去了卡位时机太晚 其实也存不到钱 再加上原本守在台湾
的这些原本应该是中产阶级 (责任是中产阶级 但是资产不是) 如果这一批拓荒者都阵亡了
我还真不知道八年级怎么活 有时候想想一胎化还真有道理
而女生是真的相对好找工作 没有贬义 我想讲的是成家还有下代问题 但是刚出社会男女
差距一拉开 价值观养成也就很难追上平衡了 30岁的黄金'不'交叉 很难孕蕴出有品质的
下一代 再加上老观念的人在旁碎念一些做不到的事情 这大家都有的经验我就不多说
其实一个阶梯的爬升 要上下都能配合 光靠个人之力能做的就是换环境 以因果来说 也许
我们正在偿还上一代经济起飞的债 只是这债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还完 什么时候可以进入
下个循环 国外欧美都开始保护自己人了 不然承平盛世怎么会有川普这种总统? 比法兰克
安德伍还扯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个突破征兆
回到刚说的 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个突破点 也许八年级也轮不到 但如果革命发生
在七年级尾由八年级接棒的话 可能九年级有机会吧, 由突围成功的六年级生下的下一代
, 也许是个交叉点
一点观察浅见分享